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西湖即事

普天樂·西湖即事》是元曲作家張可久散曲作品。此曲是詠寫杭州西湖黃昏和月夜的美景,有現實的描繪也有奇異的想像,另外也富有空間和時間的轉換。全曲想像豐富多彩,比喻新穎獨特,幻想與現實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普天樂 西湖即事
  • 作品別名:【中呂】普天樂·西湖即事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呂】普天樂·西湖即事
蕊珠宮,蓬萊洞。青松影里,紅藕香中。千機雲錦重,一片銀河凍。縹緲佳人雙飛鳳,紫蕭寒月滿長空。闌乾晚風,菱歌上下,漁火西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中呂: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普天樂:曲牌名,正體句式為三三、四四、三三、七七、四四四。
⑵蕊珠宮:道教傳說中的仙宮。
⑶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⑷“千機”句:形容天上的雲和彩霞像織女用織機織出的千重雲錦。
⑸縹緲:隱隱約約。雙飛鳳:謂鳳凰有兩隻彩翼。
⑹紫簫:古人多截紫竹製簫笛,故稱紫簫。

白話譯文

西湖的景色仿佛人間仙境。在青松影里,有一座蕊珠宮;在紅藕香中,有一個蓬萊洞。空中一片片雲朵像千機織成的彩錦,天上一道長長的銀河像冰一樣明亮皎潔。一對佳人雙雙騎著飛鳳,吹著紫簫向寒月、長空飄逸而去。這時候,晚風輕拂著闌乾,只聽得到處是采菱人所唱的歌,只看見四面是漁船上的燈火。

創作背景

張可久一生喜歡遊山玩水,杭州西湖是他流連時間最長、吟詠最多的地方。他寫下了百餘首以西湖為題材的散曲作品,這首小令就是其中之一。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中國民間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這首曲子首尾寫現實中的西湖景色,中間展開瑰麗的想像,把人們引入仙境,雲錦遍布,銀河倒映,仙女飛升,月下吹簫。讀者既可看到西湖月夜的清麗、飄渺,又可產生如臨人間仙境之感。
此曲是詠西湖夜景的名篇,在內容上很有特色。(一)以景托情。作者選用了闌乾、菱歌、漁火來概括西湖秋夜之美。作者通過星星點火的魚貨,時斷時續的晚風,上上下下的菱歌,把秋夜西湖的靜,表現得十分生動傳神。(二)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幻覺的交錯。視覺——青松影里,看見青色的松樹倒影在湖裡。聽覺——縹緲佳人雙飛鳳,紫簫寒月滿長空,聽到日夜遊湖人的簫聲應起了。嗅覺——紅藕香中,嗅到湖上荷花飄來的陣陣清香。觸覺——闌乾晚風,晚風吹來,觸到詩人的肌膚。 幻覺——縹緲佳人雙飛鳳,紫蕭寒月滿長空,作者幻想仿佛看見了兩位佳人騎著飛鳳,披著清冷的月光向廣寒宮飛去。
此曲在寫作手法方面也很有特色。(一)富有想像力。作者擁有非同凡響的想像力。“縹緲佳人雙飛鳳,紫蕭寒月滿長空。”湖上的簫聲引起作者的遐想。前句寫作者隱約地好像看到蕭史與弄玉這一對佳人乘著飛鳳長空飄逸而去,這是虛寫。後句寫湖上的蕭聲與天空的寒月引起詩人的遐想,這是想像豐富多彩。(二)虛實、古今的交雜。虛景:蕊珠宮——天宮,蓬萊洞——海上仙山;實景:青松——錢塘十景之一,紅藕——西湖十景之一。鏡頭從虛幻的仙境轉移至地面的真實情景,精緻美妙與仙府的奇異美景融為一體。(三)善用修辭。曲中用了比喻、誇張和襯托手法。“蕊珠宮”是道教傳說中的天宮,“蓬萊”則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作者把西湖的美比喻成美不勝收的天宮和仙山,讓人聯想到西湖的美。“千機雲錦重”,形容天上的雲和彩霞象織女用織機織出的千重雲錦,幻想與現實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動人。陣陣晚風給人帶來湖面的清涼,使人舒適而愜意、滿意。上下菱歌打破了西湖寂靜,更顯出四周的安恬。“千機雲錦重”是形容晚霞之多之美“,一片銀河凍”乃是形容銀河的冷清。此兩句乃是數目上的襯托。一個形容多一個形容冷清,無形中增強了畫面所表達的感情色彩。(四)引用典故。引用簫史、弄玉的故事。簫史善吹簫,秦穆公將喜愛吹簫的女兒弄玉嫁給他。數年後,弄玉乘鳳、簫史乘龍,升天而去。(見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五)對仗工整,韻律優美。對仗是用對稱的字句或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內容更鮮明有理,讓讀者有深刻的印象。如“蕊珠宮,蓬萊洞”“青松影里,紅藕香中”。全曲除了“縹緲佳人雙飛鳳”和“闌乾晚風”,其他的韻腳相同。
另外,全曲語言華麗,風格典雅,用字雅正。其語言充滿華麗美,語句精煉,詞語配搭恰當,手法熟練,具備本身的典雅風格。
此曲想像豐富多彩,比喻新穎獨特,幻想與現實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動人。這種把想像和現實結合起來的寫法,與李商隱的《碧城》詩、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點評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下卷):這支散曲了無痕跡地將現實景象和幻想世界結合在一起。讓想像的翅膀更為自由地飛翔在絢麗天界裡,飽覽神奇景色;最後又回到了人間。這樣寫來,不僅真實地再現了月夜西湖清徹瑰麗的自然美,同時更把它詩意化了,有突出的詩畫交融的特點。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元代散曲作家,浙江慶原路(今浙江省寧波市)人。曾多次任下級官吏,後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年(1341年),為崑山幕僚。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隱,曾漫遊江南之名勝古蹟。工散曲,尤善小令,與喬吉齊名。有《小山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