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是繼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學習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後,與建構主義大約同時出現的又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試圖糾正刺激反應和符號學說的失誤。情境認知理論試圖糾正認知的符號運算方法的失誤,特別是完全依靠於規則與信息描述的認知,僅僅關注有意識的推理和思考的認知,忽視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境認知理論
  • 外文名:Situated Cognition)
  • 解釋:刺激—反應
  • 類型:理論
簡介,特徵,

簡介

情境觀認為,實踐不是獨立於學習的,而意義也不是與實踐和情境脈絡相分離的,意義正是在實踐和情境脈絡中加以協商的。知識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組表征,也不是事實和規則的集合,知識是一種動態的建構與組織。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互動狀態,是一種人類協調一系列行為,去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能力。

特徵

實際上,情境學習不僅僅是一種使教學情境化的或與情境密切相關的建議,而是有關人類知識本質的一種理論,它是研究人類知識如何在活動過程中發展的。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與行是互動的-----------知識是情境化的,通過活動不斷斷向前發展。參與實踐促進了學習和理解。必須拋棄概念是獨立實體這個想法,而應該把它看作工具,只有通過套用才能被完全理解意義和身份都是在互動中建構的。這些意義和身份的建構受到所在的更廣泛的情境脈絡的極大影響。
以萊夫等人為代表的情境認知的社會學視野,強調了“社會實踐與社會生活”“合法邊緣性參與”與“實踐共同體”等要素。認為情景學習是一種“合法的邊緣性參與”,“邊緣性”意味著置身於由某個共同體定義的參與領域中多元化的、多樣性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於其中的存在方式,關係到在社會世界中的定位。合法的邊緣性暗示著權力關係的社會結構。邊緣性是一個授權的位置,合法的邊緣性本身就是擁權和失權的源頭。
萊夫等強調,實踐共同體中並沒有標明為“邊緣”的地方,也沒有單一的核心中中心,與“邊緣性參與”相對的是“充分參與”而不是“中心參與”。充分參與的目的是能公正地對待在共同體成員各種不同形式中的關係的多樣性,它將重點放在部分參與沒有涉及到的東西。邊緣性是一個積極的概念,其最明顯的反義詞是“不相關性”或“非相關性”。新手的部分參與並不意味著脫離興趣的實踐,這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實踐共同體是情景學習理論的重要概念。共同體並不意味著要同時存在,一個明確定義可以確認的小組或存在明顯的社會界限。“它意味著對一個活動系統的參與,其中參與者共享著理解,知道他們在乾什麼,以及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他們生活扣意味著什麼,對共同體的意味是什麼”。萊夫等人把共同體定義為“一群追求共同事業,一起從事著通過協商的實踐活動,分享著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個體的集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空間上聚集在一起的任一群體並不一定都是實踐共同體。它強調要有共同的任務,使用工具、利用資源並通過實踐活動完成任務,有共同的歷史、知識基礎與假設,以及各自擔負的責任(Driscoll ,2000) 。
一個實踐共同體有“共同的文化傳統”、“相互依賴的系統”和“再生產循環”等重要特點。
共同的文化歷史傳統
共同體不是在特定時間應對某種特殊需要而進行的簡單聚集。成功的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歷史傳統,這種傳統部分地獲得了社會協商的意義。這包括了共享的目標、意義和實踐。但是,與不太起作用的實習場中的社會協商不同,在實踐共同體中,新成員從老成員的經驗中承襲了大多數的目標、意義和實踐,這些方面在老成員的經驗中是經過假設和驗證並一致同意的。
相互依賴的系統
個體在這種境脈中工作時是更大的集體的一部分,並與共同體有著相互聯繫,共同體也是一個更大的集體(即社會,共同體的意義或價值是通過社會而獲得的)的一部分。這有助於為個體和共同體提供一種有共享目標的感覺,也有助於提供身份。
再生產循環
十分重要的是,當新成員與身旁的同伴和成熟實踐的示範者一起進入成熟的實踐時,共同體就有了進行 再生產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些成員身上就會體現出共同體的慣例(和常規)中,甚至可能替代老成員。
上述的關於情境認知的社會學視野對學校中的教學進行了批評,指出“學校的一個難點是它們總是不把宣講的東西付諸實踐。它們教授其它共同體的實踐,但只讓學生有限接觸這些外部共同體。這樣經驗被商品化,而學生則與完整的經驗割裂開來,導致學術任務和與之相關的身份也被割裂開來。”萊夫等描述了共同體的一個重點針對“知識化技能和身份的發展-----人的產生來自於個人、他們在實踐共同體中的位置和參與活動之間的長期的活生生的關係。” ,他指出,在身份的發展和知識化技能的發展之間沒有區別,兩者在實踐共同體的情境脈絡中通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而互動作用。一個共同體不是簡單地把許多人組合起來為一個任務而工作。拓展任務的長度和擴大小組的規模都不是形成共同體的最主要因素。形成共同體的關鍵是聯向社會--------要通過共同體的參與和共同體成員的角色,給學生一個社會中的合法地位。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的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與人類社會的具體實踐相聯通,最好在真實的情景中,通過類似人類真實實踐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同時把知識和獲得與學習者的發展、身份建構等統合在一起。總之,情境認知理論的觀點影響著教學系統設計與學習環境開發等多方面的教學理念,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計算機支持協作學習和虛擬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等教育技術的新領域提供了理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