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惠明茶

景寧惠明茶

景寧惠明茶,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景寧畲族自治縣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適宜種植茶樹。景寧惠明茶,條細稍曲顯毫,色綠潤;湯色嫩綠明亮;香高若蘭;滋味醇厚回甘;葉底嫩勻成朵。其典型品質特徵“蘭香果韻”。2017年,景寧畲族自治縣有茶園種植面積4270公頃,年產量2500餘噸。保護區域面積13333.33公頃。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景寧惠明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寧惠明茶
  • 產地名稱: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條細稍曲顯毫,色綠潤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土壤情況,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景寧惠明茶,條細稍曲顯毫,色綠潤;湯色嫩綠明亮;香高若蘭;滋味醇厚回甘;葉底嫩勻成朵。其典型品質特徵“蘭香果韻”。

營養價值

景寧惠明茶,水分≤7.0%,胺基酸≥2.5%,茶多酚≥16%,水浸出物含量≥40%。
景寧惠明茶景寧惠明茶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景寧畲族自治縣位於浙閩交界洞宮山脈西側,山系與雁盪山,括蒼山相壤,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地形複雜,海拔懸殊。境內山脈中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779座,最高峰大際鄉上山頭,海拔1689.1米。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里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

氣候特徵

景寧畲族自治縣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7.5℃,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6.6℃,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7.7℃,縣域極端最低氣溫-8.3℃,極端最高氣溫為40.5℃,年平均降雨量1589毫米,年日照時數1728.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96-241天,典型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複雜的地形和懸殊海拔高低,氣候基本呈垂直分布,光、溫、水地域差異明顯。

土壤情況

景寧畲族自治縣為華亞古陸的一部分,中生代為火山岩分布面廣。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由高空俯視,整個地面千皺萬裙,峰巒簇擁。土壤結構以紅壤、黃壤、潮土、水稻土四個土類,其中紅壤土占44.6%,黃壤土占42.21%,全縣宜茶土地20萬畝,是品質優良的土種,適宜茶葉的生長。

水文情況

景寧畲族自治縣境內有甌江、飛雲江兩大水系。甌江水系最大的支流為小溪,自西向東北貫穿全縣,境內流長124.6公里,流域面積1725.56平方公里。南部飛雲江之源在境內流長31.9公里,流域面積224.44平方公里。境內水文流域基本上沒有人為工業污染,水質均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水質好,能滿足生產綠色、有機茶的要求,更為優越的是我縣茶區大部份分布在海拔300-800米地段,山中泉眼從多,涓涓細流,大旱不涸,茶樹所需水分一般靠天然降水和山泉水就能滿足灌溉。灘坑水電站庫區水域36.11平方公里,庫容量達41.55億立方米,可明顯增加庫周的水霧氣,對生態起到調節作用,形成良好的小氣候。
景寧惠明茶景寧惠明茶

歷史淵源

景寧畲族自治縣誌》記載: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景寧已種植茶樹。鹹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於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長老和畲民在寺周圍闢地種茶。
景寧縣誌》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茶隨處有之,以產惠明寺潦頭者為佳”,可見當時景寧種茶之普遍,茶業發展之盛。該處所產的茶葉品質好,因僧而得名,稱“惠明茶”。
據《處州府志》記載,惠明茶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就成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人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可見,人京進貢場面非凡。
景寧惠明茶景寧惠明茶

生產情況

2005年,景寧縣有茶葉初制加工廠51個,其中年產值10萬元以下的29個,10萬-50萬元18個,50萬-10萬元1個,10萬元以上3個。該縣現有各種加工機械803台,1990年以前86台,占10.7%,1990年購置717台,占89.3%。該縣上規模的茶葉經營公司有5家,註冊商標有惠明、玉替、奇爾、邁挺、救峰等,並相應有茶葉企業標準。
景寧惠明茶景寧惠明茶
2017年,景寧畲族自治縣有茶園種植面積4270公頃,年產量2500餘噸。保護區域面積13333.33公頃。

