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美學(劉曉光所著《景觀美學》圖書)

景觀美學(劉曉光所著《景觀美學》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景觀美學》是由劉曉光所著書籍,提供給風景園林學設計學等領域專業人員使用的景觀美學研讀圖書。回答了景觀如何設計才能有深度、有思想、有靈魂的問題。

一、本書針對景觀理論與創作中現存的諸多誤區與問題,如“美”、“真”、“善”的混同;意義的輕率;形式美的局限;意境美的缺失;特別是意蘊美、深層審美結構、特徵創作原則的空白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系統的景觀美學理論與創作方法。

二、本書以景觀審美性表征理論與認知性表征理論為基礎,初步形成系統性的景觀美學體系,可為景觀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在理論基礎上所提出的景觀創作原則與方法,可為景觀創作提供具體的實踐操作途徑。

基本介紹

  • 書名:景觀美學 
  • 作者:劉曉光
  • ISBN:9787503861734 
  • 定價:39.80元
  •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9-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關於本書,目錄,作者簡介,文獻索引,

內容簡介

為什麼景觀設計缺少內涵?沒有靈魂?如何才能使景觀超越感官刺激而投予心靈以理想的光輝?景觀實踐中的種種現實問題,都等待著景觀美學理論研究給予回答。
中國景觀理論研究不足之處
現代景觀學科,對於人類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發揮了巨大貢獻,同時,社會實踐也不斷推動著景觀學科的快速發展。但中國的景觀理論研究工作距離本學科體系的成熟、距離社會實踐的需求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景觀領域,理論研究不足。
目前景觀領域的研究成果注重實踐性內容,局限於表面的形式、手法,缺乏足夠理論研究支撐。
2、在景觀理論領域,美學研究不足。
中國古典園林的優秀傳統是中國現代景觀學科發展的良好基礎,傳統園林理論處於蛻變轉型期,以適應現代景觀發展的需要;當今中國,人的物質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同時,精神生存環境同樣受到嚴重的威脅,景觀美學,本書稱之為景觀精神生態學,將闡釋解決現今人類對景觀的物質精神需求的重要問題。
3、在景觀美學領域,研究深度不足。
目前,景觀美學研究存在兩種傾向。一種聚焦於景觀表層的形式美,套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比較多,但把形式美研究當成了美學的唯一內容,則是一葉障目,不見深層;另一種圍繞傳統的意境研究,多集中於對古典園林的探討,套用古典文論、畫論、造園論的描述性闡釋較多,套用現代文藝學、現代心理學、現代美學成果的解析性研究方法較少,創新性成果缺乏。
景觀美學重要問題
當前在景觀領域,由於理論研究的不足以及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於“美”與“完滿性”、“美”與“真”、“美”與“善”;以及形式美、意境美、意蘊美等美學核心範疇尚存在著誤解、困惑甚至空白,這是導致理論研究與景觀設計實踐中錯誤與混亂的重要原因,亟需景觀美學研究給出理論解答。
1、美與完滿性
2、美與真
3、美與善
4、美的層次結構
景觀象徵理論是關於景觀意義傳達與意蘊表現的重要理論,可以解決當前景觀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如“美”、“善”、“真”的混同等觀念誤區;意義的缺失、意義品位低下等問題;流於形式、缺少內涵等問題;忽視具象美、意象設計程式化等問題;對於意蘊美、深層審美結構、特徵創作原則的研究缺失等問題。
產生上述景觀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景觀美學理論與景觀創作方法研究的缺失,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景觀表層形式美的創作方面,存在著缺少內涵、玩弄技巧、陳詞濫調、流於形式、過分追求感官愉悅等問題。
在景觀中層意境美的創作方面,存在著忽視意境美、意境、意象設計程式化、有象無境、有境無蘊等問題。
在景觀深層意蘊美的創作方面,存在著現代心理意識的多元化、個人化、暫時化、淺層化的變異傾向;對於意蘊美的設計缺乏認識、對於深層審美結構研究的空白、對於特徵原則的認識不足等問題。
在景觀深層意義的創作方面,存在著景觀意義的缺失、景觀意義的品位低下、景觀符號與表征方式的生疏、景觀載體的形式品位低下等問題。
這些誤區嚴重影響著當代景觀創作、審美與教育,急需理論研究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的積極推進,這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關於本書

