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部

奈曼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下轄的一個旗。面積812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28300。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他們是乃蠻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奈曼部
  • 面積:8120平方千米,
  • 人口:43萬
  • 郵政編碼:028300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下轄8個鎮、4個蘇木:
鎮:大沁他拉鎮、八仙筒鎮、東明鎮、青龍山鎮、治安鎮、義隆永鎮、新鎮、土城子鎮。蘇木:固日班花蘇木、明仁蘇木、黃花他拉蘇木、葦蓮蘇蘇木。國有六號農場。

歷史沿革

奈曼有著悠遠的歷史,現今的通遼市奈曼旗有著淺山綿綿、沃野片片、河流交錯、沙原莽莽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滄桑。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從事著守獵、捕魚等生產活動。
戰國時期,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創造了精美的彩陶和玉器,被稱中華文明的曙光。這裡為新掘起的東胡民族所居;秦統一中國後,仍為東胡人牧地。
東漢以後,為鮮卑人所居;三燕時期為昌黎群北部;北魏以後為契丹人所居;唐設松漠都督府管轄這一地區;
唐末,契丹建國,國號稱遼,奈曼旗為龍化州等州縣屬地,屬上京道臨潢府;
金時,奈曼屬臨潢府路臨潢府,為契丹、女真人所居;
元朝,奈曼地方成為東方五諸侯中弘刺、兀魯兀部的封地;
明初屬大寧都司管轄,後為兀良給三衛中泰寧衛的領地;
嘉靖年間乃蠻部自哈拉哈河流域遷來。後金崇德間,對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始定乃蠻部為奈曼旗、屬昭烏達盟。康熙時,喀爾喀左翼旗又從哈拉哈河流域遷來,我旗東半部成為喀爾喀左翼旗牧地。
隨著大批關內漢人流塔子溝司衙(現遼寧凌源)管轄,翌年,為便於公務,三座塔廳在奈曼旗鄂爾吐板(現青龍山鎮古廟子村)設巡檢署。光緒三十四年,設綏東縣。從上述歷史沿革看,奈曼大地是多民族成長的搖籃,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據文史工作者考證,奈曼大地上留有原始石器、商周遺地、秦漢長城、了金墓葬和明清廟宇,這些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這我們了解奈曼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又一資料描述,奈曼旗在元朝興起之前便已形成一個部落,而且是蒙古草原強大部落之一。公元十三世紀初,奈曼部被成吉思汗征服,之後一直在漠北草原遊牧。公元十六世紀後期,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蒙克又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史稱達延汗,達延汗子圖魯博羅特分封於漠北,領乃蠻部,明嘉靖年間乃蠻部南跋老哈河流岸駐牧。圖魯博羅特次子納密克之子貝瑪圖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柰偉征額顏,號所部為“奈曼”。
奈曼旗源於奈曼部,最早稱“乃蠻”。“奈曼”意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碩形成。奈曼旗住民,大約在秦漢時期就有,元朝,已經形成部落。據《清史稿》記載:“奈曼部轄一旗:扎薩克駐章武台,在喜峰口東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師一千一百十里。古,鮮卑地。隋,契丹地。唐屬營州都督府。遼、金為興中府北境。明為喀爾喀所據,分與親弟,號曰奈曼。”
《清史》又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達延汗),遊牧瀚海北杭愛山,稱其部曰喀爾喀。其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額森偉徵其子袞楚克(又稱袞出斯),稱巴圖魯台吉,服屬於當時勢力最強的察哈爾部(該部當時在遼西)。
察哈爾部酋長林丹汗侵略科爾沁部,所行無道,引起奈曼等部不滿。皇太極天聰元年(1627年),袞楚克率全部人民歸附後金,受到皇太極的嘉獎。賜之牧地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東界科爾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漢,北界翁牛特。廣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師偏東五度。”天聰八年,又明確劃定奈曼部界。崇德元年(1636年),依據袞楚克多年的功勳,皇帝賜授之扎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的爵位,世襲罔替。從此共經十六任郡王,統治奈曼三百餘年。
額柰征額去世後,其袞楚克繼任奈曼部落首領。這時,明朝統治階級日趨腐敗,社會危機不斷加深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北方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後金對漠南東部一些願意歸順的動搖的蒙古族首領採取積極聯合的政策,凡是率部來歸的一律封官賜爵,有的還與之聯姻。袞楚克權衡利弊,毅然偕同其侄鄂其爾率所屬箭丁,同敖漢部一起,於後金天聰元年(1627)歸附於皇太極,察哈爾部長林丹汗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奈曼部,被袞楚克擊退。此時,明朝又派人誘降,被袞楚克拒絕,並將誘降書也獻給了後金。此舉皇太極很賞識,即詔還舊牧地----奈曼部落,賜號袞楚克為“和碩齊”。任鄂其爾為邊防將軍,賜雙盔雙甲。
天聰二年,兗楚克隨清軍出征,討伐察哈爾部:天聰五年征索倫;六年征興安嶺;七年征薊州、山東、攻袞州;天職八年(1634)定外籍禁令。對巴林、翁中特、奈曼、敖漢、四子部落、阿魯科爾沁、扎魯特部劃定遊牧地界,分定戶口,奈曼部的疆界作了明確規定。
崇德元年(1636)授奈曼扎薩克(二)多羅達爾罕郡王爵位。《清史稿》載:“奈曼部一旗,扎薩克駐彰武台,在喜峰口東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師一千一百十里牧地當黃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東界科爾沁,西界敖漢,南界土默特,北界翁牛特。廣九十五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師偏東五度.貢道喜峰口。
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即將蒙古地區的領導關係取消,對歸屬的蒙古部逐一偏旗,劃定疆界稽查戶口編制牛錄,建立了新的組織一旗,實行了盟旗制度。將漠南二十四部劃為四十九旗,當時,奈曼部落劃為一旗,襲用原名為“奈曼旗”。

在歷任札薩克郡王流治奈曼三百餘年裡,王府曾五易其址。崇德元年(1636年),第一任郡王袞楚克首建王府於奈曼旗太山木頭蘇木白音敖包嘎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任郡王卻經,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規模宏大極其豪華的新王府。所建王府不但大大超過了一個郡王的規格,而且耗銀數萬,為此有人告發。經理藩院查明後,清廷以卻經“圖謀不軌”削去其郡王爵。
第七任郡王阿薩拉於同年又將王府遷回太山木頭蘇木白音敖包嘎查。嘉慶八年(1803年),第九任郡王巴拉楚克承襲時,他看到王府東南一座廟每日上午塔影投射王府大門,王府人等出入大門,腳踏塔影,甚感不吉利,又將王府易地重建,遷至教來河北岸橋河鄉五福堂村。
同治二年,十一任郡王國倫額駙德木楚克札布,他見大沁他拉北靠大片沙荒地,柴草茂盛,便於放牧守獵。西靠塔爾乾泡子(現在西湖)水草肥美。東南有大片肥沃土地,便於耕種。便將王府又一次遷到大沁他拉(現遺存的王府)。這座王府是仿照科爾沁卓里克圖王之府第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