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英語: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最佳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中各行各業基於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並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關於智慧城市的具體定義比較廣泛,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同的定義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新的城市形態,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方法論套用,構建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城市可持續創新生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城市
  • 外文名:Smart Cities
  • 技術: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
  • 目的: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產生背景,形成因素,發展歷程,2012年,2013年,2014年,2018年,建設意義,國際實踐,現狀,套用體系,套用項目,體驗館,北京,4G助力,社會影響,城市與農業,發展預測,評價,

產生背景

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慧型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發生混雜。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讀也經常各有側重,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於技術套用,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於網路建設,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人的參與,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於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則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創新。總之,智慧不僅僅是智慧型。智慧城市絕不僅僅是智慧型城市的另外一個說法,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的智慧型化套用,還包括人的智慧參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內涵。綜合這一理念的發展源流以及對世界範圍內區域信息化實踐的總結,《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從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層面的創新對智慧城市進行了解析,強調智慧城市不僅僅是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的方法論套用。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通過物聯網基礎設施、雲計算基礎設施、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路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網動全媒體融合通信終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套用,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頻泛在的互聯、智慧型融合的套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可持續創新。伴隨網路帝國的崛起、移動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知識社會環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之後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
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智慧城市建設要求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套用。從社會發展的視角,智慧城市還要求通過維基社交網路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套用,實現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可持續創新,強調通過價值創造,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願景,希望為世界和中國的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IBM經過研究認為,城市由關係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網路、基礎設施和環境六個核心繫統組成: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這些系統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種協作的方式相互銜接。而城市本身,則是由這些系統所組成的巨觀系統。
與此同時,國內不少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啟示下提出架構體系,如“智慧城市5大核心平台體系”,已在智慧城市案例智慧徐州、智慧豐縣、智慧克拉瑪依等項目中得到套用。
江蘇集群智慧城市總體架構5大平台體系江蘇集群智慧城市總體架構5大平台體系
團隊總結認為:21世紀的“智慧城市”,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繫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於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慧型的回響,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形成因素

有兩種驅動力推動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孕育的開放的城市創新生態。前者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後者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驅動作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副院長孟慶國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缺一不可。
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
智慧城市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更要培育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和發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識分享的壁壘,消融了創新的邊界,推動了創新2.0形態的形成,並進一步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及活動邊界的“消融”。創新形態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也帶動了產業形態、政府管理形態、城市形態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如果說創新1.0 是工業時代沿襲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 則是與資訊時代、知識社會相適應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開放的創新形態。北京市城管執法局信息裝備中心主任宋剛博士在“創新2.0視野下的智慧城市與管理創新”的主題演講中,從三代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社會脈絡出發,對創新形態轉變帶來的產業形態、政府形態、城市形態、社會管理模式創新進行了精彩的演講。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工具的套用,也需要微博、維基等社會工具的套用,更需要Living Lab等用戶參與的方法論及實踐來推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同時他結合北京基於物聯網平台的智慧城管建設對創新2.0時代的社會管理創新進行了生動的詮釋。

發展歷程

2012年

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90個)
北京市:北京東城區、北京市朝陽區、北京未來科學城、北京市麗澤商務區
天津市:天津津南新區、天津市生態城
河北省:石家莊市、秦皇島市、廊坊市、邯鄲市、遷安市、北戴河新區
山西省:太原市、長治市、朔州市平魯區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
遼寧省:瀋陽市渾南新區、大連生態科技新城
吉林省:遼源市、磐石市
黑龍江省:肇東市、肇源縣、樺南縣
上海市:上海市浦東新區
江蘇省: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南京河西新城、蘇州工業園區、鹽城市城南新區、崑山市花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崑山市張浦鎮
浙江省:溫州市、金華市、諸暨市、杭州市上城區、寧波市鎮海區
安徽省:蕪湖市、銅陵市、蚌埠市、淮南市
福建省:南平市、平潭市、福州市倉山區
江西省:萍鄉市、南昌市紅谷灘新區
山東省:東營市、威海市、德州市、新泰市、壽光市、昌邑市、肥城市、濟南西區
河南省:鄭州市、鶴壁市、漯河市、濟源市、新鄭市、洛陽新區
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市江岸區
湖南省:株洲市、韶山市、株洲市雲龍示範區、瀏陽市柏加鎮、長沙市梅溪湖國際服務區
廣東省:珠海市、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坪山新區、佛山市順德區、佛山市樂從鎮
海南省:萬寧市
重慶市:重慶市南岸區、重慶市兩江新區
四川省:雅安市、成都市溫江區、郫縣
貴州省:銅仁市、六盤水市、貴陽市烏當區
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陝西省:鹹陽市、楊凌示範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奎屯
隨著世界大部分人口紛紛湧入城市地區,水、電及交通等關鍵城市系統已不堪重負、幾近崩潰。對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基本要件就是能輕鬆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線、供水供電有保障,且街道更加安全。如今的消費者正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希望在城市負擔人口流入、實現經濟成長的同時,自己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
最近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智慧的城市”發布會在成都召開,會議公布IBM公司“智慧的城市”的概念和智慧的12個城市的軟體解決方案。“智慧”是“聰明”的策略,上海廣東南京瀋陽崑山等,由當地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攜手開始“智慧的城市”戰略。成都政府打算將開發合作、相關的宏偉藍圖構建數位化成都市,通過“智慧”軟體解決方案,以幫助政府更高效施工,方便信息網路系統的組建等。

