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經濟

春節經濟

春節中國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內涵、極具生命力的節日,同時也是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成長的節日。人們對過年的需求早已超越物質滿足。“團圓”、“溫暖”“”等春節的情感需求,正在從以前匱乏的物質生活的遮蔽中脫穎而出,轉化成“春節經濟”的新載體。

作為最古老和最不能被忽略的節日,春節在經濟生活中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放著全年最長的假期,各項經濟數據必然下滑,另一方面春節向來都是民眾集中消費的時間段,消費市場全年最強。以2014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四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約為128、141、151、216千億元人民幣,春節所在的第一季度明顯比其他幾個季度低。與此同時,居民消費價格在春節期間達到全年最高漲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節經濟
  • 外文名:chunjiejingji
產生背景,產生原因,根本內因,關鍵因素,產生文化,網路創意,低碳環保,理財文化,開拓市場,文化消費,特色經濟,

產生背景

春節期間,人群、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儘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辦年貨、孝敬長輩、關愛晚輩,依然是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節日傳統。
春節經濟新亮點春節經濟新亮點
社會學者指出,春節是中國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內涵、極具生命力的節日,同時也是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成長的節日。當傳統習俗日益轉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時,這春節的“舊瓶”便不斷續上了時尚的“新酒”。隨著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湧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快門”,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節日忙碌轉向新的慶賀潮流;從“過年就是年夜飯”轉向消費方式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從“過年買件新衣服”轉向整個市場“春節經濟”的誕生與拉動。“春節經濟”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產生原因

中國傳統節日眾多,為什麼只有春節能夠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並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種繁榮的經濟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各行各業自覺或不自覺地圍繞春節民俗文化資源進行了產業化運作,開發出了各種節日產品和服務,客觀上形成了以春節民俗文化為核心內容的面向全國人民、體現歡樂祥和及團圓和諧的主題、涉及多種產業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不僅有上游產品,也有中游、下游產品;不僅有文化產品和服務,更有眾多非文化產品和服務;產業鏈不僅從城市擴張到廣大鄉村,而且擴張到全球有華人的地方。
紅火過年紅火過年

根本內因

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春節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內因。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春節始終突出了歡樂祥和、團圓和諧的主題。春節順應了大自然季節變化的規律,迎合了炎黃子孫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內涵深深熔鑄中華民族的記憶,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持續打造春節產業鏈的不竭動力,並推動春節從古到今,生生不息。

關鍵因素

產業化運作是春節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傳統年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經受時代風雨的侵蝕和歷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必須具有將非物質的年節文化物化為生活中實實在在產品的本領,即圍繞年節文化進行產業化運作,開發出標誌性品牌產品。我國早就創造性地開發出了鞭炮、彩燈、春聯、年畫、賀卡、年糕、香火等標誌性的“年貨”,後來更開發出具有春節喜慶色彩的影視、演藝、娛樂、出版、工藝、旅遊等門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了產業鏈,從而使春節風俗有了標誌性物化產品。非物質文化形態衍生出物質個體,其生命的延續就有了產業支撐。  創新開發是春節經濟產業鏈不斷延伸的重要保證。人民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對春節服務及各種“年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創新傳統“年貨”,使其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趣味,融入現代市場;另一方面要能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當代高新技術,生產新的“年貨”。如將傳統的登門或當面拜年的方式改為用電話、手機和電腦等現代科技設備互相拜年,賀歲電影、春節電視聯歡晚會等現代文化欣賞和服務方式豐富了人們的春節娛樂生活,現代化的交通、餐飲、旅遊、服務設施更是極大地提高了春節服務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節更加充滿了生命力、影響力和無窮的魅力。
商業春節商業春節
在中國年節文化的百花園中,春節這枝 “花”無疑是開得最絢麗奪目的。它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給保護和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打造中國品牌文化產品和推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啟示。

