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

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

《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是2001年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杞儀,趙韓。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
  • 作者:李杞儀,趙韓 
  • ISBN:9787562917243
  • 類別圖書 > 教材教輔 > 大學教材
  • 頁數:205
  •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是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的《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原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995年修訂版)》及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機械原理與設計課程教學指導小組最新制訂適用於機械類專業的《機械原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報批稿)》進行編寫的。
《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以常用機構及機構系統設計為主線,注意教材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加強了機構及其系統方案設計的內容.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全書共11章,包括:緒論、機構組成原理及機構結構分析、連桿機構設計和分析、凸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系、間歇運動機構、實現其他功用的機構、執行機構運動規律及運動協調設計、機構及其系統運動方案設計、機械動力學設計等內容。
《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編系列教材:機械原理》可供高等學校工科機械類專業學生學習,也可供有關人員參考。

目錄

1 緒論
1.1 機械原理課程的研究對象
1.2 機械原理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1.2.1 機械原理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1.2.2 機械原理課程的主要內容
1.3 機械原理學科的發展現狀簡介
2 機構組成原理及機構結構分析
2.1 機構的組成及運動簡圖
2.1.1 構件與自由度
2.1.2 運動副與約束
2.1.3 運動鏈與機構
2.1.4 機構運動簡圖
2.2 平面機構的自由度計算及機構運動確定條件
2.2.1 平面機構的自由度計算
2.2.2 機構運動確定條件
2.2.3 機構自由度計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3 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和組成原理
2.3.1 平面機構的高副低代
2.3.2 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和組成原理
2.4 機構類型綜合
2.4.1 運動鏈的基本型式
2.4.2 單閉環機構的類型綜合
3 連桿機構設計與分析
3.1 平面連桿機構的特點和基本型式
3.1.1 平面連桿機構的特點
3.1.2 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型式
3.1.3 平面四桿機構的型式演化
3.2 有關平面四桿機構的一些基本知識
3.2.1 鉸鏈四桿機構的有曲柄條件
3.2.2 急回作用與行程速比係數
3.2.3 壓力角、傳動角和死點
3.3 用解析法作平面連桿機構的運動分析
3.4 速度瞬心及其在平面機構速度分析中的套用
3.4.1 速度瞬心
3.4.2 機構中瞬心的數目
3.4.3 構成運動副的兩構件的瞬心位置
3.4.4 三心定理
3.4.5 套用瞬心作平面機構的速度分析
3.5 連桿機構運動設計的基本問題
3.5.1 連桿機構運動設計的基本問題
3.5.2 連桿機構運動設計的基本方法
3.5.3 連桿機構運動設計精確點的選取和機構的最最佳化設計方法
3.6 用代數法設計平面連桿機構
3.6.1 概述
3.6.2 設計鉸鏈四桿機構實現兩連架桿的對應位置關係
3.6.3 設計鉸鏈四桿機構使連桿點實現給定軌跡
3.6.4 設計曲柄滑塊機構實現曲柄與滑塊的三對應位置
3.6.5 按給定的行程速比係數設計曲柄滑塊機構或曲柄搖桿機構
3.7 剛體位移矩陣
3.8 用位移矩陣法設計剛體導引和再現軌跡機構
3.8.1 設計剛體導引機構
3.8.2 設計再現軌跡機構
3.9 用位移矩陣法設計函式發生器機構
3.9.1 用鉸鏈四桿機構作函式發生器機構
3.9.2 用曲柄滑塊機構作函式發生器機構
3.9.3 用雙滑塊機構作函式發生器機構
3.10 平面連桿機構的力分析
3.10.1 平面連桿機構的力分析
3.10.2 不考慮摩擦時的運動副反力
3.10.3 不考慮摩擦的平面連桿機構力分析
3.11 空間連桿機構簡介
3.11.1 空間連桿機構的應甩和特點
3.11.2 空間連桿機構的研究方法
3.11.3 幾種常用的空間機構簡介
4 凸輪機構及其設計
4.1 概述
4.1.1 凸輪機構的組成、工作原理與套用
4.1.2 凸輪機構的分類
4.1.3 凸輪機構設計的基本名詞術語
4.1.4 凸輪機構設計的主要問題
4.2 從動件運動規律
4.2.1 從動件運動規律與凸輪機構的關係
4.2.2 基本運動規律及其選用原則
4.2.3 從動件運動規律的設計
4.3 凸輪輪廓的確定
4.3.1 用圖解法確定凸輪的輪廓
4.3.2 用解析法確定凸輪輪廓
4.4 凸輪機構基本參數的設計
4.4.1 凸輪機構的壓力角及其與凸輪機構基本參數的關係
4.4.2 凸輪及從動件滾子輪廓的曲率匹配
4.5 空間凸輪機構簡介
4.6 凸輪機構的彈簧力
4.7 高速凸輪機構簡介
5 齒輪機構及其設計
5.1 齒輪機構的類型和特點
5.1.1 平面齒輪機構
5.1.2 空間齒輪機構
5.2 齒輪齒廓的設計
5.2.1 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5.2.2 漸開線齒廓
5.2.3 漸開線齒輪傳動的特性