2013年

國家 “智慧城市”技術和標準試點城市(“智慧城市”雙試點)
科技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國家 “智慧城市”技術和標準試點城市。首批試點工作在全國共選擇了20個城市,其中副省級城市9個。其中山東省共有兩座城市入選,分別是濟南和青島,其餘18座城市分別為南京、無錫、揚州、太原、陽泉、大連、哈爾濱、大慶、合肥、武漢、襄陽、深圳、惠州、成都、西安、延安、楊凌示範區和克拉瑪依。
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套用,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全球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智慧城市”技術和標準試點,是科技部和國家標準委為促進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發展,推動中國自主創新成果在智慧城市中推廣套用共同開展的一項示範性工作,旨在形成中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慧城市技術與標準體系和解決方案,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2013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市轄區/縣/)
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房山長陽鎮
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區
重慶市:永川區、江北區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唐山市灤南縣、保定市博野縣
山西省:太原市、陽泉市、大同市城區、晉城市、朔州懷仁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石拐區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安達市
吉林省:四平市、榆樹市、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山市撫松縣、吉林市船營區搜登站鎮
遼寧省:營口市、莊河市、大連市普灣新區
山東省:臨沂市、淄博市、煙臺市、曲阜市、濟寧市任城區、青島市嶗山區、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中德生態園、濰坊市昌樂縣、平度市明村鎮
江蘇省:無錫市、徐州市、南通市、丹陽市、蘇州吳中太湖新城、宿遷市洋河新城、崑山市、鹽城市城南新區、徐州市豐縣、連雲港市東海縣
安徽省:阜陽市、黃山市、淮北市、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區、六安市霍山縣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杭州市蕭山區、寧波市(含海曙區、梅山保稅港區、鄞州區鹹祥鎮)、金華市、寧波市寧海縣、臨安市昌化鎮
福建省:莆田市、泉州台商投資區
江西省:新余市、樟樹市、共青城市、上饒市婺源縣
河南省:鄭州市、許昌市、舞鋼市、靈寶市
湖北省:武漢市、黃岡市、鹹寧市、宜昌市、襄陽市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長沙市長沙縣、郴州市永興縣、郴州市嘉禾縣、常德市桃源縣漳江鎮
廣東省:廣州市、肇慶市端州區、東莞市東城區、中山翠亨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柳州市(含魚峰區)、桂林市、貴港市、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
貴州省:貴陽市、遵義市(含仁懷市、湄潭縣)、畢節市、凱里市、六盤水市盤縣
甘肅省:蘭州市、金昌市、白銀市、隴南市、敦煌市
四川省:綿陽市、遂寧市、崇州市
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
陝西省:寶雞市、渭南市、延安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石嘴山市(含大武口區)、銀川市永寧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伊寧市
2012年試點擴大範圍(9個)
常州市試點新增新北區
武漢市試點新增蔡甸區,2012年試點含江岸區
瀋陽市:新增瀋河區、鐵西區、瀋北新區,2012年已批覆渾南新區
南京市:新增高淳區、麒麟科技創新園(生態科技城),2012年已批覆河西新城區(建鄴區)
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新增洋湖生態新城和濱江商務新城,2012年試點含梅溪湖區
佛山市:新增南海區,2012年已批覆順德區、順德區樂從鎮

2014年

2014年8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發《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落實本指導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推進。
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路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

智慧城市概念源於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資訊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文明發展的趨勢,其實質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高效和智慧型,從而為城市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發展更加和諧、更具活力。
經過十年的探索,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已進入新階段,一座座更高效、更靈敏、更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正在應運而生。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超過500個城市均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

