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縣學宮

普定縣學宮

安順縣學宮(原普定縣學宮),位於安順城東門坡(今安順陽光未來學校內)。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巡撫王燕題設縣學,四十一年(1702)始建,距今三百餘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修如府志。民國三年(1914)改府設縣,普定縣衙署遷定南所另設縣,學宮遂廢。

縣學宮建設規模略小於安順文廟,既廢以來,多處建築被毀,現僅存欞星門、大成門明次間及大成殿。其雲龍石柱、柱礎、枋桁等雕刻工藝獨具匠心、別具一格,體現了安順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超技藝。

1984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六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市人民政府組織對現存建築進行修繕。”

安順市文物局

《安順縣學宮簡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定縣學宮
  • 地理位置:貴州省安順市陽光未來學校內
  • 歷史年份: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建
  • 殘留建築:欞星門、大成殿、雲龍石柱
簡介,欞星門,暗八仙雕刻主題,魚龍坐,石象單翅雀替,石雕龍柱工藝,盤龍柱身,石獅柱礎,歷史沿革,相關傳說,

簡介

普定縣學宮,又稱縣文廟,位於安順城內中華東路東門坡北側(今安順陽光未來學校內)近城垣處。清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改衛設縣,與安順府同城之普定衛遂改名普定縣,為附廓。至四十一年(1702)間,普定縣未有庠,均附學安順府學。三十八年(1699)貴州巡撫王燕題設縣學,普定縣學於四十一年始建,規制如府,規模較府學略小。民國三年(1914)撤府設縣,以原安順府親轄地及原普定縣之大部置安順縣,以原定南汛地及原普定縣屬地一部為根本,劃撥鎮寧郎岱織金平壩等縣插花地轉置普定縣,原普定縣署移治定南,普定縣學宮失去其縣屬依託,遂廢。從清康熙四十一年至民國三年,普定縣共出進士4人,舉人31人,貢生近百人。
抗戰期間,1939年春,民國政府軍政部陸軍軍醫學校(舊中國軍醫教育最高學府,校長為蔣介石)由南京輾轉廣東、廣西最後遷設安順,在安順辦校達六年之久,1939年夏假普定縣學宮設立該校附屬醫院直至抗戰勝利後遷上海。
普定縣學宮以豐富精美的石雕藝術和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而與府文廟媲美。大成門及大成殿前龍柱均以整石精工細刻,由石獅柱礎和盤龍柱身組合。雕刻融“壓地隱起”、“剔地起宰”、“減地平鈒”等藝術手法,把盤繞在密布祥雲中的威龍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栩栩如生。欞星門的雕刻雖與府文廟鏤空額坊略有差距,但其雕法古樸、凝沉的高浮雕亦可稱奇。
現地面建築僅存大成殿、大成門之大部及欞星門。經過維修後,這些殘存的石木雕藝術珍品和古建築精髓,雖蝸居在四周現代高大建築物的包圍之中,卻不失其固有的雄偉氣勢,文韻古風。
2007年5月,經安順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欞星門

安順普定縣學宮的欞星門,全稱叫做“沖天柱式四柱三進有樓欞星門石牌坊”。整座石牌坊布滿了石雕,較之同類牌坊而言,顯得典雅、精緻。單普定縣學宮的雕工而言,主要運用了宋《營造法式》中的:壓地隱起、減地平鈒兩類雕刻手法。其中砷石上的“暗八仙”主題,須彌座上的花卉等浮雕凸起面不超過60mm,屬於“減地平鈒”的雕刻手法;“欞星門”二龍戲珠主題的雕花下枋,石象單翅雀替,夔龍雲紋單翅雀替,以及石檐,邊柱的匾額等則採用的是“壓地隱起”的手法,至於柱頂的玉龍坐和龍首坐則是剔地起突的簡單運用。經武尚,汪西興,金檁恆三人的測量:兩中柱間闊336mm,邊柱與中柱間闊195mm,須彌座架桿石長233mm,比例與宋制清制似乎不太相符。
普定縣學宮

暗八仙雕刻主題

筆者注意到,學宮砷石上的浮雕是暗八仙主題,這裡順帶對暗八仙進行簡單介紹。暗八仙紋是一種由八仙紋派生而來的宗教紋樣,此種紋樣中並不出現人物,而是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
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漢鐘離,以寶劍代表呂洞賓,以葫蘆和拐仗代表李鐵拐,以陰陽板代表曹國舅,以花籃代表藍采和,以漁鼓(或道情筒和拂塵)代表張果老,以笛子代表韓湘子,以荷花或笊籬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紋始盛於清康熙朝(剛好印證了學宮的締造時期),流行於整個清代。
普定縣學宮
暗八仙”又可稱為“道家八寶”,區別於佛家的“佛家八寶”,它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種法器,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萬能的法術。應該說主要功能與“佛家八寶”大同小異,代表了佛道兩家的各自不同境界與追求。
在長期的民間流傳及民間藝人的演繹中,現在的暗八仙主要有如下功能與特點:
魚鼓,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頻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
寶劍,呂洞賓所持寶物,“劍現靈光魑魅驚”,可鎮邪驅魔;
笛子,韓湘子所持寶物,“紫簫吹度千波靜”,使萬物滋生;
荷花,何仙姑所持寶物,“手執荷花不染塵”,能修身養性;
葫蘆,李鐵拐所持寶物,“葫蘆豈只存五福”,可救濟眾生;
扇子,鐘離權所持寶物,“輕搖小扇樂陶然”,能起死回生;
玉板,曹國舅所持寶物,“玉板和聲萬籟清”,可靜化環境;
花籃,藍采和所持寶物,“花籃內蓄無凡品”,能廣通神明。

