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學

普通微生物學

普通微生物學 ,本書在參閱國內外的最新進展,圍繞微生物的形態、生理、遺傳、生態和分類,對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作了比較系統和詳細的闡述,力求做到概念準確清楚,敘述簡明扼要,而且照顧到知識的系統性。關於實驗操作技術的基本原理除在本書有關章節敘述外,將在本課程的實驗指導書中詳細介紹。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微生物學
  • 又名:普通微生物學
  • 作者:徐孝華
  • ISBN:781066013,9787810660136 
  • 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目錄,

基本信息

定價:23
頁數:276
出版日期:1998-11-1
版次: 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第二節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一、真核生物細胞的特點
二、原核生物細胞的特點
第三節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一、微生物的類群
二、微生物學
第四節 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與土壤
二、微生物的產物
三、生物防治
四、食品加工、食用和藥用
五、微生物在遺傳工程的重要作用
六、其它
第二章 原核生物
第一節 模式原核細胞的構造
一、細胞壁
二、細胞質膜
三、間體及其他內膜結構
四、細胞核
五、質粒
六、細胞質及其內含物
第二節 細菌的形態與特殊構造一
一、細菌的形態和大小
二、細菌細胞的特殊構造
第三節 放線菌
一、放線菌的個體形態
二、放線菌的繁殖和群體形態
第四節 藍細菌
一、藍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
二、藍細菌的繁殖
第五節 其它代表性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體
二、粘細菌
三、鞘細菌
四、立克次氏體
五、枝原體
六、衣原體
七、蛭弧菌
八、古細菌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節 真菌
一、真菌的細胞結構
二、菌絲體和菌絲結構
三、無性繁殖
四、有性繁殖
五、真菌菌落
六、生活周期
第二節 粘菌
一、粘菌的形態
二、粘菌的生活周期
三、粘菌的培養
第三節 原生動物
一、原生動物的細胞
二、原生動物所特有的功能結構
三、形態和大小
四、繁殖
五、原生動物的類群
第四節 藻類
一、藻的形態與結構
二、藻的繁殖與生活周期
三、藻的分類
第四章 病毒
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結構
一、病毒的形態和大小
二、病毒的基本結構
三、病毒的包含體。
第二節 病毒的分類
一、Lwoff和T0urnier所提出的分類系統的依據
二、目前的病毒分類系統.
第三節 噬菌體
一、噬菌體的形態和結構
二、噬菌體的生活周期
三、藍細菌噬菌體
第四節 動物病毒
一、動物病毒的生活周期
二、愛滋病毒
第五節 植物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侵入
二、複製
三、裝配和釋放
第六節 亞病毒和其它伴隨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一、亞病毒
二、其它伴隨疾病的小分子RNA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營養
第一節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和營養要求
一、微生物細胞的元素組成
二、微生物細胞中的有機化合物
三、微生物營養物質的來源及其功能
第二節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一、光能無機營養型
二、光能有機營養型
三、化能無機營養型
四、化能有機營養型
第三節 微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機制
一、吞噬作用
二、滲透吸收作用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謝作用
第一節 微生物的能量
一、ATP的結構
二、ATP的生成
三、微生物氧化的方式
四、能量的利用
第二節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一、己糖的分解
二、丙酮酸代謝
三、多糖分解
四、蛋白質的分解
五、胺基酸的分解
六、脂肪和其它有機物的分解
第三節 微生物的合成作用
一、蛋白質的合成
二、核酸的合成
三、細胞壁的合成
四、次生代謝產物
第四節 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的相互關係
第七章 微生物生長與環境條件
第一節 微生物的生長和測定方法
一、生長的定義和測定方法
二、細胞生長周期¨
三、細菌的群體生長——生長曲線
四、二次生長、同步生長和連續培養
五、細菌在固體平板上的生長
六、真菌的生長
第二節 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一、溫度
二、水分和滲透壓
三、酸鹼度
四、O2和Eh值
五、輻射
六、超音波
七、化學殺菌劑和抑菌劑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遺傳分析和基因重組
第一節 遺傳的物質基礎
一、證明DNA是遺傳物質基礎的經典實驗
二、遺傳物質在細胞中的存在方式
第二節 基因和基因表達_
一、基因
二、基因表達
第三節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
一、轉化
二、轉導
三、接合
四、染色體外遺傳因子的轉移
第四節 真菌的基因重組
一、有性生殖
二、異核現象
三、準性生殖
四、線粒體遺傳
第五節 遺傳工程
一、主要操作步驟
二、現狀和發展前景
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變和誘變育種
第一節 基因突變的發生及其機制
一、基因突變
二、突變的表型
三、突變的機制
第二節 基因突變的特點
一、突變率
二、回復突變
第三節 誘變劑
一、化學誘變劑
二、物理誘變劑
第四節 突變體的選擇和檢測
一、基因突變延遲
二、突變細胞的選擇
三、突變菌落的檢測
第五節 微生物誘變育種
一、自發突變育種
二、誘變育種
第十章 微生物的調節
第一節 酶作用的調節
第二節 酶合成的調節
一、酶合成的阻遏和誘導
二、遺傳控制的操縱子理論
三、阻遏與誘導的機制
四、酶合成的正控制
第三節 形態形成
一、細菌芽胞的形成
二、真菌的形態形成
三、粘菌的形態形成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與作用
第一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體中的微生物
三、空氣中的微生物
四、食品中的微生物
五、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一、碳素循環
二、氮素循環
三、硫素循環
四、磷素循環
第十二章 微生物與其它生物的關係
第一節 微生物間的相互關係
一、中性關係
二、偏利作用
三、協同作用
四、互惠共生
五、競爭關係
六、拮抗作用
七、寄生關係
八、捕食關係
第二節 微生物與高等植物間的相互關係
一、植物的根際與根際微生物
二、微生物與高等植物間的共生關係
三、植物莖葉和果實上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第三節 微生物與人和動物間的相互關係
一、互生關係
二、捕食關係
三、共生關係
四、寄生關係的病原微生物
第十三章 侵染與免疫
第一節 侵染
一、微生物入侵寄主的過程
二、對寄主防禦功能的抵抗
第二節 免疫
一、非特異性免疫,
二、特異性免疫
第三節 抗原和抗體
一、抗原
二、抗體
第四節 血清學反應
一、血清學反應的一般規律
二、凝集反應
三、沉澱反應
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分類
第一節 分類單位的多層次性
一、微生物的多層次分類單位
二、種的概念
三、雙名法和命名法則
第二節 細菌分類方法
一、傳統分類法
二、化學分類法
三、數值分類法
四、遺傳學分類法
第三節 細菌分類系統和常見的細菌類群
一、細菌分類系統
二、常見細菌類群的代表
第四節 真菌分類
一、真菌分類系統
二、常見真菌類群的代表
第十五章 微生物學的發展史
第一節 微生物學的早期發展
一、我國古代對微生物的利用
二、早期發展
第二節 微生物學的全面發展時期
一、醫學微生物學
二、土壤微生物學
三、抗生素的發現
四、病毒學
五、遺傳學
六、微生物學技術
第三節 近代微生物學的發展
一、分子遺傳學
二、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三、免疫學與單克隆抗體
四、電子計算機的套用
微生物學大事一覽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