建設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城市信息化套用水平不斷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應運而生。建設智慧城市在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引領信息技術套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智慧城市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每年有上千萬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隨著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城市病”成為困擾各個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難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應運而生。由於智慧城市綜合採用了包括射頻感測技術、物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下一代通信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因此能夠有效地化解“城市病”問題。這些技術的套用能夠使城市變得更易於被感知,城市資源更易於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城市的精細化和智慧型化管理,從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解決交通擁堵,消除安全隱患,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
當前,全球信息技術呈加速發展趨勢,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資源也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智慧城市正是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匯聚人類的智慧,賦予物以智慧型,從而實現對城市各領域的精確化管理,實現對城市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由於信息資源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開發國家紛紛出台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以促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從而達到搶占新一輪信息技術產業制高點的目的。為避免在新一輪信息技術產業競爭中陷於被動,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發展智慧城市的戰略布局,以期更好地把握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機遇,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提高中國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往往伴隨著重大技術的突破,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引領帶動作用,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世界各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普遍予以高度重視,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極大地帶動包括物聯網、雲計算、三網融合、下一代網際網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設對醫療、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對中國擴大內需、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促進作用同樣顯而易見。因此,建設智慧城市對中國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國際實踐

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係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
全球智慧城市全球智慧城市
歐盟於2006年發起了歐洲Living Lab組織,它採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進的信息和通訊技術來調動方方面面的“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機會。該組織還發起了歐洲智慧城市網路。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戶為中心,藉助開放創新空間的打造幫助居民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套用服務提升生活質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間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滿足。
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里將各種城市公用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等)連線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慧型化的回響,更好的服務市民。迪比克市的第一步是向所有住戶和商鋪安裝數控水電計量器,其中包含低流量感測器技術,防止水電泄漏造成的浪費。同時搭建綜合監測平台,及時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和展示,使整個城市對資源的使用情況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迪比克市向個人和企業公布這些信息,使他們對自己的耗能有更清晰認識,對可持續發展有更多的責任感。
韓國以網路為基礎,打造綠色、數位化、無縫移動連線的生態、智慧型城市。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台,以及無處不在的網路接入,消費者可以方便的開展遠程教育、醫療、辦理稅務,還能實現家庭建築能耗的智慧型化監控等。
新加坡2006年啟動“智慧國2015”計畫,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套用,將新加坡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一流的國際化城市。在電子政務、服務民生及泛在互聯方面,新加坡成績引人注目。其中智慧型交通系統通過各種感測數據、運營信息及豐富的用戶互動體驗,為市民出行提供實時、適當的交通信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Fab Lab(微觀裝配實驗室)基於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套用的用戶創新製造環境,使人們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隨心所欲的設計和製造他們想像中的產品,巴塞隆納等城市從Fab Lab到Fab City的實踐則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了智慧城市以人為本可持續創新的內涵。
歐洲的智慧城市更多關注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生態環境、交通、醫療、智慧型建築等民生領域的作用,希望藉助知識共享和低碳戰略來實現減排目標,推動城市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投資建設智慧城市,發展低碳住宅、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提升能源效率,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綠色智慧城市。
丹麥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Copenhagen)有志在2025年前成為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城市。要實現該目標,主要依靠市政的氣候行動計畫——啟動50項舉措,以實現其2015年減碳20%的中期目標。在力爭取得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時,許多城市的挑戰在於維持環保與經濟之間的平衡。採用可持續發展城市解決方案,哥本哈根正逐漸接近目標。哥本哈根的研究顯示,其首都地區綠色產業5年內的營收增長了55%。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0年被歐盟委員會評定為“歐洲綠色首都”;在普華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報告中,斯德哥爾摩名列第五,分項排名中智慧型資本與創新、安全健康與安保均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續能力也是名列前茅。
