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勵志文摘雜誌名)

思想(勵志文摘雜誌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彬儘管歷史上似乎已經定論孟子師承孔子,系孔子孫子子思之門人,但孟子本人一直在“私淑諸人”,以眾多的人為師,而不僅僅只是儒家道統的繼承人。“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的孟子,其思想絕對不是單單傳承儒家的“道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子思想
  • 性質:勵志文摘雜誌名
  • 名稱:《孟子文獻集成》
  • 特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研討會,價值觀,民本思想,孟子思想在這個時代的意義,李亞鶴與《孟子》的的不解之緣,精神,孟子思想的來源,核心思想,

研討會

日前,《孟子文獻集成》首發式在孟子故里山東鄒城市孟子研究院成功舉行,《孟子文獻集成》高端學術研討會相繼召開,由此拉開了鄒城市推進“文化突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集中活動的序幕。
思想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來,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孟子研究院院長王志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李存山,濟寧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平昌等出席了首發儀式。
據介紹,《孟子文獻集成》全書總投資約1200萬元,由孟子研究院、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人民出版社合作編纂出版。從2014年5月開始啟動,孟子研究院專家學者進行了將近一年的努力,順利完成《孟子文獻集成》第一輯宋元卷15冊的出版工作,基本囊括了宋元時期的《孟子》傳本和研究成果,其中涵括宋元刻本14種、首次出版的16種、日本藏本3種、哈佛大學藏本1種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2種。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孟子研究院將聯合各方完成《孟子文獻集成》剩餘部分的編纂出版工作。
來自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孟子文獻研究、孟子文獻的整理與利用、孟學專著研究、孟學史研究等展開研討。
與會學者表示,《孟子文獻集成》是對孟子思想研究成果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完整、科學的學術整理,首次將兩千多年來有關孟子的歷史文獻影印匯總成集,為國內外當代學術界開展孟子與儒學研究提供了權威的文獻資料,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孟子文獻、傳播孟子思想具有深遠的意義。

價值觀

中國社會興起國學熱的背景下,鄒城作為孟子的誕生地,來致力於從孟子身上汲取養分,讓孟子思想融入到生活中,使知禮、誠信、感恩成為鄒城人的標籤。習近平總書記到曲阜視察時特彆強調,要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作為孟子故里,鄒城市地方政府一直致力於弘揚孟子思想,成立孟子研究院便是其中一項有益的探索。孟子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果?又面臨哪些問題和困惑?孟子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殷延祿接受了中國山東網記者專訪。
探索多種途徑助推國學傳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作為一所綜合性的孟學研究機構,孟子研究院一直致力於研究孟子思想,弘揚傳統文化,助推國學傳播,並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中,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孟子研究院在鄒城市舉辦了“鄒魯文明與孟子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了海內外60多名知名學者相聚鄒城,並且在孟府賜書樓前開展了一次儒家高端對話,力圖將最前沿的儒學動態信息及時傳遞給社會各界。
《孟子文獻集成》編撰出版工作也已經啟動。全書總投資約1200萬元,並全部由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編撰工作。收集國內孟子文獻數目漢至明305種,清672種,民國100種。海外關於《孟子》的版本,共約19種。出版工程計畫三年完成。
“《孟子文獻集成》是對孟子思想研究成果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完整、科學的學術整理,將使兩千多年來有關孟子的歷史文獻第一次影印匯總成集,將為國內外當代學術界開展孟子與儒學研究提供權威的文獻資料。”殷延祿說。
殷延祿說,孟子研究院注重發揮自身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孟子思想與母教文化是鄒城的主打品牌。“中華母親節”一系列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在母親節期間,鄒城市獨闢蹊徑,召開了一次“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邀請了國內有“鄒魯”之稱的23個城市的代表相聚鄒城,進行文化經濟交流,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
孟子公開課一直是孟子研究的特色欄目,自成立以來,孟子研究院一方面聘請海內外知名學者為學術委員,並邀請他們到鄒城主講“孟子公開課”,貼近市民,交流互動,舉辦了一場場的傳統文化盛宴。另一方面又聘請了鄒城本地的文化學者,在高端學術氛圍薰陶之外,又能切身了解到土生土長的地方文化。“孟子公開課”已經進行了36講,聽眾達到了8萬多人次。

民本思想

孟子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發展了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學說。其“仁義”學說是一種倫理政治學說,它滲透了孟子以民為本、以仁愛為懷的人生精神。他主張國家管理者要以天下蒼生黎民為念,要以人民的生存生活為念,要體民心、察民情,以民為本,以民生為本,修行仁德,實現仁政。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他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民、安民、富民。孟子十分重視人的生存權,曾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用白話說就是:廚房有肥肉,馬棚有肥馬,而人民卻面帶飢色,野外有餓死的人,這如同放任野獸來吃人。野獸自相殘食,人們尚且厭惡,而身為主持政事者,卻不能避免放任野獸吃人,還能稱作父母官嗎?