產生文化

網路創意

網路春節新意多多
早在虎年春節前,網際網路就已經為老百姓過年“忙上忙下”,“出謀劃策”。春節期間,更有大量網民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發動大家的智慧,共同創新賀歲過節的新方式。
過年前夕,由於大批網民蜂擁上網購置年貨,“春節經濟”在網際網路上已經提前“井噴”。據悉,國內最大網上購物網站淘寶網,一月份的年貨交易額從上年的2.8億元人民幣躍升到10億元。
“節前網購年貨,省下不少真金白銀;大年三十給親戚朋友發網路賀卡,送網上禮品,有趣又經濟”。網友孫先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網上過年“省錢”又好玩。
春節期間,孫先生除了跟家人吃飯,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跟朋友在網上曬春節記憶,交流過年新玩法,裝飾自己的春節版網路部落格等上面,所有的春節樂趣都被“一網打盡”。
與此同時,名目繁多的網路春晚、山寨春晚也在虎年新春給了人們以新鮮方式過年的更多選擇。
“往年除夕夜,我都是和家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今年回不去,就打算和拼年夜飯的網友們在網上看看山寨春晚,感覺更Fasion些。”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的劉先生認為,網路給了我們過年新“口味”的新選擇。
有人也在虎年新春向網友們發起了“不回家,就一起網路過大年”的號召,迅速引來了眾多網友回響,他們紛紛“跟帖”,把和過年有關的資訊、美食、圖片、視頻統統放到網上,將這個帖子變成了一個以“中國春節”為主題的視覺盛宴,網友們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春節的濃濃滋味。
“消費文化的改變,總是能折射出時代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唐朱昌指出,網路過年體現了網路經濟已經越來越被認可,尤其是網路消費是一種節約時間、節約成本的體現,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

低碳環保

過一個“低碳”的虎年春節
2009年底的一場哥本哈根會議,讓“低碳經濟”的概念飛入中國的尋常百姓家庭。虎年春節里,過一個清新、舒適、環保的“低碳”春節也隨之成為新風尚。
“準備好過一個低碳的春節,從拒絕使用過度包裝、節約每一度電做起,過一個時尚低碳的中國年,其實也很簡單。”積極宣傳“低碳”理念的上海籍大學生李嘉懿這樣說。其實,春節中的傳統習俗,如燃煙花、逛廟會、親人團聚等恰恰是“高碳”的發源地。而虎年春節“低碳”和“春節”,兩個來自不同時代的高頻詞,卻以最流行的方式邂逅,取得生活和生態的平衡之道,為傳統春節經濟下了個“新定義”。
低碳虎年低碳虎年
網友vim在部落格上給自己立下了“低碳”過節的規矩,比如:儘量使用節能燈、不放鞭炮、暫時不用電腦時,縮短顯示器進入睡眠模式的時間設定、用完電器記得拔下插頭、多乘公車出行等等。
不少“換客一族”還開始用家裡的閒置物品在網上換成自己需要的年貨:檯燈換花生油、充電器換蜂蜜、調味品換飯店朱古力……這種不浪費,資源配置最大化的做法被網友們推舉為“低碳春節”的新範本。
記者發現,隨著“低碳”概念的出現,人們送禮的方式也在悄悄發生變化。玻璃製品、太陽能電器,或者一盆綠色植物,都成為商家主推的“低碳”年貨,既環保又實用。
“今年的春節旅遊,每到一個地方我還會計算自己的碳足跡。”南京大學的小解說,“有時候算下來自己也很驚訝,原來個人碳耗量這么大,就會有意識地去改,去減少!”倡導低碳旅遊的他還告訴記者,他在出行時還會選擇就住綠色和碳中和的酒店,儘量做到少排碳甚至不排碳。

理財文化

春節理財:樓市、股市、金市,市市關心
春節理財已經成為了春節經濟中“亮麗”的一環。眾多銀行紛紛推出專門設定的理財產品來爭奪這一新興的市場需求,而市場反響也非常踴躍。
百度上搜尋“虎年春節”和“理財”這兩個關鍵字,相關的網頁竟然達到超過200萬個。虎年新春,“人閒錢不閒”成為最響亮的過年口號之一。
眾多財經網站紛紛為人們的“春節理財”支招,教育人們把年終獎、壓歲錢、紅包等年末的大項收入投入投資理財。
雖然時值新春佳節,但是樓市、股市、期市、匯市、金市……仍然成為親友歡聚的餐桌上最熱門的話題,怎樣投資理財,仍然是剛剛到來的虎年,人們最關心的重要經濟事項。