2013年全球7大智慧城市
全球超過400個城市競逐最有智慧城市頭銜,最後選出這7個城市,分別是:
1、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
2、芬蘭的奧盧
3、加拿大的斯特拉特福
4、台灣地區的台中市
5、愛沙尼亞的塔林
6、台灣地區的桃園縣
7、加拿大的多倫多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並強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最活躍的區域,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點區域。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
台灣台灣
信息化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發展的最重要特徵,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創新了發展模式,提高了發展質量。新一代網際網路、雲計算、智慧型感測、通信、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結合,將可以實現對一切物品的智慧型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使地球達到“智慧”的狀態,使建設智慧地球從技術上成為可能。
建設智慧城市,也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及時傳遞、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經濟、文化、公共資源、管理服務、市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各類信息,提高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從而能夠極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的能力,極大提升人民民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會讓城市發展更全面、更協調、更可持續,會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
1993年以來,智慧城市理念即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許多已開發國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將城市中的水、電、油、氣、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網際網路有機連線起來,智慧型化作出回響,更好地服務於市民學習、生活、工作、醫療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對交通的管理、環境的控制等等。在中國,一些地區在數字城市建設基礎上,開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說,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成為信息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城市的數位化形態。數字城市是套用計算機、網際網路、3S、多媒體等技術將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結合,數位化並存儲於計算機網路上所形成的城市虛擬空間。數字城市建設通過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各類城市信息的數位化整合多方資源,從技術和體制兩方面為實現數據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礎,實現了城市3S技術的一體化集成和各行業、各領域信息化的深入套用。數字城市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和運行數據,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城市級海量信息的採集、分析、存儲、利用等處理問題,多系統融合中的各種複雜問題,以及技術發展帶來的城市發展異化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形態在數位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智慧型化成為現實。依託物聯網可實現智慧型化感知、識別、定位、跟蹤和監管;藉助雲計算及智慧型分析技術可實現海量信息的處理和決策支持。同時,伴隨知識社會環境下創新2.0形態的逐步展現,現代信息技術在對工業時代各類產業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數位化改造之後,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業態、組織形態,使人們對信息技術引領的創新形態演變、社會變革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對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城市形態演化也有了新的認識。
研究機構對智慧城市的定義為:通過智慧型計算技術的套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醫療、房地產、交通運輸、公用事業和公眾安全等城市組成的關鍵基礎設施組件和服務更互聯、高效和智慧型。從技術發展的視角,李德仁院士認為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胡小明則從城市資源觀念演變的視角論述了數字城市相對應的信息資源、智慧型城市相對應的軟體資源、網路城市相對應的組織資源之間的關係。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也越來越多的開始從以人為本的視角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畫,致力於將城市打造成為開放創新空間,營造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城市生態。
對比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六方面的差異。
其一,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地理空間信息與城市各方面信息的數位化在虛擬空間再現傳統城市,智慧城市則注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感測技術、智慧型技術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自動、實時、全面透徹的感知。
其二,當數字城市通過城市各行業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業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智慧城市則更強調從行業分割、相對封閉的信息化架構邁向作為複雜巨系統的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發揮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能。
其三,當數字城市基於網際網路形成初步的業務協同,智慧城市則更注重通過泛在網路、移動技術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隨時隨地隨身的智慧型融合服務。
其四,當數字城市關注數據資源的生產、積累和套用,智慧城市更關注用戶視角的服務設計和提供。
其五,當數字城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各領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會生產效率,智慧城市則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更強調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及其間的市民參與、用戶體驗,及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創新。
其六,當數字城市致力於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城市運行與發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服務城市管理和發展,智慧城市則更強調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協同實現城市公共價值塑造和獨特價值創造。
智慧城市不但廣泛採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社交網路等技術工具,也注重用戶參與、以人為本的創新2.0理念及其方法的套用,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以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為本持續創新,完成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躍升。智慧城市將是創新2.0時代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城市。

