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此句出自於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阮籍《晉書·阮籍傳》記載:“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意指:時代無英雄,使無名之輩成了豪傑。指無能者僥倖得以成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 拼音:shí wú yīng xióng
  • 本意:時代無英雄
  • 出處:《晉書·阮籍傳》
詞語解釋,成語典故,出處,典故,阮籍簡介,後世評價,余秋雨,個人看法,

詞語解釋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解釋:豎子:小子,有輕蔑之意。時代無英雄,使無名之輩成了豪傑。指無能者僥倖得以成名。
出處:《晉書·阮籍傳》:“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阮籍這句話也成了千古之謎,到底是說楚漢相爭時期“無英雄”還是作者身處的時代“豎子成名”,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了,今人已無從考證。

成語典故

出處

《晉書·阮籍傳》:“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典故

魏晉之際,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名叫阮籍。阮籍容貌英俊,性格狂傲,志向宏大,學識淵博。生活中,他按老莊哲學思想處世,順其自然,不拘小節。有時他一連幾個月關門看書;有時又出外遊山玩水,多日不歸。他不僅詩歌文章寫得好,還善於彈琴唱歌,並酷愛飲酒。
阮籍對當時朝政的腐敗深為不滿,常與嵇康等人在竹林里一邊飲酒,一邊批評朝政。他看不起專權的司馬氏集團和曹氏傀儡政權。即使朝廷召他當官,他也推辭不去。
一次,阮籍登上廣武城,觀看當年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交戰的遺址,嘆息說:“一個時代沒有英雄,才會讓小人成名”。
對阮籍最後的這句感嘆,在不違反原文文字含義,也不過度引申的範圍內,可有多種理解。
解釋1:阮籍推古思今,對比當年劉邦、項羽、張良、韓信逐鹿天下的時代,認為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沒有英雄人物,以至於讓一些小人之輩成了當世的名人。
解釋2:阮籍認為當年楚漢相爭的時代,是因為世上沒有真正的英雄人物,才讓小人出了名。

阮籍簡介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阮籍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後世評價

余秋雨

余秋雨——《遙遠的絕響》里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解釋。
當年曹操身邊曾有一個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書記官叫阮瑀,生了個兒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時阮籍正好十歲,因此他注定要面對“後英雄時期”的亂世,目睹那么多鮮血和頭顱了。不幸他又充滿了歷史感和文化感,內心會承受多大的磨難,我們無法知道。
我們只知道,阮籍喜歡一個人駕著木車遊蕩,木車上載著酒,沒有方向地向前行駛。泥路高低不平,木車顛簸著,酒罈搖晃著,他的雙手則抖抖索索地握著韁繩。突然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真地沒路了?他啞著嗓子自問,眼淚已奪眶而出。終於,聲聲抽泣變成了號啕大哭,哭夠了,持韁驅車向後轉,另外找路。另外那條路走著走著也到盡頭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間誰也沒有聽見,他只哭給自己聽。
一天,他就這樣信馬游韁地來到了河南滎陽的廣武山,他知道這是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山上還有古城遺蹟,東城屯過項羽,西城屯過劉邦,中間相隔二百步,還流淌著一條廣武澗。澗水汩汩,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阮籍徘徊良久,嘆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他的這聲嘆息,不知怎么被傳到世間。也許那天出行因路途遙遠他破例帶了個同行者?或是他自己在何處記錄了這個感嘆?反正這個感嘆成了今後千餘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直到二十世紀,寂寞的魯迅還引用過,毛澤東讀魯迅書時發現了,也寫進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魯迅憑記憶引用,記錯了兩個字,毛澤東也跟著錯。
遇到的問題是,阮籍的這聲嘆息,究竟指向著誰?
可能是指劉邦。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利了,原因是他的對手項羽並非真英雄。在一個沒有真英雄的時代,只能讓區區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時指劉邦、項羽。因為他嘆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勝”,劉、項無論勝負都成名了,在他看來,他們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甚至還可能是反過來,他承認劉邦、項羽都是英雄,但他們早已遠去,剩下眼前這些小人徒享虛名。面對著劉、項遺蹟,他悲嘆著現世的寥落。好像蘇東坡就是這樣理解的,曾有一個朋友問他:阮籍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其中“豎子”是指劉邦嗎?蘇東坡回答說:“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間人耳。”①
既然完全相反的理解也能說得通,那么我們也只能用比較超拔的態度來對待這句話了。茫茫九州大地,到處都是為爭做英雄而留下的斑斑瘡痍,但究竟有那幾個時代出現了真正的英雄呢?既然沒有英雄,世間又為什麼如此熱鬧?也許,正因為沒有英雄,世間才如此熱鬧的吧?
我相信,廣武山之行使阮籍更厭煩塵囂了。在中國古代,憑弔古蹟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歷史和地理的交錯中,雷擊般的生命感悟甚至會使一個人脫胎換骨。那應是黃昏時分吧,離開廣武山之後,阮籍的木車在夕陽衰草間越走越慢,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種沉鬱的氣流湧向喉頭,湧向口腔,他長長一吐,音調渾厚而悠揚。喉音、鼻音翻卷了幾圈,最後把音收在唇齒間,變成一種口哨聲飄灑在山風暮靄之間,這口哨聲並不尖利,而是婉轉而高亢。
這也算一種歌吟方式吧,阮籍以前也從別人嘴裡聽到過,好像稱之為“嘯”。嘯不承擔切實的內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別適合亂世名士。盡情一嘯,什麼也抓不住,但什麼都在裡邊了。這天阮籍在木車中真正體會到了嘯的厚味,美麗而孤寂的心聲在夜氣中迴翔。
對阮籍來說,更重要的一座山是蘇門山。蘇門山在河南輝縣,當時有一位有名的隱士孫登隱居其間,蘇門山因孫登而著名,而孫登也常被人稱之為蘇門先生。阮籍上山之後,蹲在孫登面前,詢問他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但孫登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一聲不吭,甚至連眼珠也不轉一轉。
阮籍傻傻地看著泥塑木雕般的孫登,突然領悟到自己的重大問題是多么沒有意思。那就快速斬斷吧,能與眼前這位大師交流的或許是另外一個語彙系統?好像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摧動著,他緩緩地嘯了起來。嘯完一段,再看孫登,孫登竟笑眯眯地注釋著他,說:“再來一遍。”阮籍一聽,連忙站起身來,對著群山雲天,嘯了好久。嘯完回身,孫登又已平靜入定,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與這位大師的一次交流,此行沒有白來。
阮籍下山了,有點高興又有點茫然。但剛走到半山腰,一種奇蹟發生了。如天樂開奏,如梵琴撥響,如百鳳齊鳴,一種難以想像的音樂突然充溢於山野林谷之間。阮籍震驚片刻後立即領悟了,這是孫登大師的嘯聲,如此輝煌和聖潔,把自己的嘯不知比到哪裡去了。但孫登大師顯然不是要與他爭勝,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阮籍仰頭聆聽,直到嘯聲結束。然後急步回家,寫下了一篇《大人先生傳》。
他從孫登身上,知道了什麼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說,“大人”是一種與造物同體、與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繩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斷變化,君子們究竟能固守住什麼禮法呢?說穿了,躬行禮法而又自以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褲襠縫裡的虱子。爬來爬去都爬不出褲襠縫,還標榜說是循規蹈矩;餓了咬人一口,還自以為找到了什麼風水吉宅。

