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高津

普利高津

普利高津1917年生於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兩年後被聘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並因此於197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利高津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917年
  • 畢業院校: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 研究:非平衡態的不可逆過程熱力學
  • 榮譽:197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研究方向,耗散結構理論,

研究方向

普利高津認為,只有在非平衡系統中,在與外界有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的情況下,系統內各要素存在複雜的非線性相干效應時才可能產生自組織現象,並且把這種條件下生成的自組織有序態稱之為耗散結構
從熱力學的觀點看,耗散結構是指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態下,熱力學系統可能出現的一種穩定化的有序結構。所謂耗散,指系統與外界有能量的交換;而結構則說明並非混沌一片,而是在時間與空間上相對有序。事實上,耗散結構理論就是研究系統怎樣從混沌無序的初始狀態向穩定有序的組織結構進行演化的過程和規律,並且試圖描述系統在變化的臨界點附近的相變條件和行為。

耗散結構理論

是在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系統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化的自組織結構。在一個非平衡系統內有許多變化著的因素,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並決定著系統的可能狀態和可能的演變方向。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的形成與維持至少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系統必須是開放系統孤立系統和封閉系統都不可能產生耗散結構;二是系統必須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在平衡區或近平衡區都不可能從一種有序走向另一更為高級的有序;三是系統中必須有某些非線性動力學過程,如正負反饋機制等,正是這種非線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產生協同動作和相干效應,從而使得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也就是說,系統的發展過程完全可以經過突變,通過能量的耗散與系統內非線性動力學機制來形成和維持與平衡結構完全不同的時空有序結構。這就是耗散結構理論的精髓之所在。一個對象要想在實踐中獲得存在與發展,必須不斷地從外界引入負熵,以抵消對象體內正熵的增加,從而確保對象不斷地走向更高層次的穩定有序結構。
普利高津在他的《確定性的終結》中,通過考察西方的時間觀,向我們顯示,只要遵循現實世界的機率過程,我們就將遠離僵化的決定論力學。他指出,量子力學可以推廣到用來證明時間的天然不可逆性;時間先於大爆炸。普利高津解構了確定性世界觀,認為人類生活在一個可確定的機率世界,生命和物質在這個世界裡沿時間方向不斷演化,確定性本身是一個錯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