產品榮譽

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航行而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經茶師品評,惠明茶榮膺一等證書和金獎殊榮。
1986年,惠明茶兩次評為中國名茶,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文化名茶。
1979-1982年,惠明茶連續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質名茶。
1982、1986年,惠明茶在參加中國在長沙、福州的評比中,被商業部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91年,惠明茶被評為中國文化名茶。
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確認惠明茶為名牌產品,榮獲金質獎。
2004、2009年,惠明茶獲得兩屆“浙江十大名茶”稱號。
2005年,惠明茶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確定為特供專用茶。
2010年,惠明茶參加上海世博會名茶評比再獲“金獎”產品,金獎惠明茶被評為“中華文化名茶”。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景寧惠明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景寧惠明茶景寧惠明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景寧惠明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所轄鶴溪街道、紅星街道、東坑鎮、渤海鎮、沙灣鎮、英川鎮、澄照鄉、大際鄉、鄭坑鄉、九龍鄉、大均鄉、梧桐鄉、標溪鄉、雁溪鄉、家地鄉、大地鄉、鸕鶿鄉、毛垟鄉、秋爐鄉、景南鄉、梅岐鄉總計21個鄉鎮(街道)254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9°14′-119°58′,北緯27°39′-28°11′。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景寧惠明茶的產地環境質量符合NY/T5010《無公害農產品 種植業產地環境技術條件》中規定的要求。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160米-1200米之間,主產區茶園平均海拔高度在600米左右,林木茂盛、雲霧繚繞,土壤pH值大多在4.0-6.0之間、土層深厚。
(2)品種範圍:根據景寧惠明茶的品質特徵,適制景寧惠明茶的茶樹品種為本地群體、景白系列及適制景寧惠明茶的中小葉品種。
(3)生產控制:景寧惠明茶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DB33/T 995-2015 茶樹霜凍等級操作。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必須按GB 4285-1989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 8321.10-2018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和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中有關規定執行。為保證景寧惠明茶的品質特色和茶葉質量安全,重點抓好以下關鍵環節:
①園地選擇:土質疏鬆,土層60厘米以上,有機質豐富,周圍無污染的山地、旱地等宜茶地塊建園,要求做到“頭帶帽,腰束帶,腳穿鞋”。
②茶園種植:坡地按等高水平線築梯地,梯面寬應在1.5米以上,然後全面深耕50厘米以上。種植時間為春季2月中下旬-3月下旬;秋季種植時間為10月中旬-12月中旬。種植密度:單條植行距為130厘米,叢距為30厘米-35厘米,每叢植苗1株-2株,每667平方米(畝)植苗數2000株-3000株;雙條植大行距為150厘米,小行距為35厘米-40厘米,叢距為30厘米-35厘米,每叢植苗1株-2株,每667平方米(畝)植苗數3000株-4000株。
③茶園肥培管理:做到重有機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春肥與夏秋肥相結合,根肥與葉面肥相結合;施肥時間基肥為10-11月,追肥視茶樹需肥量實行多次、適量,施肥方式為開溝施後覆土。茶園推廣使用有機肥,少施用化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鬆土和深耕時進行,推廣套種紫雲英等綠肥。除草以機械、人工措施為主。
④病蟲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防治作為基礎,採取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措施,減少化學防治次數,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a.生態調控:採用種植和保護園區樹木及其他植被,維護和修復茶園生態環境。及時分批採摘,合理修剪疏枝。春、夏、秋每季採茶結束後,茶園進行除草、淺耕,秋季結合深挖施基肥清除病蟲殘枝。