現狀

為規範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部啟動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經過地方城市申報、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初審、專家綜合評審等程式,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試點城市將經過3―5年的創建期,住建部將組織評估,對評估通過的試點城市(區、鎮)進行評定,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信息顯示,國家發改委正著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並研究在區域範圍內啟動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三大運營商已經與300 多個城市達成“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定。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有望達5000 億元。
發展智慧城市,是中國促進城市高度信息化、網路化的重大舉措和綜合性措施。從設備廠商角度來說,光通信設備廠商、無線通信設備廠商將充分發揮所屬技術領域的優勢,將無線和有線充分進行融合,實現網路最最佳化配臵,以加速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進程。與之相對應的通信設備廠商、晶片廠商等將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顯示以下主要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主要城區「智慧城市」發展水平
領跑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寧波南京佛山、揚州、浦東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
追趕者:重慶、無錫、大連、福州、杭州、青島、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門、東莞、東營
準備者:瀋陽、株洲、伊犁、江陽
推動智慧型城市的模式分為全面推進或重點突破,大致區分為五類:中國已有上百個地區提出建設智慧城市,上海、天津、重慶、無錫、深圳、瀋陽、武漢、成都等主要都市建立了RFID產業園區,期望能率先發展物聯網產業,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走在國內前列,各主要城市智慧城市發展策略詳如下:
主要城市
北京
《智慧型北京行動綱要》,包含智慧型交通、電子病歷、遠程醫療、智慧型家庭、電子商務等,希望2015年,形成覆蓋全市的物聯基礎網路。
上海
打造城市光網,發展3G、WIFI等多種技術的無線寬頻,推動智慧型技術、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研發套用,加快三網融合。
寧波
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以杭州灣新區做為建設智慧城市的試驗區,提出「智慧新城」及「生態家園」的目標定位。
佛山
2015年將佛山建設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四化融合先行地,提出智慧服務基設施十大重點工程,希望做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升城市化及加快國際化的作用。
廣州
建設第一個「由政府主導、牽手營運商」的無線城市官方入口網站,推動市民、企業及社會各界高效便捷的無線寬頻網路服務。
深圳
國家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之一,致力完善智慧型基礎設施、發展電子商務支撐體系、推動智慧型交通、培育智慧型產業基地。希望在2012年實現寬頻無線網覆蓋率100%,組建華南地區的物聯網認證中心。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和技術的權利,城市被無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發揮著主導作用。與此同時,城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方面的挑戰。在新環境下,如何解決城市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命題。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為解決城市問題的一條可行道路,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提速將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將帶動衛星導航、物聯網、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雲計算、軟體服務等多行業的快速發展,為相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進入規模推廣階段,截至目前,中國已有154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預計總投資規模達1.1萬億元,撬動的更以萬億元計,新一輪產業機會即將到來。
國家鼓勵開展套用模式創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國深圳市、昆明市、寧波市等多個城市與IBM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邁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北京市擬在完成“數字北京”目標後發布“智慧型北京行動綱要”,上海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此外,佛山市、武漢市、重慶市、成都市等都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相關規劃、項目和活動漸次推出。國內優秀的智慧產業企業愈來愈重視對智慧城市的研究,特別是對智慧城市發展環境和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智慧產業企業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翹楚!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國家開發銀行表示,在“十二五”後三年,與住建部合作投資智慧城市的資金規模將達800億元。
中國已有311個地級市開展數字城市建設,其中158個數字城市已經建成並在60多個領域得到廣泛套用,同時最新啟動了100多個數字縣域建設和3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2013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建設試點工作,每年將選擇10個左右城市進行試點,每個試點項目建設周期為2至3年,經費總投入不少於3600萬元。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盡享智慧型家居、路網監控、智慧型醫院、食品藥品管理、數字生活等所帶來的便捷服務,“智慧城市”時代即將到來。
中國規模
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師單志廣透露,中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達到了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
在“無線城市智慧生活”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師單志廣講述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2月底,中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總數量已經達到了154個,計畫投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而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地級以上城市共有41個,其中副省級城市10個,直轄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
2012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從智慧型安防到智慧型電網,從二維碼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興產業,物聯網正四處開花,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專家指出,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相關配套的完善,在未來幾年,技術與標準國產化、運營與管理體系化、產業草根化將成為中國物聯網發展的三大趨勢。
2013年4月10日,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組織的智慧城市創建任務書編織培訓會在京舉行。來自會上提供的信息顯示:繼國開行提供不低於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後,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將提供不低於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粗略估計,相關投資或將超過4400億元。
“智慧城市”建設進入高峰期。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使得城市面臨著可持續發展問題。下一個階段的“城鎮化”建設需要走“精細化管理”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智慧城市”由此應運而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領先的信息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慧型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資訊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據賽迪信息預測,到2014年,中國智慧城市的IT投入預計可達到1700多億元的規模。

套用體系

智慧物流體系、智慧製造體系、智慧貿易體系、智慧能源套用體系、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體系、智慧交通體系、智慧健康保障體系、智慧安居服務體系、智慧文化服務體系。