個人看法

第一種:由於《晉書 阮籍傳》記載的是“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使很多人都認為既然描寫的楚漢戰爭那么指的就一定是劉邦,這種思路是有誤會的,因為並未交代其他楚漢戰場中的細節描寫,只是因為楚漢戰爭是重要戰爭,三國時期鄧艾和姜維也在廣武山(武城山)作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滅蜀,所以也可以理解為蜀漢中沒有一個真正的英雄人物可以明事理,竟然讓鄧艾這種小人滅蜀了,所以第一種看法無論是指劉邦還是指項羽還是指曾在這裡作戰後來有所成就的特定的歷史人物,總之是指向人
第二種:可能在阮籍看來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以及司馬氏這些都算不上英雄,比如曹操面對袁紹,孫權面對黃祖,劉備面對劉璋,司馬昭面對劉禪和司馬炎面對孫皓,但是曹操面對孫權和劉備在控制荊州後寫了封會獵於吳的信後就沒有統一中國了吧,當然筆者只是舉個例子和揣摩阮籍所處的時代環境並未有史料證明這一點。總而言之廣武山戰場只是一段特定歷史的局部特寫,更多是指局勢,這個局勢可能是對前朝的感嘆也可能是借古述今表達對現在晉朝官員的諷刺。
第三種:《滕王閣序》中寫道“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表明阮籍對仕途的擔憂,阮籍信奉老莊之學,在司馬昭時期他為司馬昭做步兵校尉但是很快被司馬昭所猜忌,所以阮籍認為司馬氏不能很好的任用自己,這個政府不是英雄因為不能舉賢任能,如果司馬氏能很好的任用自己那么後人更多的記住的是司馬氏,比如劉邦和叔孫通及陸賈人們往往記住更多的是劉邦而不是他們,既然不能用自己,那么做一個隱士來才能成就自己,所以阮籍要表達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能任用自己,使我作為隱士的身份才能讓後人知道有個人叫阮籍,天下沒有看好我的英雄才能時我這個無用的人(豎子)成名,同理的還是晉朝的陶淵明,當然這個也是筆者的猜測,僅供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