孟子思想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景海峰:中國文化核心價值離不開孟子
“《孟子》這本書是我們中國人必讀的書里的其中一本。”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首先強調了《孟子》一書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我們一般所說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都離不開《孟子》這本儒家經典。“另外,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源頭,尤其是中國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價值理念,都和《孟子》一書的關係非常密切。有許多話頭差不多都是從這裡起源的。也就是說,在《孟子》這本書里,我們可以找到在後來兩千多年中國思想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經常討論的一些話題。”
宋以後孟子的地位才慢慢上升
一般講儒家,代表就是孔子和孟子,而且“孔孟之道”這個說法從宋至今最為常用,講儒家就是講“孔孟之道”。但在景海峰看來,孔子和孟子實際上並不一樣,除了他們的風格、文字或義理的差別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孟子在很多地方都發展了孔子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一些閃光的思想,但孔子並沒有充分展開。到了戰國中期,社會的變革更加劇烈,孟子所體會到的那種局面可能在春秋晚期還沒有出現過,且又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故孟子的一些想法和說法就跟孔子有所差別。”
景海峰介紹,從歷史上來看,在唐以前孟子的地位實際上是有限的,唐以前的書里講到儒家傳統時,一般是說“周孔之道”,即以周公孔子做代表。而到唐晚期,尤其是宋代以後,孟子的地位才慢慢上升,變得越來越重要,故“孔孟之道”之說法,即把孔子和孟子放在一起,實際上是比較晚的。“其中除了孔孟的風格存在差別之外,主要從思想義理來講,比如孔子對人的理解,只有一個大概的說法,就是以‘仁’來講人性,對人性的解釋比較模糊,而對人性更複雜或更多面的問題並沒有展開論述。所以,後來講儒家的人性思想或對人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思想資源是從孟子那裡來的。”景海峰說,又如孟子講的“良知”,這個概念後來在儒家的譜系裡面非常重要,成為儒學發展的一大主流。“包括我們今天在講傳統的時候,有些大道理不一定說得出來,但人人都覺得人應該是有良心和良知的,這個觀念從孟子之後成為中國人生命世界裡面非常深厚的根源,所以我們為人處世、待己待人,內心總有一個底線。這個‘底線’,是做人最起碼的道理,是做事的基本尺度,不可逾越,這就是孟子所強調的‘良知’的意義,這個理念等於把人最基本的東西作了一種規定,講出了人之為人的最根本的東西。”
景海峰表示,孟子提出“良知”的概念之後,就成了儒家講人、或理解人的一個基本路數。從這個核心出發,又進一步講仁義禮智,講“四善端”,講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內容的豐富擴展,就構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基礎,“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面對很多事情,都要有一種底線,如果越界了,可能就不符合做人的基本道理,而這些根本原則大致上被孟子描繪出來了。也就是說,孟子給‘人’的理解畫了一個基本的圖像,後來中國的主流文化或儒家學說就是在這個基底上不斷地加工擴展,最後成就了中國人特有的對人的理解的一套東西。”
孟子》可與現代價值聯繫思考
景海峰也指出,至於強調孟子和後來的統治階級有關,其精神理念成為工具或者一種統治的思想,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非常複雜,這種關聯性的形成有其複雜的背景和曲折的過程。他認為,儒家從孔子開始,一直到晚清、五四時代,前後有2000多年,其歷史十分漫長,發展也非常複雜,在每個階段可能都有不同的話題,都有一些代表性人物,因此五四時代所批判的那種作為封建遺毒或者專制主義的儒家形象,可能跟我們今天所講的孔子、孟子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孟子的思想反而跟漢代以後那種作為維護帝制的儒學的一些想法是不一樣的。孟子強調民本主義,講‘民貴君輕’。而這些思想,後來沒有得到發揚光大,中國歷史的發展沒有按照這樣一種路向走,應該說是一個缺憾。”景海峰強調,孟子的很多想法,可能跟後來中國歷史上呈現出來的情形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今天我們要特彆強調孟子精神的時代意義的地方,“簡而言之,孟子的一些想法可能跟今天一些現代價值是能夠聯繫起來思考的”。
此外,在景海峰看來,孟子在整箇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一個高大威猛的形象,當然這種高大威猛的形象不是一個簡單的“形”的問題,而是一種文化氣質,是君子所謂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的有力表現,是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的凝聚。“孟子是以‘士’的代言人自居的,他有遠大理想,這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知識的力量,這就是‘士’的覺醒。”景海峰認為,“四民社會”的普通從業者,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做人的基本準則,在此普遍意義上,人都是一樣的。但作為具體性來講,一個社會人的身份和角色是不一樣的,人是在具體情景當中生活的。“孟子強調‘士’的身份性,扮演了所謂良知的體現或社會良心代言者的角色。今天我們經常講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大概這種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里,孟子所表達的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士”的身上缺乏一種理想主義的維度和色彩,那么整個社會就會不斷地沉淪,最後所謂人類文明的精神性由誰來擔當,由誰來倡導?景海峰強調,故孟子對“士”的身份和角色有很高的期許,這也給後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種典範和榜樣。“中國的士大夫講氣節、講精神,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資源,而這個思想在孟子這裡體現得非常充分。”