套用項目

1、智慧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套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範化、精準化和智慧型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範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2、智慧城市綜合體:採用視覺採集和識別、各類感測器、無線定位系統、RFID、條碼識別、視覺標籤等頂尖技術,構建智慧型視覺物聯網,對城市綜合體的要素進行智慧型感知、自動數據採集,涵蓋城市綜合體當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燈光照明、信息通信和顯示等方方面面,將採集的數據可視化和規範化,讓管理者能進行可視化城市綜合體管理。
3、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台:此類項目已有實際落地案例,天津市和平區的“智慧和平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台”包括指揮中心、計算機網路機房、智慧型監控系統、和平區街道圖書館和數位化公共服務網路系統四個部分內容,其中指揮中心繫統囊括政府智慧大腦六大中樞系統,分別為公安應急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城市管理系統,經濟分析系統,輿情分析系統,該項目為滿足政府應急指揮和決策辦公的需要,對區內現有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增加智慧型視覺分析設備,提升快速反應速度,做到事前預警,事中處理及時迅速,並統一數據、統一網路,建設數據中心、共享平台,從根本上有效的將政府各個部門的數據信息互聯互通,並對整個和平區的車流、人流、物流實現全面的感知,該平台在和平區經濟建設中將為領導的科學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作用。
4、智慧安居服務。開展智慧社區安居的調研試點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區為先行試點區域,充分考慮公共區、商務區、居住區的不同需求,融合套用物聯網、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社區遠程監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務辦公等智慧套用系統,使居民生活“智慧型化發展”。加快智慧社區安居標準方面的探索推進工作,為今後全市新建樓宇和社區實行智慧型化管理打好基礎。
5、智慧教育文化服務:積極推進智慧教育文化體系建設。建設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工程,推動智慧教育事業發展,重點建設教育綜合信息網、網路學校、數位化課件、教學資源庫、虛擬圖書館、教學綜合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等資源共享資料庫及共享套用平台系統。繼續推進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訓就業服務,建設學習型社會。繼續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先進網路文化的發展,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電子娛樂等行業信息化步伐,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遊服務,提升旅遊文化品牌。
6、智慧服務套用。組織實施部分智慧服務業試點項目,通過示範帶動,推進傳統服務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向現代智慧服務產業轉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綜合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推廣射頻識別(RFID)、多維條碼、衛星定位、貨物跟蹤、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中的套用,加快基於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整合物流資源,實現物流政務服務和物流商務服務的一體化,推動信息化、標準化、智慧型化的物流企業和物流產業發展。②智慧貿易:支持企業通過自建網站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展網上詢價、網上採購、網上行銷,網上支付等電子商務活動。積極推動商貿服務業、旅遊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運用電子商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層次。結合實體市場的建立,積極推進網上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鼓勵發展以電子商務平台為聚合點的行業性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培育發展電子商務企業,重點發展集產品展示、信息發布、交易、支付於一體的綜合電子商務企業或行業電子商務網站。③建設智慧服務業示範推廣基地。積極通過信息化深入套用,改造傳統服務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快向智慧型化現代服務業轉型。結合我市服務業發展現狀,加快推進現代金融、服務外包、高端商務、現代商貿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7、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重點推進“數字衛生”系統建設。建立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市區域化衛生信息管理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進各醫療衛生單位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建立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實現醫院服務網路化為重點,推進遠程掛號、電子收費、數字遠程醫療服務、圖文體檢診斷系統等智慧醫療系統建設,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
8、智慧交通。建設“數字交通”工程,通過監控、監測、交通流量分布最佳化等技術,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監控體系和信息網路系統,建立以交通誘導、應急指揮、智慧型出行、計程車和公車管理等系統為重點的、統一的智慧型化城市交通綜合管理和服務系統建設,實現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狀況的實時監控及動態管理,全面提升監控力度和智慧型化管理水平,確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體驗館

東部沿海城市或一線城市都在摸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大眾還是處在一個純概念的理解中,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單位去簡述和演繹這一個新興概念,智慧城市還沒有實地開展,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去開發智慧城市體驗館,讓大眾去體驗去了解這一概念,體驗智慧城市和大眾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支持政府的高科技建設,讓百姓明白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百姓獲利的政府投資行為。
智慧城市體驗館智慧城市體驗館
智慧城市體驗館建設需要針對智慧城市這個概念的深體會和深研究,去解讀智慧城市的科技概念,智慧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智慧城市與社會各行各業的貫穿;同時也需要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功能、客群群體和行業、特殊性、未來價值等知識以另外的一種展示文字表述出來,將智慧城市的內涵通過一條邏輯思維線貫穿。同時還需要和展示設計的空間要結合。在展示策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展示內容的互動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讓客群在體驗中去閱讀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比方說在策劃內容上,設定智慧型電網體驗區,讓電的是怎么產生,怎么傳輸、怎么升壓和降壓,能量怎么損耗,怎么轉換。還可以讓電在功能上去體驗。
“智慧深圳”!“低碳工業城市”!在2010年2月4日的全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暨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出爐了上述兩個關於深圳未來走向的最新名詞。代市長王榮指出,深圳要抓住城市競爭能力要害,“不能工業上比不過內地、服務業又不如香港,那么城市將變得不倫不類,沒有特點”。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應春主持會議。

