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樹杈椏

《普天樂·樹杈椏》是元代北曲作家王仲元所作的散曲。這首小令寫羈旅愁情。前六句既有具體景物的細描,又有宏大場面的勾勒。接下五句,直抒胸臆,點出客恨鄉愁。最後三句直抒羈旅之愁。此曲從荒野日暮時分的蕭瑟景象,襯托飄泊無著、疲憊不堪的遊子心態,情景交融。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中呂普天樂·樹杈椏
宮調:中呂
曲牌:普天樂

作品原文

【中呂】普天樂
樹杈椏,藤纏掛。沖煙塞雁⑴,接翅昏鴉⑵。展江鄉水墨圖,列湖口瀟湘畫。過浦穿溪沿江汊⑶,問孤航夜泊誰家?無聊倦客,傷心逆旅⑷,恨滿天涯。

注釋譯文

[注釋]
⑴塞雁:塞外來的大雁。
⑵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⑶浦:水邊或江河人海處。
⑷逆旅:客店。
[譯文]
老樹枝椏橫斜,藤條糾纏牽掛。邊塞飛來的大雁衝破寒煙,昏鴉成陣接翅而飛。像鋪展開的一幅江鄉水墨圖,像陳列著的一幅湖口湘畫。過浦穿溪沿江而行,不知今夜停泊在何處。一個寂寞無聊的倦客,獨宿客店中暗自傷心,怨恨之情充滿了這萬里天涯。

作品鑑賞

這首作品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以詩筆代替畫筆,借用曲中的現成語言,即“展江鄉水墨圖,列湖口瀟湘畫”。畫面上的景物皆屬常見,卻又與眾不同,帶有一股蒼兀悲涼的情韻。你看樹上枝幹互動,又有藤蔓纏結懸掛,可知是歷年久遠的老樹。“塞雁”點出了秋令,它們划過長空,穿入遠霄,漸漸消失在迷茫之中。而“昏鴉”則提醒了暮色的降臨,它們躁動著飛回窩巢,一隻接著一隻,“接翅”的說法雖不無誇張,卻是栩栩如生。這一切的色彩是以蒼黑昏蒙為主體的,儼然一幅“水墨圖”的風味;若以“瀟湘畫”為比較,則“瀟湘夜雨”的那種迷離昏冥的畫韻,庶幾近之。而詩人在句法上又運用了排比屬對,三言、四言、六言,猶如層層進逼。詩與畫在形象展示上的最大不同,在於畫作一覽無餘,而詩歌繪景卻是層層加碼,造成了印象的流動與疊加,有一種類似於“動畫”的效果。
然而繼續往下展讀,前半的繪景,不過是一種鋪墊,目的是為了抒寫客愁,也就是“傷心逆旅,恨滿天涯”。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旅程,“過”、“穿”、“沿”三字集中在一句之中,足見其行途的漫長。而且這行途並未到達終點,不僅沒有盡頭,且連“孤航”的著落也茫無把握。“夜泊誰家?”這一問充滿了迷惘,也充滿了無奈。“無聊倦客”四字,進一步展現了詩人漂泊的日久。唯因無聊,才會細細審視途中的景物,無意中拼染出一幅“水墨圖”;然而偏偏目擊的景象,俱是“枯藤老樹昏鴉”一類的蒼涼秋光,結果這“瀟湘畫”不僅引不起歡悅,消不去愁悶,反而更添了“傷心”和“恨”意,以至有彌滿天涯之感。一個“滿”字,將行途的遼遠、羈旅的漫長、“孤航”的淒獨,這種種愁意收束為一,又向四周發散,使末句成為全曲的總結與文眼。

作者簡介

王仲元元代後期北曲作家。杭州(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不詳。據《錄鬼簿》載,他與鐘嗣成相交有年,熟稔非常。據孫楷第元曲家考略》:元人《圖繪寶鑑》上有關於王仲元的介紹,稱其擅長花鳥工筆,兼善小景之作,“用墨之法溫潤可喜”。所撰雜劇有《於公高門》、《袁盎卻坐》、《私下三關》三種,皆亡佚不存。《樂府群玉》尚保留他的散曲套數四套,小令二十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