李亞鶴與《孟子》的的不解之緣

在很多企業家的辦公室,都會懸掛一副出自傳統經典著作的名言,以作為企業家們立世行商的追求或行為準則。但是,像金光華董事長李亞鶴這樣用一句不怎么出名的“以德行仁者王”作為掛在牆上的“警語”的卻不多見。
“以德行仁者王”出自《孟子》中《公孫丑》篇中的第三章,全文為“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依靠道德確行仁義的可以稱王”,而金光華董事長李亞鶴對這句話的解讀是“只要依靠完善的道德體系來管理企業,企業就可以獲得成功。”
孟子》是著名的儒家經典,其著作者孟子被後世成稱為“亞聖”,在儒家學者心中有著僅次於孔子的崇高地位。如果說孔子是將“仁”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創始人,而孟子則是“仁政”作為儒家政治理念的鼻祖。我們都知道,政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管理,因此“仁政”的儒家政治理念也可以套用於企業管理中。
毫無疑問,金光華董事長李亞鶴就是這么一個信奉並踐行孟子“仁政”理念的企業家。在其執掌的金光華集團內,所有集團工作人員就像一個大家庭中的成員一樣,而李亞鶴則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在這個大家庭中,金光華董事長李亞鶴愛護和指導著每一個家庭成員,而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愛戴和追隨著他。正是金光華的這種充滿幸福和愛的特性,造就了金光華從註冊資本1000萬到市值數十億的華麗轉身。

精神

時值甲午冬至,孟子故里山東鄒城的鄉親為紀念孟子逝世2303周年,舉辦了一場民間祭孟大典活動。據《孟氏宗譜》記載,公元前289年孟子壽終,享年84歲。孟子逝世的這一天正是冬至日。
鄒城人說,冬至作為節候甚或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祭祀所表達的正在於此。這一天我們祭祀的孟子,也被後人尊為“繼往開來”的典範,在冬至日恢復傳統祭孟活動,亦有尊古以傳承、繼往以開來之意。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祭祀孟子?”鄒城儒家禮儀研究專家楊義堂說,當前重新評價孟子思想對我們的下一代傳承儒學文化更有現實意義。
他說,孟子在戰國亂世、儒學不彰的情況下,繼承和發展了儒學,他的仁政理念、民本思想、治民之產的策略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孟子的大丈夫氣概和善養浩然正氣的氣魄,滋養和塑造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孔子讓我們知道了仁愛,孟子精神賦予我們民族骨氣、自信和擔當。如果沒有孟子,我們的民族精神就缺少一個頂樑柱,孟子精神讓華夏子民成為一個不僅有仁愛思想,而且絕不逆來順受的民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啊!

孟子思想的來源

馮彬儘管歷史上似乎已經定論孟子師承孔子,系孔子孫子子思之門人,但孟子本人一直在“私淑諸人”,以眾多的人為師,而不僅僅只是儒家道統的繼承人。“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的孟子,其思想絕對不是單單傳承儒家的“道統”。
鄒魯文化滋潤了孟子
家訓文化。中國家訓的淵源是由孟母創造的,雖然沒有留下“孟母家訓”之類的寶典,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卻是千古的家教成功範例。傳統上對“孟母教子”的理解,是母親對孩子幼年的教育,如“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然而,孟母對孟子的教育是貫穿孟子一生的終身教育:比如“孟子休妻”,是孟子成名後,因為某種原因打算休妻時,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孟子去齊”的故事,是孟母年事已高,孟子準備去齊國,又擔心無法孝敬母親時,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孟母教子不僅僅是千古佳話,更對孟子的人格及行事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孟子“捨生取義”的大丈夫品格,顧大局等一系列的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東夷文化、邾國文化、鄒魯文化對孟子的影響。“鄒魯”一直被尊崇,在中國各地,“鄒魯”之詞亦不絕於史書典籍。而鄒魯文化具有東夷文化的淵源,從“夷”字的字形看,由“大”和“弓”組成。“大”字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負弓,表明了東夷族人最初以射獵為生,並具有尚武的習俗傳統。在古代東夷族中已產生了原始的宗教文化。如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中,龜甲是常見的隨葬品,可能已具有一定的宗教涵義。《管子·五行》篇說:“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可見“天道”之學也最早流行於東夷地區。這對孟子理解“天道”有了地域上的氛圍。尤其是孟子生活的邾國,有邾文公“卜遷於嶧”的深遠影響。“邾文公卜遷於嶧”,在嶧山之陽建立了國都,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毅然為民遷都,應該對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核心思想

孟子思想核心是“仁義”,仁即愛人,義則是有能力的人要“鐵肩擔道義”。他認為在個人修養方面,苟能擴充四端以至於極,則“仁義禮智”全備,則“內聖”的境界已經到達,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仁者無敵,仁者無憂,仁者愛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國藩也諄諄告誡兒子紀澤、紀鴻道: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個家庭的吉祥之兆。又說:“兄弟和(和睦),雖窮氓小戶(貧窮無名的人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富貴大家族)必敗”。要家和睦鄰,幫助鄰里,結交益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