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燈謎·前身色相總無成

春燈謎·前身色相總無成

春燈謎·前身色相總無成是清代曹雪芹寫的一首燈謎,預示賈惜春悽慘的歸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燈謎·前身色相總無成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燈謎
  • 作者:曹雪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前身色相總無成,(1)
不聽菱歌聽佛經。(2)
莫道此生沉黑海,(3)
性中自有大光明。(4)
——謎底:佛前海燈
(出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作品注釋

(1)色相:佛教名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舊時亦用以指女子的聲容相貌,這裡是借燈說人,把人的空有姿色、不能享受歡樂歸於前世宿緣。佛前海燈,即長明燈,供於寺廟佛像前,燈內大量貯油,中燃一焰,長年不滅。燈謎中的意思是,從燈的堂皇外表(色相)來看,原本該與其他燈一樣用於繁華行樂之處,現在偏偏相反,所以這樣說。
(2)菱歌:樂府詩中菱歌蓮曲,內容多唱青年男女的愛情。“不聽菱歌”即“看破紅塵”意。
(3)沉黑海:入佛門表示永遠與人間榮華歡樂隔絕,在世人看來,這無異於沉入到看不見一絲光明的海底。海燈懸於寂靜孤淒的佛殿,外觀也並不明亮,所以這樣說。“黑海”,《紅樓夢》戚序本作“墨海”。墨海是硯的代稱,一般以庚辰本為準。
(4)“性中”句:海燈看似暗淡無光,內中自有光焰在。藉以作宗教的說教。《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性,佛家認為人的自身中本來存在著一種所謂永恆不變的“性”,問題在於能不能覺悟到並證入它。大光明,又指佛。第二十五回寫賈母賈寶玉捐香油事,馬道婆謂“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薩,專管照耀陰暗邪祟”,“這海燈便是菩薩現身法像,晝夜不敢息的”。

作品賞析

這首燈謎是小說中賈惜春所作。在燈謎中,作者雖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語,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並不在於勸人信佛,也不過是預示賈惜春的歸宿而已。從她同樣被歸於“薄命司”之列並在判詞中說她“可憐”來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說,至多也只是擬寫賈惜春將來前途絕望時她自身的念頭。站在維護那大家庭利益的立場上的脂硯齋在讀此謎時,聯想到曹雪芹後半部原稿中所寫的賈惜春為尼的悲慘結局,嘆息說:“公府千金至緇衣乞食,豈不悲夫!”(《紅樓夢》庚辰本)實際上,她的確是沉入了一點“光明”也見不到的“黑海”。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大約在明代末年被編入滿洲籍。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歷經十年創作了長篇名著《紅樓夢》,死後遺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該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