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唱書

昭通唱書

昭通唱書簡稱唱書,是廣泛流傳雲南昭通地區所屬昭通、魯甸,奕良、大關、永善、鹽津,鎮雄、威信、巧家等縣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其中尤以昭通縣境內廣大農村最為盛行。說唱是以整本傳奇故事為主,唱書人都是農民中的業餘愛好者,形式簡便,不需樂器伴奏,唱書人邊講邊唱,男女老少都圍坐在火塘邊聽唱書人講唱,故稱之為昭通唱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通唱書
  • 簡稱:《唱書》
  • 廣泛流傳:昭通地區所屬昭通、魯甸
  • 別稱:念書
簡介,淵源,唱本內容,特點,

簡介

昭通唱書又稱念書,廣泛流傳於昭通民間,作為一種傳統說唱曲藝藝術,通常由一個唱書藝人,在一定的唱腔下,手持唱本邊說邊唱,唱的過程中不需任何樂器伴奏,並以整本傳奇故事為主。巡龍灣位於灑漁河畔,風景迷人,是“灑漁煙柳”最靚麗的地方。
在這裡,昭通說唱書歷史悠久,很多耄耋老人都會唱,形式靈活多樣,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和約束,可在火塘邊、街頭、庭院以及茶館進行。聽眾多、大聲唱、聽眾少、小聲唱、喜、怒、哀、樂由唱者表現出來。
其唱腔有五字調、七字調、十字調或蓮花落等。由於唱者用鄉土本語、琅琅上口,聽者信感親切,整個心身都隨說唱的故事情節而走,其教育感化作用明顯

淵源

昭通唱書源流,究竟起於何時,昭通史志文獻均無記載,我們只能從老藝人和與唱書有關的歷史人物中尋求探索。據昭通縣城熊廷獻(生於1892年)和北坡村的王開德(生於1916年)兩位老藝人都說:“我們的老爹一輩就有唱書流行了。”
又據《蜀警述略》載:李永和雲南昭通府人,年22歲,平易近人,知書識字,腹有良謀,久為民眾所推崇。其性好靜而不好動,眾號“李半年”或“李不忙”。
為反抗滿貴族,剪去滿清奴化人的辮子,因此,李永和亦有李短搭搭之稱。另外,據對昭通地方史有研究的曹吟葵同志提供:昭通唱書的歷史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

唱本內容

昭通唱書中的唱本內容均為離奇曲折的悲歡離合、因果報應的傳奇故事,也稱小說書,唱本約20多種,流行較廣的有《柳蔭記》、《蟒蛇記》、《大孝記》、《三孝記》、《八仙記》、《四下河南》、《三元記》、《白鶴記》、《富貴圖》、《鳳凰記》、《搖錢樹》等。不少書目是從《善書》、《講聖諭》及明、清寶卷移植改編而來。
這些唱本,大多數都是木刻本,較多的出自內江榮昌堂木刻本。因此,《昭通唱書》唱本多,唱書這種形式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值得收集、整理、繼續發揚。

特點

昭通唱書,為雲南獨特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歷史。昭通唱書的演唱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春節和農閒季節。閒暇和婚喪嫁娶也有唱的,但內容和唱腔有嚴格區別。辦婚事時多唱歌頌美好姻緣和堅貞愛情方面的內容;辦喪事時多唱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唱腔悲切憂傷,專曲專用,稱孝歌。昭通唱書的形式簡便,一人講唱,以唱為主,無須樂器伴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