b.理化誘控:進行燈光、色板誘殺。20W太陽能燈每間隔20010平方米(30畝)-26680平方米(40畝)安裝一盞,信息素色板每667平方米(畝)插置20片-30片。冬季摘除茶毛蟲、黑毒蛾越冬卵快和清理各種病葉,茶季人工捕捉幼蟲。
c.生物防治:保護茶園中的草蛉、瓢蟲、蜘蛛、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減少因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宜使用生物源農藥(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等)。
d.化學防治: 按GB 4285-1989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 8321.10-2018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中有關規定執行。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採摘鮮葉要求細嫩和均勻度,本地群體及中小葉品種採摘標準為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色澤鮮綠,勻淨;景白系列品種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芽葉完整。用於同批次加工的鮮葉,其嫩度、勻度、淨度、新鮮度應基本一致。採摘時間:2月下旬-10月上旬。採用提手采法,輕采輕放,及時集葉,保持鮮葉新鮮。鮮葉裝運套用清潔衛生、透氣良好的盛具裝盛,不得緊壓。鮮葉運送應及時,防止發熱、機械損傷和混入有毒、有害及非茶物質。鮮葉進廠後,按品種和採摘時段分期分批攤放管理。
①景寧惠明茶的加工工藝分現代工藝和傳統工藝。
現代加工工藝為:鮮葉攤放→殺青→捻揉→乾燥→提香→成品。
鮮葉攤放厚度為3厘米以下,時間為4小時-12小時,最長不超過20小時。攤放過程中要適當翻葉,當葉色轉深,葉質發軟,散發清香時可投入殺青;殺青機溫200度左右,掌握“高溫殺青、嫩葉老殺,老葉嫩殺,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原則,做到控溫均勻、投葉均勻、殺勻殺透;適度殺青葉為:葉色轉為暗綠,葉質柔軟,手捏成團鬆手能自然彈開,清香顯露。揉捻採用冷揉,加壓掌握“先輕後重、逐步加壓、輕重交替、最後松壓”原則進行,揉捻葉成條率達85%以上;乾燥採用烘焙機或自動鏈板式烘乾機烘乾,分初烘和復烘,初烘機溫90-100度,復烘80-90度,邊烘邊做形,使茶葉銀毫顯露,形狀勻整;提香溫度70-80度,做到適溫適時,避免老火,防止斷碎,當手捻茶葉成粉,香氣盛發,含水量6.5%以下;待乾茶充分冷卻後裝袋、標識、入庫。
②傳統加工工藝為:鮮葉攤放→殺青→捻揉→做形→輝乾→提香→成品。
傳統炒制工藝全部採用手工完成,制茶鍋採用傳統的斜式炒茶灶或電熱炒茶鍋,鮮葉攤放與現代工藝相同,鍋溫180-220度,先高后低,投葉量每鍋400-500克,殺青時間8-10分鐘,採取“拋悶結合、多拋少悶、嫩葉老殺、老葉嫩殺、殺勻殺透”的原則,殺青葉出鍋置於竹製匾中,抖散熱氣,防止悶黃;葉涼後,手工揉捻,成條率達80以上;揉捻茶團手工解散,入鍋炒二青,鍋溫100-150度,以抖、翻、拋等手法交替進行,快速散發水分,至手感茶葉不粘,再以搓、抖、翻等手法交替做形,七至八成乾時出鍋攤涼回潮;經攤涼回潮後葉子,兩鍋拼一鍋進行輝乾,鍋溫90-110度,以翻、拋手法交替進行,多翻少拋,防止外乾里濕,待茶條成形緊秀,銀毫顯露,九成左右乾時出鍋攤涼;攤涼走水1小時後,再以專用的竹製焙籠炭火文火烘焙提香或在電熱烘乾機上文火提香,直至乾燥,下烘後待充分冷卻,裝袋、標識、入庫。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景寧惠明茶質量符合DB33/T 797-2015 惠明茶生產技術規程附錄 A“惠明茶質量要求”的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景寧畲族自治縣縣域範圍內從事景寧惠明茶的生產經營者,在產品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景寧畲族自治縣惠明茶行業協會提出申請。景寧畲族自治縣惠明茶行業協會制定了《景寧惠明茶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管理辦法》,按《管理辦法》以自願為原則,以產品的產地、品質及售後服務保證體系為依據,接受從事景寧惠明茶生產經營者的申請,經審查符合條件,與申請人簽訂《景寧惠明茶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授權協定》後授權相關經營者免費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相關經營者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地理標誌使用者自覺接受景寧畲族自治縣惠明茶行業協會的監督檢查,保證、維護景寧惠明茶的品質和信譽,正確規範地使用景寧惠明茶地理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