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昭通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由昭通市人民政府頒布並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通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
  • 類型:實施意見
  • 地方:昭通市
  • 目的: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導語,正文,

導語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快昭通文化強市建設步伐,現就加強我市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正文

一、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與精神支撐。我市紮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大為改觀,服務網路建設逐步健全,政策措施紮實有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隊伍數量不夠、素質不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低,全民健身體系建設不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運行的長效保障機制不完善等,仍是制約我市公共文化建設的突出問題。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面對問題,正視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
二、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覆蓋全市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昭通富民強市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工作思路。緊緊圍繞“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目標,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社會力量為輔助,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堅持打基礎、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著力改善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服務網路,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能力,著力加強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共享文化信息等基本文化權益。
(三)基本原則。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堅持建管並重、注重效益的原則;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服務的原則;堅持市、縣、鄉三級共同建設的原則。
(四)奮鬥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城鄉的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公共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基本滿足全市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基本實現“村村有文化設施、有穩定的文化隊伍、有常態的文化活動和基本服務內容、有長效的保障機制”。人均體育活動面積達1平方米。
三、加強公共文化惠民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1.市級:新建市文化館、市圖書館、市綜合文化體育中心、昭通大劇院、昭通報業大樓。建設市公共文化數字文化服務平台。新建昭通市綜合體育館和昭通市亞高原訓練基地。對市廣播電視數位化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市廣播電視集中播控平台和安全播出監控系統,加強市廣播電視應急轉播系統建設。其中,爭取國家資金新建市文化館、市圖書館、昭通市亞高原訓練基地,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建設市綜合文化體育中心、昭通大劇院、昭通報業大樓,採取置換方式遷建原昭通市體育館。
2.縣區:爭取資金新建11個縣區演出劇場和文藝團隊排練用房,新建10個縣體育館(場)。對縣區級未達標的10個圖書館、6個文化館進行改擴建,改造10個縣廣播電視無線發射台站,建設縣廣播電視集中播控平台、安全播出監控系統、廣播電視應急轉播系統、廣播電視網路傳輸系統,建設10個城市數字電影院,對縣廣播電視台數位化進行升級改造。
3.鄉鎮:建設144個鄉鎮廣播電視網路傳輸系統,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響“大喇叭”工程,改造鄉級及鄉鎮以下廣播電視無線發射台站1100個,建設鄉鎮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44個,新建鄉鎮燈光球場40塊,建設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路培訓學校34個,對未達標的文化站進行新建和改擴建。
4.村:建設村級文化活動室、村級文化體育廣場、村級廣播電視服務站1178個。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和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新建設行政村籃球場700塊,達到784塊;新建設體育健身路徑135條,達到200條;新建設農家文化大院300個,達到600個。
5.社區: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社區管理,確保每個社區建有1個文化活動中心。
(二)豐富公共文化惠民服務內容
1.繁榮文化藝術創作。大力實施文化藝術精品工程,著力打造一批舞台藝術精品和文化品牌。加大對重點作品創作生產的扶持和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依託昭通文藝家(群),加大農村文化精品打造,創作一批農村題材優秀劇本,排演一批高質量的農村文化大戲,出版一批反映鄉村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作品,拍攝一批反映昭通歷史和昭通革命題材的電視劇。
2.加強三報一網建設,努力實現報業集團化。完成昭通報業集團組建,實現昭通報業集團化。通過擴版、增量、提質,做強做精《昭通日報》。完善機制,做強《鶴都晚刊》。提高質量,拓展訂戶,做大《昭通手機報》。升級改版《昭通新聞網》,全力打造第四媒體。組建11縣區記者站,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多措並舉,全面提昇平面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與全國同步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搶救保護新型文化遺產,對五尺道、銅運古道等歷史文化線路及文化景觀進行保護研究。做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公布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建設大型考古遺址公園。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成立巧家、鎮雄、鹽津、永善、綏江文物管理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公布第二批市縣級“非遺”保護名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點和生產性保護基地建設。
4.加強農家書屋建設。市、縣、鄉統籌資金,補充和豐富鄉鎮文化站圖書室和村級農家書屋的圖書,鼓勵社會捐贈圖書,使每個鄉鎮文化站圖書室和村級農家書屋均擁有一定數量的黨報黨刊和適合農民閱讀的經濟、科技、法律、衛生、教育、文化類圖書、期刊和音像製品。
5.加強文化惠民示範村建設。按照每村有1個村民文化活動室、1支村民業餘文藝演出隊、1個農家書屋、1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路培訓學校分校、1個文化宣傳欄、1個文化曬場、1個文化產業合作社、1個以上鄉村特色文化產品的標準,深入開展特色創建活動,做到一村一特,特色明顯,示範帶動,逐步推開,至2015年,每個縣區建設3個文化惠民示範村,全市文化惠民示範村達40個。
6.加大農村文化產品市場供給。鼓勵引導農民和社區居民自辦文化,豐富面向基層和民眾的文化產品。鼓勵文化企業以連鎖的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鼓勵和引導出版物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路服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推動城市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入農村。
(三)創新公共文化惠民服務方式
1.實施“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大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健全開放項目,建立電子閱覽室,舉辦各種公益性文化講座、培訓、展覽和公益性文化活動,完善民眾文化培訓和輔導措施,免費對社會開放。
2.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大力引導和培育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民族文化、節慶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等,構建現代民眾文化活動體系。繼續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大家樂”民眾文化廣場,舉辦歌詠比賽、書法美術攝影比賽等公益性文化活動,推廣激情文化廣場、歌舞大展演等民眾文化活動品牌,創辦農民工文化節、農民讀書節、大山包國際攝影節。組織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
3.繼續推進文化百千萬工程,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入村活動。市級繼續開展“百場演出進百鄉”,縣區繼續開展“千場演出進千村”,鄉鎮(辦事處)繼續開展“萬場演出進村居”活動。繼續開展每月每村放映1場電影的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啟動微電影創作拍攝。
4.加強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路培訓。充分發揮鄉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站點和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路培訓學校的作用,堅持開展政策法規宣傳、農業科技知識普及、農村文化產品行銷等培訓,每個站點和網培學校每年開展集中教學培訓不少於2次。
5.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認真貫徹《全民健身條例》,引導組織廣大民眾參與體育健身;建立健全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和縣區國民體質監測站,定期公布國民體質狀況,並納入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全民健身活動的組織,每年確保組織開展100次100人以上參加的大型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