開拓市場

春節經濟:在濃濃“年味”中跨產業鏈延伸
“30年前的我們,過年就是吃年夜飯,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現在的人過年啊,天天都有新花樣。”年過70的上海市民曾奶奶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己關於春節的“新發現”。
的確,如今的春節大變樣,不僅文化、旅遊、健康消費日益成為春節消費文化的主流,還添加了時髦的“網路、低碳”新元素,跨越產業鏈實現延伸;形成以春節民俗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產品和服務,並開始向眾多非文化產品和服務領域“衍生”,展現了“春節經濟”的升級“新定律”。
專家指出,虎年“春節經濟”之變很有意義。唐朱昌認為,低碳春節最受關注,也是值得倡導的新風尚。
他認為,“中國人按傳統方式過年,吃葷菜,放鞭炮等,這些都是有悖於低碳消費理念的。而現在經濟盤子的不斷做大,各行各業的環保理念日益增強,現代人更加有條件採用低碳生活的新方式,可以滲透在吃穿住行等各個領域”。
民俗專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田兆元也對虎年的低碳春節深感認同。只不過,長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田兆苑指出,低碳不僅僅是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因此,“也是與崇尚節儉樸素的民俗傳統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復旦大學歷史系顧曉鳴教授認為,春節是中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內涵和最有生命力的節日,同時又是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成長的節日。“虎年春節的新鮮趨勢很多。各種不同的過年新方式,都體現大家在自發地創造各種不同形式去尋找春節的年味兒,春節在一年四季當中凸顯的內涵和意義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不斷被體悟出來。而新的春節經濟也正在萌發”。

文化消費

春節文化消費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春節期間,人群、資金、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等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春節經濟”。以2010年春節為例,假日期間,全中國實現消費品零售額達到3400億元人民幣,比2009年春節增長17.2%,創歷年春節黃金周增長之最。國務院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組織的多次春節文化專題調研還發現,2011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山東省組織的“好客山東賀年會”系列活動,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都增長20%。
春節文化消費春節文化消費
2011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我國零售商場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4045億元,同比增長19%,創多年新高。隨著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湧現,春節不僅是傳統文化節日,同時也是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成長的節日;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新引擎”。要延續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必須將其物化為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產品。眼下,春節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正衍生出一種繁榮的經濟現象,各行各業都自覺主動地圍繞春節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運作,開發出了各種節日產品和服務,客觀上形成了以民俗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涉及多種產業的產業鏈。這條產業鏈上不僅有鞭炮、春聯、年畫、賀卡、年糕等標誌性的“年貨”,還開發出具有春節喜慶色彩的影視、演藝、娛樂、出版、工藝、旅遊等門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僅從城市擴大到廣大鄉村,而且延伸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產業化運作的有效支撐下,非物質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和提升。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鄉,被稱為“中國結藝之鄉”,當地農民繼承傳統編結技藝,面向春節等節慶市場不斷創新,如今已形成1000多個花色品種,帶動全鄉2萬農民就業,2010年農民人均增收9800多元。“通過文化資源合理轉化與利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舒乙說。
安徽,“皖北風”等系列活動,將民間藝術和旅遊相結合,體現了春節文化旅遊市場的特點。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郭學東介紹,據統計,2010年春節期間安徽省共接待遊客754.22萬人次,同比增長18.53%;旅遊總收入達到22.61億元,同比增長27.2%。
利用春節旅遊黃金周,各景區推出的旅遊新品豐富多樣,同時舉辦大量民俗文化旅遊活動,已成為春節旅遊收入創新高的兩個重要原因。構建‘春節經濟’,並用‘春節經濟’反推‘春節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將會收到良好效果。

特色經濟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無疑是最古老、最有文化內涵和最有生命力的,同時又是最能拉動經濟成長和社會消費的節日。每逢春節,不僅出現人群、金融、信息、文化在全國的大規模流動,也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訊、金融、餐飲等各行各業的全面繁榮,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春節經濟”。
節後經濟
在傳統文化中,過完元宵才算真正過完年,元宵被看作是過年的“壓軸戲”。在以往,對很多商家而言,搶占元宵節消費市場就是搶占了春節經濟的最後一塊蛋糕。不過今非昔比,春節文化帶給人們的興奮點遠不止短暫的幾天假期,於是越來越多的商業項目開始重視“後春節經濟”的市場。人們的消費觀念在改變,春節經濟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個以七天假期來計算的時間段,我們對‘後春節’經濟寄予厚望,並充滿信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