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認知

時間認知

時間心理學術語。個體對客觀事件持續性和順序性的認知,包括個體對事件時間的長短、先後、快慢等變化的認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間認知
  • 外文名:time cognition
  • 學科:心理學
定義及介紹,影響因素及形式,發展過程,

定義及介紹

時間認知(time cognition)是個體對客觀事件持續性和順序性的認知,包括個體對事件時間的長短、先後、快慢等變化的認識。
人類沒有特定的感知時間的感受器,而是在多種感受器的參與下,通過對事件始末的時間點及有關的時間參照系進行加工而間接實現的。
常用的時間參照系包括:(1)自然界的周期現象:季節的交替變遷、月亮的盈虧、太陽的升落(2)個體的生理節律性信息:心率、脈搏、呼吸、消化、排泄(3)人造的計時工具:日曆、時鐘。

影響因素及形式

在不適用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個體對客觀事件的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往往是不等同的。受到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不同的感受器、事件的內容、個體的情緒狀態和態度以及注意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還受到時間的知覺、記憶、表征、推理、運算乃至計畫、語言等多種認知因素的制約。
時間認知可以分為:時間知覺、時間記憶、時間判斷、時間推理等幾種形式。

發展過程

時間認知發展過程(development of time cognition)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過程中對時間認知成長變化過程。幼兒很早就以一種直覺的體驗在無意中感知時間,但只有產生了操作思維的兒童才能產生對抽象時間的認知。其規律是:
(1)兒童早期的時間認知表現出異常顯著的集中趨勢,然後經歷了一種不斷進步的背中趨勢而逐漸發展起來;(2)兒童時間認知的精確性隨年齡的增長而遞增,到青年期達到高峰;(3)兒童的時間認知的精確性高低同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係。
一般來說,兒童對時、日這些時間單元的認知在先,對較小的時間單元(分、秒)和較大的時間單元(周、月、年)認知在後。兒童最初只能根據事件的內容來判斷時間的長度,而忽略了它的速度,最後才能達到以度量的形式來認知時間長度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