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鄉

春城鄉

春城鄉,位於江蘇省鎮江句容縣之東部,東與丹徒金壇兩縣交界,南同茅山鎮、茅西鄉毗鄰,西和環城鄉、二聖鄉接壤,北與行香鄉相連。鄉政府設在城壒村,與縣城相距13公里。現轄23個行政村,144個自然村。3.4萬餘常住人口中,滿族2人、壯族1人,余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春城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江蘇省鎮江
  • 地理位置:江蘇省鎮江句容縣之東部
  • 人口:3.4萬餘人
產業發展,歷史介紹,

產業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春城鄉發揮丘陵山區優勢,調整農業結構,擴大棉、油生產,棉花種植面積曾連續7年超萬畝,總產超萬擔,自1978年以來總產一直占全縣棉花總產的一成以上,名列全縣第一。油料產量,從1980年至1985年連續6年名列全縣第一。改革開放以後,全鄉工業、商業發展步伐加快,林、桑、茶、果、漁業、畜禽綜合發展。1980年多種經營收入為177萬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20.6%;1985年增至529萬元,為當年農業總產值的29%。1985年林業產值和桑樹面積均為全縣23個鄉鎮之首。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21元。
解放前,境內無公路,現有句容—春城—茅山、春城—茅西、春城—百培山、春城至丹徒寶埝的公路,溝通外界聯繫,改變了交通落後面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也有較大的發展。現有國中5所、國小52所(其中完小18所)。計畫生育工作被評為鎮江市先進集體。春城鄉因改革開放後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成績顯著,曾兩次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獎。

歷史介紹

春城為茅山革命老區,民國27年(1938年)10月新四軍在這裡發動組織了全縣最早的基層農抗會—“春城、敬德、光浦三鄉抗日救國委員會”。春城人民與新四軍密切配合,英勇打擊敵人,“尚村戰鬥”、“智殲茅庵日軍”等均發生在春城。民國34年(1945年)2月句二區五位民兵以化裝巧妙戰術攻克呂坊據點,受到蘇浙軍區首長的特令嘉獎。抗戰期間,柳流(女)、潘忠誠、朱世新等許多抗日戰士血灑春城。春城人民為解放事業作出了艱巨的努力。
全鄉總面積93.6平方公里,是全縣區域面積最大的鄉鎮。地處茅山北麓,境內丘陵起伏,中間高,東西低,是秦淮河水系和太湖水系分水嶺。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孫權使陳勛發屯兵3萬人,鑿“破崗瀆”(遺址在今鄉糧管所附近),隋廢。歷史上易旱多災,土地瘠薄,農業生產低而不穩,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解放後先後修建了墓東、老虎洞、戴木壩、南塘、吳家等五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達1145萬立方米,加上二聖水庫提水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總產1985年達23591噸,列全縣第2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