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文子室成

《晉獻文子室成》講的是晉國趙文子宮室落成,晉國的大夫發禮前往致賀之事。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賞析。成語 “美輪美奐”的典故出於此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晉獻文子室成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禮記·檀弓下》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相關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晉獻文子室成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晉獻文子成室(1),晉大夫發焉(2)。張老曰(3):“美哉輪焉(4)!美哉奐焉(5)!歌於斯(6),哭於斯(7),聚國族於斯(8)。”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9)。”北面再拜稽首(10)。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禮記·檀弓下》。)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獻:進獻禮物,引申為祝賀。
文子:趙武(前596——前545)的諡號。這是後人追記,所以稱諡號。
(2)發:指送禮。
(3)張老:前去送禮的晉大夫,張孟。張氏是姬姓的一個分支,三家分晉後,多屬韓國。
(4)輪:盤旋屈曲而上,引申為高大。
(5)奐:同煥,鮮明,光亮。成語“美輪美奐”出自於此。
(6)歌:指祭祀。古代祭祀要奏樂歌頌。
(7)哭:指舉行喪禮。
(8)國族:指晉國的貴族。
聚國族:指宴飲。
以上祭祀、喪禮、宴飲是古代禮制的重要活動。
(9)要:同腰。
領:頭頸。古代刑戮,罪重腰斬,稍次殺頭。全要領,即免受刑戮的意思。這是趙武對趙氏被滅族記憶猶新的表示。
先大夫:指亡父趙朔等人。
九京:即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
(10)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禮,長輩面南而坐,小輩北向而拜。這裡是表示悼念。
稽首:叩頭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種拜的禮節)中最恭敬的。

作品譯文

晉國祝賀趙武房屋落成,晉國的大夫前往送禮。張老說:“美啊,這么高大!美啊,這么鮮亮!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還可以在這兒宴飲賓客。”趙武說:“我趙武能夠在這兒祭祀,在這兒辦喪禮,在這兒宴飲賓客,這是希望保全性命,來追隨亡祖亡父於九原啊。”向北面一再深深地跪拜。君子說他們讚揚得好,祈禱得也好。

創作背景

趙氏是嬴姓的一個分支,從晉文侯(前780——前745)時起成為晉國的一個大族,以其歷代事晉侯有功勳,到趙衰趙盾父子時,已成為專國政的重臣。據《史記·趙世家》說,趙盾之子趙朔於晉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為夫人。就在這一年,晉國司寇屠岸賈勾結諸將軍構罪族滅趙氏,趙朔的夫人懷著身孕躲進公宮,後來生下趙武,就是這篇文章所記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趙氏孤兒”。十五年後,趙武得到韓厥的幫助,攻屠岸賈,滅族報仇,後來成為晉國的正卿。
晉獻文子室成張老的祝辭有什麼言外之意?
張老說,房屋這么高大,這么壯麗,既可以舉行祭禮,也可以舉辦喪禮。言外之意就是告誡趙武,如果貪圖享受,滿足於物質生活的需求,那么這座房屋的落成,就可能成為趙氏家族滅亡的先兆。因為趙武的先輩就是遭到迫害而被滅族的,作為嬰兒的趙武是在別人捨出生命的保護下,才活了下來,有了現在的地位。丨告誡趙武不要忘記趙氏家族的血淚痛史。

作品賞析

這篇僅有76字的短文,渾然一體。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賞析。
第一層,開頭一句,“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既點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一個“發”字,既表現了當時新居落成人們送禮慶賀的習俗,同時也表現了達官貴人們前來祝賀的熱鬧場面。讀者不禁要問:為什麼“晉大夫”都紛紛前來送禮慶賀?不知你是否看過京劇《趙氏孤兒》,新居的主人就是那個孤兒。獻文子即趙武,他是晉國名臣趙衰趙盾之後,晉卿趙朔的遺腹子。他出生前,趙氏被禍滅族,15年後才得以昭雪。趙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這恐怕是晉大夫紛紛前來祝賀的主要原因。
第二層,即一頌一禱。可以想像,稱頌的賀辭肯定不少,本文卻拋開眾人的頌辭,獨舉張老的頌辭。因為張老的頌辭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美輪美奐”雖已成了成語,但仍不出頌辭陳套,而“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的頌辭,卻超出吉祥的套話而驚世駭俗。賀辭沒有讚頌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慶的日子,說些死喪哭泣的話,一反常調,令人不解。賓客或疑惑不解,或驚愕發獃,或心中暗罵張老糊塗;新居主人則思維敏捷,領會頌辭的深遠含意與張老的語重心長,馬上以出人意料的禱詞回應張老的祝賀。主人表示:張老的祝辭是以屋的功用永恆祝我壽終正寢,保我家族永昌永貴。趙武用“全要領”來表明痛定思痛,祈禱不再發生刑戮之禍。祝辭與答辭都是緊密結合著趙氏的血淚痛史的,的確是“善頌善禱”。
所以,第三層,最後一句話,用“君子”的評語結束全文。

相關簡介

這篇文章出自《禮記》。《漢書·藝文志》著錄《禮記》有一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說:“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到漢代戴德傳《禮記》八十五篇,稱《大戴禮》,今佚存四十篇。戴聖傳《禮記》四十九篇,稱《小戴禮品記》,即《禮記》。所以《禮記》的作者,最初應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者,經世代相傳授,至漢代時戴聖始成書。戴聖,梁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南)人,漢宣帝時做過博士(掌古今史事待問和書籍典守的官)、九江太守,為漢初魯人高堂生的五傳弟子,師承後倉,又傳《禮記》於橋仁、楊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