北京

自2008年舉辦奧運會以後,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據了解,北京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達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首都機場吞吐量達到6000萬,亞洲第一,世界第三。165家大使館,23家國際組織駐華機構,337家外國新聞機構等,北京有豐富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力,具備向世界城市邁進的基礎。
國務院參事牛文元認為,北京有條件率先實現由傳統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戰略轉型和提升。
依託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城管物聯網平台建設,北京正在推進基於創新2.0的公共服務模式、感知數據驅動的高峰勤務模式和“巡查即監察、巡查即錄入”的工作模式,強化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與市民的互動、與社會的協同,提升快速回應民眾訴求的能力和應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慧型化、社會化水平,實現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北京智慧城管建設從管理到服務的轉型實踐也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案例。

4G助力

家長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孩子在幼稚園的生活情況,病人能通過手機在家“看”醫生……中國移動上海公司日前披露了建設“無線城市”、助力上海打造“智慧城市”的十二五規劃。中國移動上海公司透露,十二五初期,TD-LTE將在上海實現密集城區、普通城區、城鎮中心連續覆蓋及其他區域熱點覆蓋,為上海帶來全新“無線寬頻速度”,上海的移動通信服務將站上新高點。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
由中國主導的TD-LTE技術,其理論傳輸速率可以達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是3G網路速度的數十倍。世博期間,TD-LTE技術及其套用已在中國國家館日、國際電信聯盟榮譽日等重大慶典活動直播中大放異彩。
在2010年12月27日召開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中國移動上海公司、上海公司世博指揮中心、上海公司網路最佳化中心、世博TD-LTE研發與套用示範項目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作為本地電信業的領軍企業,上海電信為此在構築適應“智慧城市”的新型信息網路、推進社會信息化、服務上海經濟發展方面精心準備著。上海電信積極回響國家“兩化融合”的要求,在企業自身全面轉型的同時,通過提供專業的信息通信服務來大力支撐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來構築上海的“智慧城市”。部署有線和無線無縫連結、全面覆蓋的通信網路 投入巨資,精心為構築“智慧城市”部署有線和無線無縫連結、全面覆蓋的通信網路。
信息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套用
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套用,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以及大數據在智慧城市領域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周民認為,移動網際網路是智慧城市的“神經”,為智慧城市提供無處不在的網路;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血管”,使得智慧城市實現互聯互通;雲計算是智慧城市的“心臟”,所有數據、所有服務都由它來提供,所以它是一個“心臟”,為城市各領域的智慧型化套用提供統一的數據平台;而大數據則好比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智慧引擎,在這些新技術與新套用的支撐下,智慧城市得以快速推進和發展。

社會影響

“智慧城市”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智慧的地球”提出以更智慧的方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人們互動的方式,提高實時信息處理能力及感應與回響速度,增強業務彈性和連續性,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而“智慧城市”的行動正成為“智慧的地球”從理念到實際、落地中國的現實舉措。在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進程中,“智慧城市”旨在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的息化樣本,探索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方向。此次崑山-崑山中創軟體-IBM的合作項目,也體現了IBM與包括軟體開發商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IBM“智慧城市”的創新理念、先進技術手段和系統的解決方案,與崑山市政府城市信息化的總體規劃的高度契合,讓本次的三方合作成為可能。
牛文元說,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並且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
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重要性,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明確了九項“基本任務”和六大“保障措施”。該指導意見的發布,為中國物聯網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2011年“十二五”規劃的公布之後,相關的一些涉及到民生領域的物聯網的產業確實出現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像一些智慧型安防以及智慧型交通企業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對於整個物聯網來講,未來圍繞著整個智慧城市的建設,這些細分子板塊依舊面臨比較好的推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認為,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四大挑戰:首先是信息技術挑戰。其次是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戰。第三,認識、習慣、制度需要適應智慧城市的套用。第四,法律環境需要調整。

城市與農業

有人把智慧城市簡單解釋為智慧型化的城市或者數字城市,其實是不準確的,智慧城市要實現智慧技術的高度集成、智慧產業的高端發展、以人為本的高度創新、市民智慧高效的生活狀態。然而,不管城市怎么“智慧型化”,最後智慧城市的工作難點還會落在農業上,城市居民的吃喝用,絕大多數產品或者說原材料是來自農業,而中國的農業自動化和智慧型化程度較低,實現智慧城市關鍵在智慧農業的普及套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智慧農業”就是充分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套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感測器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平台,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慧型管理、遠程診斷交流、遠程諮詢、遠程會診,逐步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的可視化傳播與套用模式;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遠程精準監測和控制,提高設施農業建設管理水平,依靠存儲在知識庫中的農業專家的知識,運用推理、分析等機制,指導農牧業進行生產和流通作業。
可見,智慧農業的核心技術與目標與智慧城市是不謀而合的,智慧城市的實現需要智慧農業的普及,智慧農業的成功套用是智慧城市的有力支撐。據悉,

