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國畫

星空國畫

星空國畫就是以宇宙星空為題材和內容,運用國畫的筆墨精神和材料工具進行繪畫或創作。其以宇宙和人類文明的關係、宇宙自己的環境形態、宇宙燦若星河的景致等為畫面,不拘泥於具象,不拒絕濃重色彩,不拒絕拼貼和裝置。運用任何方法創作,以達到暢敘個人情懷、述說心中意志、抒發浪漫心思、表現英雄精神、描繪唯美圖式、冥想未來神思、體現宇宙哲學意味的藝術意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空國畫
  • 題材:宇宙星空
  • 運用:國畫的筆墨精神和材料工具
  • 關鍵字:國畫實驗創新
目錄,正文,

目錄

中文提要
關鍵字
引言
一、 論文背景、相關領域研究歷史與現狀
(一) 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觀念、天人合一思想
(二) 相關領域研究——三星堆、漢畫像石、馬王堆帛畫
(三) 美術領域裡的星空畫創作現狀——梵谷、馬西莫·波德斯塔、劉國松、
二、 星空國畫的哲學寓意和精神內涵
三、 星空國畫的內容、原理和技法
(一) 題材可畫的內容
(二) 繪畫的原理
(三) 作畫的技法
1.與潑墨相通
2.與偉大建築的配合
3.色彩
4.具象與抽象
5.點、線、面
結論
參考文獻

