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策新聞獎

普林策新聞獎(即普利茲新聞獎),全球最著名的新聞界獎項,是以美國著名報人、美國現代新聞之父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zer,1848-1911)的遺產作為基金而設立。1917年開始頒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林策新聞獎
  • 性質:全球最著名的新聞界獎項
  • 資金來源:約瑟夫·普利茲的遺產
  • 開始頒獎時間:1917年
簡介,詳細介紹,2014年,

簡介

普林策新聞獎,具體規定有四項專門是新聞獎,四項是文學戲劇獎和一項教育獎,還有四項旅行獎學金.後來,普利茲獎委員會將獎項擴大到21個,增設了詩歌、音樂和攝影獎,同時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設獎人遺囑精神,即對傑出成就者的激勵.普利茲獎作品集中體現了美國主流新聞價值觀,它反映了美國新聞界及該領域開山之祖普利茲的理想和追求,也代表著美國新聞事業的最高水準。

詳細介紹

新聞獎在普利茲獎中占有較大比重始於1916年.最初,只設4項新聞獎,即公眾服務槳、最佳新聞報導獎、最佳新聞寫作獎和新聞史獎.但是為了能和美國新聞界同步演變,委員會多次擴大並重新核定了新聞類獎項,如今獎項已經發展到14個.每年年初,受委派的102名傑出的評審員,要緊張工作3天,在認真篩選2000多件作品後再進行提名,近而決出獎項.
與在斯德哥爾摩奧斯陸舉行的精心準備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和皇家宴會不同,每年5月在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 Library)的圓型大廳里,普利茲獎獲得者只是在一個中午便宴上,從該校校長手裡接過獎金和獎狀。到場的也只有家屬、專業同行、委員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委員會拒絕了將這項活動在電視上進行大肆宣傳的請求。
在美國300個新聞獎中,普林策獎是最知名的一個,而且為全世界所關注。它憑藉美國強大的的綜合國力和新聞媒介的強輻射力而名聲遠播。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甚至包括俄羅斯的新聞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對普利茲獎頒獎活動進行報導。普利茲新聞獎是對美國主流報界的一種檢驗,已成為美國新聞文化和社會文化中一道異彩紛呈的個性景觀。正如德國魯爾大學新聞與傳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爾所言:"普利茲獎獲獎作品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單篇報導作品展現了高度純熟的文體,而作品主題和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釋則具有恆久的意義。對這一點,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新聞工作者、政治家都能夠品賞玩味.雖然獎項已增設至14個,但傳統未變,即單項獎獲獎者為2人或1個媒體,所以每年獲此殊榮的只有10多人,這自然是鳳毛麟角,十分榮耀的。
在它的諸多獲獎者中,前<<紐約時報>>副總編,現年59歲的朱迪思·米勒是一個傑出的代表.在其職業生涯中,她一直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1977年進入《紐約時報》工作, 曾先後在開羅和巴黎的分社工作,足跡踏遍北非和歐洲。1987年,她回到華盛頓,後擔任《紐約時報》的副總編。2001年她因撰寫有關賓·拉登與“基地”組織的系列報導而贏得了普利茲新聞獎。
這位穿風衣、戴墨鏡、打扮頗具中性色彩的女記者受到了民眾的喝彩。但同時她的強幹作風和她采編的敏感話題同樣招來眾多非議,人們批評她的報導過分依賴深喉(即政府高層的匿名訊息源),並對其報導的真實性和中立度表示質疑,更有人指責她的報導直接挑起了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
2005年 7月6日,朱迪思·米勒因拒絕透露“深喉”身份,以“藐視法庭罪”被判入獄4個月.在她入獄後,包括美國報刊編輯協會在內的眾多新聞機構,以及3000多名個人聯名抗訴為她請願——支持她信守諾言,保護“深喉”的行為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特意為她組織網上請願;《芝加哥太陽報》盛讚她“捍衛了一個生死攸關的原則”
令人奇怪的是,對於該“深喉”的採訪,一共有包括《時代周刊》記者馬修·庫伯等五家媒體的記者.最後只有她因此而被捕。而米勒卻被判監禁.原來這源於她在法庭上的三緘其口。
對於米勒的三緘其口,《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總編霍伊特表示:“她並沒有將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她只是遵從了一項承諾,這是光榮的傳統。”
這項傳統,一言以蔽之,就是保護訊息源。在西方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看來,新聞事業是社會的公共武器,是“社會這艘巨輪上的瞭望哨”,賦有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力”。
對於政府不願公開、但又涉及到公民自由權利的內部事務,記者有時必須要藉助“深喉”——來自政府內部的匿名訊息源。與此相對應,媒體也應該履行保護“深喉”的責任。
僅以《紐約時報》為例,該報歷史上第一起記者入獄事件,發生在1857年,當時的記者西蒙撰文揭露了一名美國國會議員的賄賂行徑,但因拒絕透露“深喉”身份被眾議院拘留了19天。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因沒有履行保護訊息源的承諾,導致了凱利博士的自殺悲劇。
但對於記者而言,保護訊息源和可能的司法壓力,往往使他們被迫進入兩難選擇。面臨個人利益與職業操守相衝突,美國有職業榮譽感的記者往往選擇後者。這一次,米勒作了同樣選擇。所幸的是,這些有個人犧牲精神的決定,常常會得到新聞界和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紐約時報》專門刊發社論說:“對於《紐約時報》和他的全體員工而言,這是一個光榮而危難的時刻。拒絕透露‘深喉’身份的米勒女士——已決意接受大陪審團的監禁判決。寂寞和痛苦正等待著她和她的親友。我們並不奢望她作此選擇,但我們堅信她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
自1917年以來,普利茲新聞獎對美國政治走向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的獲獎名錄幾乎囊括了20世紀美國最傑出的新聞記者和最優秀的新聞作品。他被看作產生高質量新聞的一個主要推力,它使新聞記者贏得傳奇般的地位,人人都把能獲得此項殊榮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追求。它已成為一個記者所希望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同時,一些獲獎者表示他們把得到此項獎看作是獲得攀登另一座高峰的動力,更是一種責任和力量----即維護美國的政治路線,宣揚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通過對一些獲獎作品的深層剖析可以發現,獲獎者是運用客觀報導的手法,巧妙地、隱匿地表達著這種標準,而不是僅僅靠簡單的說教與演繹;他們通過嚴肅甚至尖銳的揭露與抨擊,而不是靠一味的吹捧與"附庸",來達到消除政府缺陷和社會毒瘤,以使美國社會不斷走向健康和興旺的最終目的。

2014年

美國情治單位前雇員斯諾登揭露美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監控的有關新聞報導,當地時間2014年4月14日獲得2014年度普利茲新聞獎。
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衛報》根據“監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提供的大量機密檔案所做的監控事件報導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美國社會引發了激烈討論,並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做出限制政府監聽許可權的決定。
普利茲獎評選委員會稱,有關“監控門”的報導促使各界針對政府和公眾在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關係展開辯論;有關報導幫助公眾了解政府監控的實施程度。
斯諾登2013年通過《衛報》等媒體對外披露了美國情治單位大規模監控的諸多細節,包括對多國領導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實施監聽監控等行為。
普利茲新聞獎的突發新聞報導獎授予了《波士頓環球報》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報導。
普利茲獎是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的遺願設立的,由哥倫比亞大學組織評選,每年頒發一次。普利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平均每年有2500多件作品參評,由普利茲獎評審會負責評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