1、關於理論
本書基於文藝學理論,研討的是設計學科與藝術學科共通的美學理論系統結構問題,具有普適性,只不過用景觀為例來闡釋(本書為廣義景觀,只要能說明問題就皆為所用)。也許稱為景觀藝術學更為恰當,但考慮到讀者對於美學的概念接受度更高,暫且用景觀美學一詞。本書研討的也只是大體的理論框架,還有許多問題留待後續研究解決,故以導論視之更為適合。
2、關於方法
本書觀點很明確,對於實踐性學科,如景觀、建築、工業設計等,應該理法合一、史論合一。理論要以實踐為基礎、為核心、為目標。如何套用理論進行景觀創作,是本書的起點與終點。所以本書的研究都是基於表征創作視角,可以認為是一本關於表征理論的設計美學導論;相應的提出的表征論設計方法,或許尚顯粗率,但略可標明思想指向。
3、關於內容
在種種審美誤區中,美與真的混同是最主要的。為了更清晰的表述作者的觀點,本書寫作分為上下兩篇,即唯真篇與唯美篇。
上篇,唯真篇——求真無美。
主要論述認知活動的內在機制,以景觀意義傳達理論與方法為主要內容,重點闡述表征類型、意義生成機制、意義傳達機制、意義表征機制、意義題材、創作程式、創作方法。不涉及審美問題。
下篇,唯美篇——求美無真。
主要論述審美活動的內在機制,以景觀審美表現理論與方法為主要內容。重點闡述三個層次的審美結構及形式美、意境美、意蘊美的生成機制;創作的基本原則、創作程式與方法。不涉及認知問題。
4、關於接受
景觀創作與欣賞中,求美(審美活動)比起求真(認知活動)實際上更為重要,對其的誤解也最多,從編排順序角度,本應先行重點闡述。但考慮到中國讀者對於求真活動更容易理解,所以本書從接受的角度出發,先探討求真,後探討求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比較闡釋。這也符合中國文章重點後置的習慣。
同時,本書出於學術研究表述直簡的需要,專業文辭可能讓有些讀者難於頓解。對此,本書考慮做成圖文雙序,即文字、圖片都可自成序列,單獨讀圖也可能理解,這樣爭取淺白易解,套用便捷。
5、關於用途
本書初步研討的以景觀審美性表征理論與認知性表征理論為基礎的表征論景觀美學體系,可為景觀理論研究者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所提出的景觀創作原則與方法,可為景觀設計師提供具體的實踐操作途徑。
系統的景觀美學理論與創作方法
求美與求真是景觀創作與欣賞活動中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景觀能夠提供審美意蘊與認知意義,這是對審美性表征與認知性表征兩種創作理論與方法展開研究的深層原因。
在求美領域,景觀審美性表征是景觀意蘊表現的重要方法,表現的是抽象的意蘊,屬於審美範疇。優秀的景觀作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意蘊美三種美感形態,是因為它具有表層、中層、深層三個層次的審美結構。景觀表層審美結構是審美表象系統,表 現為“格式塔”;其生成機制是主體感知覺的加工;其獨立審美功能是創造形式美。景觀中層審美結構是審美意象系統,由表層審美結構轉換生成,表現為意境;其生成機制在於主體的“統覺”、“想像”、“情感”活動;其獨立審美功能是創造意境美。景觀深層審美結構是特徵系統,由中層審美結構轉換生成,表現為特徵圖式;其生成機制是人類心理的抽象與投射活動。意蘊美是景觀審美性表征的終極目的,其審美機制是景觀整體特徵與主體心靈圖式的同構契合。
景觀審美性表征創作應該從創造意蘊美的角度出發,其基本原則應該是特徵原則而不是傳統的形式美原則;其創作程式與方法是依據相應原則逐層建構景觀三層審美結構。
在求真領域,景觀認知性表征是景觀意義傳達的重要方法,表達的是明確的意義,屬於認知範疇。景觀認知性表征的作品可以分為慣用型與創造型兩類,相應的生成機制是約定俗成與語境約定;其傳達機制是編碼傳遞;其表征機制是指定性聯繫與類比性聯繫;意義題材包括宇宙題材、歷史題材、宗教題材、道德題材等類型。
景觀認知性表征的創作方法是:意義確定與組織、符號選擇、中介確定與組織、載體設計等。
本書以景觀審美性表征理論與認知性表征理論為基礎,初步形成系統性的景觀美學體系,可為景觀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景觀創作原則與方法,可為景觀創作提供具體的實踐操作途徑。

