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肇始

晉陽肇始

魯定公十三年,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趙氏之宮,趙鞅奔晉陽。”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這是“晉陽”之名首次見諸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陽肇始
  • 時間:公元前497年
  • 類型:文獻
  • 記載:《史記·封禪書》
歷史背景,地理優勢,歷史人物,

歷史背景

《史記·封禪書》引《世本》就有“夏禹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之說。《左傳·定公四年》、《帝王世紀》、《寰宇記》和其它一些典籍也都有 “禹自安邑都晉陽,桀徙安邑”的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根據 《詩經·商頌》、《左傳》、《古本竹書紀年》、《世本》和 《史記·夏本紀》等比較可信的有關夏代史料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赫然標明晉陽已是夏代最北部的重要都邑。從《尚書·禹貢》可知,堯舜時期中原一帶曾經暴發特大洪水,禍及萬民。於是大禹親自“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制定“疏川導滯,鐘水豐物”的治水方案。首先從古冀州(今山西南部和中部)開始,先後治理了黃河壺口和屬於黃河主要支流的汾水上游,足跡踏遍今臨汾和太原的山川。如今太原盆地北緣的山脈依然稱作繫舟山,流傳著大禹治水時曾在這裡挽纜繫舟的故事。可見晉陽一帶屬於大禹早期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那時中國共分為九州。包括冀州在內,繁衍生息著的眾多部落大都屬於被稱作炎黃子孫的華夏族,還沒有出現華夏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紛爭。大禹最初在晉陽建都自然是出於夏初治理山洪水患,以藩屏中原的需要。我們姑且不論晉陽是否真的做過禹的都城,也不論夏代的晉陽古城與其後的晉陽古城是否同在一處遺址,至少歷史文獻的記載說明早在夏代已經建有晉陽古城,不過那時的古城叫作都邑,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功能完備的城市。即使如此,它們在城市規劃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水平。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證實了一個事實,也就是中國的城市產生於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夏代。而夏代初期我國最早建造的一批古城僅有晉陽、平陽、安邑、陽城、斟鄩、帝丘、老丘與西河這幾個屈指可數的都邑。照此推算晉陽古城的始建年代距今應該超過了4000年。
太原太原
夏啟以後的主要活動地域轉到了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晉陽位於山西北部,是藉以藩屏夏族的唯一的重要城邑。及至商、周時代,王畿周邊地域不僅出現了許多四方諸侯國,而且興起了幾十個被稱為戎狄的少數民族部落,時間竟長達一千多年。晉陽因此幾度沉浮,日漸衰敗,先是由鬼方部族掠獲,殷商時代又為古唐國所在。《史記》所言西周初期成王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據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臨汾附近考古發現的襄汾陶寺遺址證實,以陶寺為中心的汾河河谷地帶,包括翼城及其西北便是唐堯之墟。至今翼城還有專事祭祀叔虞的叔虞廟以及叔虞墓的遺存。這些足以說明“叔虞封唐”在翼城而不在晉陽。當時晉陽作為古唐國的北唐都邑先後被燕京戎和廧咎氏占據(孔晁註:北唐,戎在西北者也),成為以閭進貢周成王的一個方國。又據文獻記載,晉獻公在位的25年正值晉國崛起的時期。即使這樣到了公元前621年晉國的疆域還只限於今山西的西南部,而“霍太山以北,大都皆狄地”(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三一“晉國”條)。實際上當時不僅霍太山以北尚屬戎狄放牧之地,而且霍太山以西和以東均為戎狄的領地,甚至在汾水、澮水、涑水流域也都有戎狄分布。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避難的母邦白狄國就在今介休一帶。直到晉昭公二年(公元前530年)晉國開始對白狄用兵,先滅其別部肥(今太原市東),從此才逐步占有了今太原地區。晉頃公元年(公元前525年),在經過對戎狄的屢次征戰和拓疆爭霸之後,晉國終於滅掉了諸狄,疆土廣為擴大。故而歷來史家有“狄之廣莫(漠),晉之啟土”之說。這一時期晉國正卿趙氏在晉國北部征戰中接連獲得了包括晉陽在內的幾處領地,相繼被晉國諸侯分封給趙氏做了卿大夫的采邑。於是趙氏開始對晉陽古城進行了大規模重建治理,城垣和宮室建築不再採取簡約的夯土技術,而是採用加固材料和加固措施,大大強化了晉陽古城的軍事防禦功能,使它第一次成為真正的軍事重鎮,雄踞中原最北部,控制和抵禦戎狄襲擾。