魚龍坐

魚化龍,是“中國龍”的一種。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為歷代民俗、傳說衍變而來,其歷史淵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時期的魚圖騰崇拜。
傳統寓意紋樣。亦名“魚龍變化”。魚化為龍,古喻金榜題名。《封氏聞見記》卷二:“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琵琶記·南浦囑別》:“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紋樣一般都以魚、龍組成,寓意高升昌盛。
普定縣學宮

石象單翅雀替

普定縣學宮欞星門上的石雀替做得十分有特色,它是以白石雕刻為象的形狀,扮演了石結構中雀替這一角色。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材(梁、枋)與豎材(柱)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由於欞星門當中的石象單翅雀替僅起裝飾作用,故稱其為掛落或者花牙子更為妥當。
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徵,它性情溫和,知恩圖報,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傳說五帝之一的舜是中國歷史上馴服野象耕田犁地的第一人(反映了中國儒家文化耕讀傳家的思想),他死後陵墓前曾出現大象刨土、彩雀銜泥(這也算是為雀替的選材構造買下了伏筆吧)的瑞兆,這應該是“太平有象”的最早傳說。此後,人們運用諧音、象徵等手法,把“太平有象”用圖畫、雕刻等形式表達出來,寓意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普定縣學宮

石雕龍柱工藝

盤龍柱身

黔中兒女自古擅長石雕,普定縣學宮內現存的六根國寶級龍柱堪稱中國石雕藝術的典範。六根柱子先以整石打荒成型,然後進行“一步做糙”的粗加工,後以捶鑿進一步鑿刻,稱為“二步做糙”,使得柱石表面粗糙紋路變淺,凸淺深淺均勻一致,使得龍柱成型,之後進行“鏨斧”,即使用專門鈍口鐵斧對料石進行剁鏨,用以消除石料表面痕跡。剁鏨分為一遍剁斧,二遍剁斧,三遍剁斧,以一定的要求縮小剁痕間隙,直至表面平整。最後運用“扁光”技術,以金剛石,砂石,油石等對石雕進行打磨拋光。
普定縣學宮

石獅柱礎

黔中一帶的石獅十分有特點,通過比對今安順實驗學校國小部門前的一對石獅,烈士墓的一對守陵獅子,已經一張成於清道光時期安順小十字中武廟的照片門前的獅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獅子的雙眼都極為誇張的突出,鼻子朝上,鼻孔撐得很大,頭部因為絲帶狀裝飾顯得稜角分明,十分有趣。石獅柱礎主要運用了營造法式中“剔地起宰”的表現手法。

歷史沿革

清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改衛設縣與安順府同城之普定衛遂改名普定縣,為附廓。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間,普定縣未有庠(即沒有庠序,庠序指的是辦學的地方),均附學安順府學。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貴州巡撫王燕題設縣學,普定縣學於四十一年始建,規制如府,規模較府學略小。
民國三年(1914)撤府設縣,以原安順府親轄地及原普定縣之大部置安順縣,以原定南汛地及原普定縣屬地一部為根本,劃撥鎮寧、郎岱、織金、平壩等縣插花地轉置普定縣,原普定縣署移治定南,普定縣學宮失去其縣屬依託,遂廢。
1939年春,民國政府軍政部陸軍軍醫學校(舊中國軍醫教育最高學府,校長為蔣介石)由南京輾轉廣東、廣西最後遷設安順,在安順辦校達六年之久,在普定縣學宮設立該校附屬醫院,並對學宮進行修整,雖然不沿古法,但暫緩了學宮荒頹的危機。1939年夏假普定縣學宮設立該校附屬醫院直至抗戰勝利後遷上海。
1957年,安順師範學校西遷與興義師範合併,改稱興義師範。縣文廟舊址興建安順二中。
1984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六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市人民政府組織對現存建築進行修繕
2015年,安順二中整體搬遷至安順開發區新校區,老二中遂由安順實驗學校國中部接管。
2018年,安順陽光未來學校建校老二中地址。

相關傳說

這幅圖是安順二中保留的普定縣學宮的舊照,從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過去的欞星門的這三個石匾額是既沒有文字也沒有雕刻的,而且左右兩進是被整石板遮擋的。據老二中人口口相傳,這是因為2007年二中校慶的時候發生過慘案......一夜之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哈哈哈哈其實是那一年的六月被公布為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這一年,市人民政府組織對現存建築進行修繕。
普定縣學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