目錄

內容提要 II
作者簡介 IV
前言 V
一、 景觀美學重要問題 VI
1、 美與完滿性 VI
2、 美與真 VIII
3、 美與善 IX
4、 美的層次結構 X
二、 關於本書 XI
目錄 XIII
唯真篇——景觀認知 19
第1章景觀認知的機制與題材 21
1.1景觀意義與傳達模式 21
1.1.1景觀意義的概念與價值 21
1.1.20認知性表征與景觀意義傳達 23
1.1.3景觀認知性表征的表意層次 26
1.1.4景觀意義的傳達模式 28
1.2景觀認知性表征的編碼機制 32
1.2.1慣用型象徵與約定俗成機制 32
1.2.2創造型象徵與語境約定機制 35
1.3景觀認知性表征的意義題材 40
1.3.1景觀意義題材概述 40
1.3.2景觀意義題材類型 42
第2章景觀認知的表征與闡釋 57
2.1景觀文本的表征方式 57
2.1.1景觀文本 57
2.1.2關聯模式 61
2.1.3表征條件 65
2.1.4中介類型 65
2.2景觀讀者的闡釋方式 71
2.2.1意義的獲取方式 71
2.2.2闡釋的人類學基礎 73
2.2.3闡釋的心理機制 73
2.2.4闡釋的類型 74
2.2.5闡釋的特徵 75
2.2.6景觀設計策略 77
第3章景觀認知創作的問題與方法 82
3.1當代景觀認知創作的問題 82
3.1.1意義缺失問題 82
3.1.2意義品位問題 82
3.1.3形式品位問題 83
3.1.4表征方法問題 84
3.2意義的確定與組織 84
3.2.1意義的確定 84
3.2.2意義的組織 85
3.3符號與語法的選擇與創造 86
3.4中介的確定與組織 87
3.4.1中介的確定 87
3.4.2中介的組織 88
3.5符號載體的設計 89
3.5.1中介與載體的轉換 89
3.5.2符號載體的複合套用 91
3.6景觀認知性表征案例解析 91
3.6.1避暑山莊景觀解析 91
3.6.2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景觀解析 92
3.6.3義大利廣場景觀解析 93
唯美篇——景觀審美 96
第4章形式美與景觀表層審美結構 100
4.1景觀形式美與審美機制 100
4.1.1景觀形式美 100
4.1.2景觀形式美的審美機制 101
4.1.3景觀形式美的獨特性 103
4.2表層審美結構的系統構成 104
4.2.1表層審美結構概述 104
4.2.2基本單位——審美表象 105
4.2.3審美表象系統 106
4.2.4表層審美結構特性 107
4.3表層審美結構的生成機制 107
4.3.1感覺活動 107
4.3.2知覺活動 108
第5章意境美與景觀中層審美結構 111
5.1景觀意境美與審美機制 111
5.1.1景觀意境美 111
5.1.2意境美的審美機制 113
5.1.3景觀意境美的獨特性 116
5.2中層審美結構的系統構成 117
5.2.1中層審美結構概述 117
5.2.2基本單位——審美意象 118
5.2.3審美意象系統 121
5.2.4景觀的意境 123
5.3中層審美結構的生成機制 130
5.3.1統覺活動 130
5.3.2情感活動 131
5.3.3想像活動 132
第6章意蘊美與景觀深層審美結構 135
6.1景觀意蘊美 136
6.1.1景觀意蘊與意蘊美 136
6.1.2景觀意蘊的指向類型 139
6.2意蘊美的審美機制 144
6.2.1審美主體的心靈圖式 144
6.2.2審美對象的特徵圖式 148
6.2.3同構契合機制 150
6.3深層審美結構的系統構成 153
6.3.1基本單位——特徵 153
6.3.2特徵系統 155
6.3.3特徵圖式的存在與感知 155
6.4深層審美結構的生成機制 158
6.4.1心理抽象機制 158
6.4.2心理投射機制 159
6.4.3特徵圖式的生成機制 160
6.5景觀審美性表征案例解析 161
6.5.1青山綠水庭的景觀解析 161
6.5.2退思園的景觀解析 166
第7章景觀審美創作的問題與方法 175
7.1當代景觀審美創作的問題 175
7.1.1形式美層次的問題 175
7.1.2意境美層次的問題 177
7.1.3意蘊美層次的問題 179
7.2總體創作的程式 180
7.3總體創作的原則 184
7.4深層審美結構的創作方法 186
7.4.1意蘊的確立 186
7.4.2整體特徵的確立 188
7.5中層審美結構的創作方法 189
7.5.1意境特徵的組織 190
7.5.2特徵意象的挖掘 197
7.5.3特徵意象的最佳化 199
7.5.4意象系統的組織 200
7.6表層審美結構的創作方法 207
7.6.1特徵創作方法 208
7.6.2虛實創作方法 211
7.6.3完形創作方法 212
餘論 219
一、 求真與求美的比較 219
1、 本體性質比較 219
2、 活動性質比較 220
3、 內在機制比較 221
4、 心理模態比較 221
5、 演用過程比較 222
6、 表征目的比較 223
7、 內涵趨向比較 224
8、 取象特徵比較 224
9、 套用價值比較 225
二、 求真與求美的統合 226
1、 表征複合 226
2、 表征轉化 228
三、景觀美學研究的思考與展望 230

作者簡介

劉曉光
1969年生。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系主要創始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景觀與生態規劃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專業學士(1990),哈爾濱建築大學建築理論方向碩士(1995),哈爾濱工業大學景觀學方向博士(2006)。出版學術專著3部(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景觀規劃、城市設計、景觀美學。

文獻索引

[1]李澤厚.李澤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M],1994:503
[2]趙巍岩.當代建築美學意義.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M],2001:172
[3]趙巍岩.當代建築美學意義.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M],2001:24
[4]吳家驊.景觀形態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M],1999:1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