地理優勢

晉陽地處晉中盆地北端,西依崇山峻岭,東、南兩側臨汾、晉二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趙鞅曾先後派家臣董安於、尹鐸治理,目的主要不在於為趙氏提供賦稅收入,而是在於爭取民心,加強防禦,為趙氏提供堅強的軍事保障,使之成為創立趙氏基業的大本營。據《戰國策·趙策一》記,經過治理後的晉陽古城已是“城廓之完,府庫足用,倉廩實”的堅固。而且由於城垣採用了狄蒿苫楚圍築,宮室的柱礎也以煉銅鑄成,這些建築材料可在戰時用作箭矢和鑄造兵器。所以趙鞅和趙襄子先後兩次遇危難走保晉陽,城池固若金湯,屢攻不克。尤其智伯糾合韓氏與魏氏攻打趙襄子時竟圍困晉陽古城三年,決汾水灌城,僅差三個版築險些灌入城內,戰爭打到了“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贏”的殘烈程度,晉陽古城卻依然堅不可摧,最終為趙氏贏得了反敗為勝的轉機。趙鞅營城的深謀遠略不僅導致了晉國三分天下的裂變,而且也奠定了趙氏240年群雄爭霸的立國基業。

歷史人物

2500多年歷史的起點,董安於是一位重要人物。董安於出身於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就曾以“秉筆直書”而被孔子尊為“良史”。董安於從小受到世家傳統的良好教養和史德薰陶,長大成人後,成為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趙簡子的家臣,忠心追隨趙氏,協助趙簡子治理軍政。更讓後人欽佩的是,他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家,聞名於史的晉陽城,就是由他主持建成的。當年,在懸瓮山下,晉水之陽,董安於和他的得力助手尹鐸傾力建起並悉心經營著的雄偉晉陽城,城高四丈,周長四里,用狄蒿苫楚等堅韌的山木為牆骨,冶銅為柱礎,戰時即可用山木和銅為原材料來製作弓箭,這些都是春秋之際建築方面的一個創舉。趙簡子、趙襄子兩代人,正是憑藉董安於精心創建的這座晉陽城,轉敗為勝,轉危為安,馳騁於六卿角逐的疆場,滅范、中行、知三卿,奠定了與韓、魏“三分晉室”的基礎,創建了後來的趙國董安於又是功成不居的典型。在晉陽之戰中他功不可沒,趙簡子一再要獎賞他,他卻說,我年輕的時候在朝廷擔任文書工作,幫助撰寫文告命令,各國的諸侯都認為有義;當我到了壯年的時候,隨從司馬治理軍隊,使軍中沒有發生暴虐邪惡的事情;等到我老了,穿上寬衣大帶的朝服,跟隨宰官治理民事,使百姓沒有二心,那些時候你都不重視我,如今我一旦參加戰爭,如同得了瘋狂症,你卻一定要獎賞我,我與其因為狂疾而受到獎賞,還不如不獎賞。說完便告辭快步走了出去。當其時,智伯以董安於范吉射、中行寅作亂為藉口要趙簡子懲處他,在趙簡子猶豫不決時,董安於得知了此事,他對趙簡子說,如果我死了有利於晉國,有利於趙氏,我寧願死,然後就自殺了。趙簡子懷著愧疚的心情,將董安於的牌位配祀在趙氏的宗廟,享受趙祀煙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