發展預測

作為重大的創新和投資的驅動力,“智慧城市”運動在各級政府不斷湧現和發展,IDC Government Insights的全球智慧城市分析團隊提出了 2013 年該市場的10大預測,認為其將對技術投資、管理和評估的方向及幅度產生最為重大的影響。
10大預測如下:
  1. 在 2013 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 70% 將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將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
  2. 至少 50% 的智慧城市計畫將在業務線或城市職能層面發起。
  3. 智慧型水資源解決方案的全球支出在 2013 年將達到 18 億美元。
  4. 智慧城市面臨的信息挑戰將開始被視為一個大數據問題。
  5. 地方政府在機器對機器(M2M)的通信技術方面將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評估階段,而針對非常具體的城市功能的增長將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城市。
  6. 使用開放數據措施的城市所推動的專屬型、大眾型和眾包型移動應用程式將比其它城市多出50%。
  7. 在2013年,地方政府將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和社交媒體實現與市民的交流,從而加快一種新型市民/政府關係的誕生。
  8. 智慧城市計畫將嘗試一種新的、風險回報共享的公私合作夥伴模式,使資金保持可持續狀態。
  9. 至少又將有三家一線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供應商帶著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進入這個市場,導致現有供應商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10. 將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計畫中至少有70%將由市領導作為關鍵管理代表的合資企業完成。
隨著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推進和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也將規範和推動國內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做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行銷牽著鼻子走,國內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標籤的行為也廣為詬病。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將在試點探索和指標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矯正和澄清。必須認識到,智慧城市引領的新型城市化是對傳統城市發展的揚棄,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和智慧發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偏廢或僅僅是強調技術套用而忽視社會經濟層面的創新,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必將規範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
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套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慧型城市”的藍圖。
2013年,中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別涉及17個和21個省內城市。
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技術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到2015年將超過2萬億元。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套用,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一輪新的熱潮,正逐漸改變著中國新一輪城市競爭格局。

評價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仍存在以下幾大核心問題:缺乏對智慧城市理念及內涵的科學統一認識;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理論和方法;缺乏可持續的動力機制和長效的運營發展模式。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要具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政策取向,要制定與發展方向相匹配的規劃與實施路徑,建議如下:
一是要挖掘真需求、真問題、真痛點,構建適應智慧轉型的需求分析與能力供給;
二是開展面向複雜巨系統的頂層設計,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投融資機制、技術實施層面等,大城市宜做‘小智慧’,小城市宜做‘大智慧’”;
三是挖掘潛在的套用需求,培育有效的套用載體,構建合理可行的商業盈利模式,增強使用者的用戶粘性;
四是要推行智慧城市重點工程項目風險和效益評估機制,健全智慧城市建設重點項目監督聽證制度和問責機制等。
劉韻潔
針對當下城市交通擁堵、看病難、安全係數低、突發災難多等“病症”,以物聯網和雲計算等為支撐的智慧城市技術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出路。“按照發展規律,城市必定要向數位化、智慧型化的方向發展。”智慧型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從當前城市建設當中最緊迫的、關切到老百姓安全的一些問題著手。智慧型城市建設要有遠景、總體規劃和實施步驟,而且要結合當地的環境和條件來實施。智慧城市技術在世界各地已有較多的套用,在國內也已有100多個城市宣布了智慧城市發展規劃。
李伯虎
在具體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要注意如下5個原則:
第一,要注重系統工程,科學構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夠統籌規劃、綜合集成資源,總體效果能夠最好,並且使智慧城市的產業經濟、市政管理、社會民生、資源環境和技術能夠得到高度智慧管理。
第二,要在開展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上,來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過渡,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
第三,要強調最佳化配置,構建兩型性社會,就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統一實現人、物、環境的協同共享、最佳化配置,以此來發展我們城市的產業經濟、市政管理、社會民生。
第四,以人為本,科學化管理,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來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務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實現創新社會管理。
第五,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礎支撐的建設,以最大限度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城市各類信息資源為核心,推進實體技術設施和信息設施的整合共享,從而提升城市各個領域智慧環境的充分套用。
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介紹,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54個城市規劃投入1.5萬億資金建設智慧城市,但真正體現其內涵的,一個也未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