5.3 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機構的設計
5.3.1 齒輪基本尺寸的名稱和符號
5.3.2 齒輪基本尺寸的計算
5.3.3 標準齒輪傳動的基本尺寸計算
5.3.4 正確嚙合條件
5.3.5 連續傳動的條件
5.3.6 齒輪和齒條傳動
5.3.7 齒條刀切齒原理
5.3.8 漸開線齒廓的根切
5.3.9 變位齒輪傳動
5.3.10 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機構的設計步驟
5.4 其他齒輪機構
5.4.1 平行軸斜齒圓柱齒輪機構
5.4.2 交錯軸斜齒輪機構
5.4.3 蝸輪蝸桿機構
5.4.4 直齒圓錐齒輪機構
5.4.5 非圓齒輪機構簡介
5.4.6 擺線齒輪機構簡介
5.4.7 圓弧齒輪機構簡介
6 齒輪系
6.1 齒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6.1.1 定軸齒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6.1.2 周轉齒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6.1.3 複合齒輪系傳動比的計算
6.2 行星齒輪系的設計與效率估算
6.2.1 行星齒輪系的設計
6.2.2 行星輪系傳動的效率估算
6.3 其他類型齒輪系簡介
6.3.1 漸開線少齒差行星傳動
6.3.2 擺線針輪行星傳動
6.3.3 諧波齒輪傳動
6.3.4 活齒傳動
7 間歇運動機構
7.1 棘輪機構
7.1.1 棘輪機構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7.1.2 棘輪機構的類型
7.1.3 棘輪機構的特點和套用
7.1.4 齒式棘輪機構的設計
7.2 槽輪機構
7.2.1 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和類型
7.2.2 槽輪機構的特點和套用
7.2.3 槽輪機構的設計
7.3 不完全齒輪機構
7.3.1 不完全齒輪機構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7.3.2 不完全齒輪機構的類型、特點和套用
7.4 凸輪式間歇運動機構
8 其他常用機構
8.1 萬向聯軸節
8.1.1 單萬向聯軸節
8.1.2 雙萬向聯軸節
8.2 螺旋機構
8.3 摩擦輪機構
8.4 帶(鏈)傳動機構
8.5 液壓(氣動)機構
8.6 微型機構
9 執行機構運動規律及運動協調設計
9.1 機構設計概述
9.1.1 機構
9.1.2 機構設計
9.1.3 機構創新設計
9.2 機構及其系統運動方案設計概述
9.2.1 功能原理方案設計
9.2.2 機構系統運動方案設計
9.2.3 機構系統運動簡圖設計
9.3 執行機構運動規律設計
9.3.1 功能原理與工藝動作
9.3.2 執行構件與執行機構
9.3.3 工藝過程設計原則
9.3.4 運動規律的確定
9.4 執行機構運動協調設計
9.4.1 執行機構的布置
9.4.2 執行機構的運動協調設計
9.4.3 執行機構運動協調設計的分析計算
9.5 機械運動循環圖設計
9.5.1 機械運動循環圖的表示方法
9.5.2 機械運動循環圖的作用
9.5.3 機械運動循環圖的設計要求與步驟
9.5.4 設計舉例
10 機構及其系統運動方案設計
10.1 機構選型
10.1.1 執行構件的運動形式
10.1.2 實現執行機構各種運動形式的常用機構簡介
10.1.3 機構選型的基本原則
10.2 創新的原理與方法
10.2.1 創造性基本原理
10.2.2 創造性思維
10.2.3 創新技法
10.3 機構構型的創新設計方法
10.3.1 套用現有原理創新機構
10.3.2 利用機構運動特點創新機構
10.3.3 基於組合原理的機構創新設計
10.3.4 利用光、電、液(氣)等原理創新機構
10.3.5 機構類型創新和變異設計
10.4 基於功能分析的機構系統運動方案設計方法
10.4.1 功能分析方法
10.4.2 形態學方法
10.4.3 機構系統搜尋法
10.4.4 機構系統運動方案設計實例
10.5 運動方案的評價
10.5.1 機構系統運動方案的評價特點
10.5.2 評價指標及其評價體系
10.5.3 評價方法簡介
11 機械動力學設計
11.1 機構及其系統的質量平衡和功率平衡
11.1.1 質量平衡和功率平衡的目的
11.1.2 質量平衡研究的內容
11.1.3 功率平衡研究的內容
11.2 轉子的平衡設計
11.2.1 靜平衡設計
11.2.2 動平衡設計
11.2.3 平衡實驗
11.2.4 剛性轉子的平衡精度
11.3 撓性轉子平衡簡介
11.4 平面機構的平衡設計
11.4.1 機構慣性力的平衡條件
11.4.2 機構慣性力的完全平衡法
11.4.3 機構慣性力的部分平衡法
11.5 機械等效動力學模型
11.5.1 作用在機械上的力
11.5.2 等效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11.5.3 等效量的一般表達式
11.6 機械運動方程式的建立和求解
11.6.1 機械運動方程式的建立
11.6.2 機械運動方程式的求解
11.7 周期性速度波動調節原理
11.7.1 機械運轉的三個階段
11.7.2 周期性速度波動產生的原因
11.7.3 衡量速度波動程度的指標
11.7.4 周期性速度波動調節原理
11.8 飛輪的設計
11.8.1 飛輪轉動慣量的確定
11.8.2 飛輪主要尺寸的確定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20世紀,人類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於相對論、量子論、基因論、資訊理論等科學技術成就的取得,現在人類在物質領域已深入到基本粒子世界,在生命科學領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思維科學領域則主要是數學和腦科學的巨大進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科學技術綜合化、整體化以及人文和科技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加速。
近20年來,我們在經濟戰線上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兩個根本性轉變以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致使我國的經濟體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適應性要求不斷增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