正文

中文提要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宇宙觀念可以追溯得很遠。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尸子》、《管子》、《淮南子》都有涉及宇宙觀念的思想。《老子》、《中庸》中有很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不僅我們的哲學學說闡述了宇宙星空觀念,民族的藝術中也已經有了創作的先例。三星堆的青銅器、漢畫像石、馬王堆帛畫中都已經出現了很多神話和宇宙的圖像。在美術作品中也不乏宇宙星空,梵谷的《星月夜》、馬西莫·波德斯塔的“宇宙模特”、劉國松的抽象畫都是傑出的代表。
使人驚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星空國畫的創作不是單純為了拓展國畫生命空間的嘗試。仰望星空,肅然起敬,樹立信仰,心懷道與德,重建道與德,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浩瀚的場面喚起人們心中的崇高與偉大,使人進行哲思冥想才是我們的意願,悟出“道”與“德”的哲思才是星空國畫的精髓。曾經的我們來自哪裡,是如何誕生?今天的我們如何生活,又怎樣看待宇宙星空?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人類終歸是要離開地球回歸宇宙的,深入星空的過程不應該僅僅是科學的事情,藝術的力量更能啟發人們、感染彼此——這裡!這裡才是包容接受我們的最終家園,只有這裡才能承載人類的永遠夢想。
宇宙題材非常豐富,可畫的內容特別多,有衛星、行星、恆星、流星、星雲、星團、星系、黑洞、星際物質等。它們形態各異,各有特點,觀察它們妙趣橫生,非常有意思。
那么,星空國畫的繪畫原理和品評標準應當怎樣來定義呢?我個人以為,一、氣韻,二、布置,三、形式,四、時代,五、點線面,六、賦彩。一幅星空國畫要可觀、可游、可思、可悟。而且,星空國畫也有三遠:自地球而仰望宇宙星空,謂之高遠;自此星球越過重疊星球而望向宇宙深處,謂之深遠;自此星球而望遠星球,謂之平遠。
在創作上,星空國畫與潑墨相通,可以與偉大建築配合,色彩上畫家可根據自己的畫面需要進行主觀設色,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抽象星空國畫簡單來說就是點、線、面等。
簡而言之,星空國畫藉助“道”與“德”的哲思,對人本身進行關注和思考,通過宇宙客體與自身心靈本體的微妙聯繫,重建人的精神世界。
關鍵字:
國畫實驗創新 星空國畫 宇宙-人生-藝術 點、線、面 人類精神力量
引言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康德墓碑銘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歷史證明,不創新就會停滯不前,對任何藝術家、藝術流派和美術畫論的無限制固守、盲從和崇拜,都將阻礙新思想的出現,更將延誤國畫改革的歷史時機。二十世紀早期的藝術界在跟隨社會思潮反對舊傳統的文人畫末流和融入西畫的過程中,使中國畫的面貌為之一新。二十世紀的中國畫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尤其在“85思潮”和一系列思想解放以後,國畫實驗創新力度空前,已成燎原之勢。
在藝術學院這四年,遍學花鳥、人物、山水,也通過自己的努力邊學歷代畫論,邊觀當代風物,漸漸地發現並喜歡上宇宙星空,嘗試畫了一些星空題材的新畫。浩瀚的宇宙是我們人類文明仰望、研究了幾千年,並在二十世紀能夠細緻觀察並涉足跡的空間。地球歷史上所有的文明、氏族、部落、國家、社會、科學或哲學團體、黎民百姓,都對宇宙星空充滿了敬畏、神思、疑惑、憧憬或夢想,這是我們頭腦中所能想到的最神秘的名詞。最近幾十年科學界對宇宙進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中國在這方面不斷投入巨資進行科學研究。宇宙對我們來說已經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了,其幾千年來蘊藏的民間物語、哲學神思和新時代所包含的科學探究意義以及未來人類最終的家園歸屬,都是藝術界不能忽視、不能缺席的課題,作為最能體現人文意義和哲學思考的中國畫更不能缺失。
經過很長時間的資料蒐集、習作和思考,我覺得星空題材非常適合於國畫。星空國畫就是以宇宙星空為題材和內容,運用國畫的筆墨精神和材料工具進行繪畫或創作。其以宇宙和人類文明的關係、宇宙自己的環境形態、宇宙燦若星河的景致等為畫面,不拘泥於具象,不拒絕濃重色彩,不拒絕拼貼和裝置,運用任何方法創作,以達到暢敘個人情懷、述說心中意志、抒發浪漫心思、表現英雄精神、描繪唯美圖式、冥想未來神思、體現宇宙哲學意味的藝術意圖。這是我姑且給“星空國畫”下的定義,因為這是一個新題材,我也還處於探索之中,相信會隨著探索的深入,會對“星空國畫”有更深刻的認識。
宇宙黑白的世界最能本質的體現中國人的哲學、宇宙觀和筆墨精神;其神秘色彩和本體屬性與中國哲學中的“易”、“玄”、“道”相通。而對於今天的中國社會和人文精神來說,宇宙本體的哲理思辨比山水畫背後體現的出世思想更值得創作、更值得探究,更值得深思。
星空下的人們抬頭仰望的時候,自然的就會產生敬畏和崇高的感覺,這是宇宙星空自然的屬性和象徵意義。民族古老的神話故事都在這裡,勇敢、偉大和浪漫匯聚於此;星座的傳說不絕於耳,歷史中的傳奇和時尚的預測水乳交融;深入宇宙的行程步步為營,探索的腳步和未來的藍圖越來越清楚……曾經的我們來自哪裡,是如何誕生?今天的我們如何生活,又怎樣看待宇宙星空?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人類終歸是要離開地球回歸宇宙的,深入星空的過程不應該僅僅是科學的事情,藝術的力量更能啟發人們、感染彼此——這裡!這裡才是包容接受我們的最終家園,只有這裡才能承載人類的永遠夢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飽含深情的描繪這個我們真正的家呢?
一、 論文背景、相關領域研究歷史與現狀
(一) 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觀念、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宇宙觀念可以追溯得很遠。
在中國古代,天體學說有所謂論天六家:即蓋天、渾天、宣夜、昕天、穹天、安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蓋天說。蓋天說出現於殷末周初,其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①] 大地不是平整方形,而是拱形,天空如一個斗笠,大地猶如一個倒扣的盤子。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②]“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時代的尸佼在《尸子》一書中對宇宙概念明確寫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③]意思是:宇表示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即表示空間。宙表示過去、現在和將來,即表示時間。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乾坤”、 “六合” 、“天地”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④]西漢時期,劉向編撰的《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⑤]認為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⑥]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國”指宇宙空間,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生歸結於自然之“道”的運動。我認為“道”、“天”、“自然”、“宇宙”在中國文化的觀念中是相通的,人是一個小天地,而宇宙自然則是一個大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不僅道家先賢主張天人合一,儒家先師也有“天人合一”的主張,《禮記·中庸》中說:“誠者,天下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⑧]其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這就是我們星空國畫的大道主張。誠如開篇康德的墓志銘,仰望星空與心懷道德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樹立信仰,重建道德。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浩瀚的場面喚起人們心中的崇高與偉大。
古代先賢為我們奠定了宇宙和天人合一的觀念,為我們鋪下了創作的基石,雖然隻字片語,卻是微言大義。
(二) 相關領域研究——三星堆、漢畫像石、馬王堆帛畫
不僅我們的哲學學說闡述了宇宙星空觀念,民族的藝術中也已經有了創作的先例。其中,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文物、漢代的畫像石、湖南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都有所涉及。這可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也可能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作用。關於它們歷史的揭秘,讓我們靜待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現在我們主要聊聊它們的藝術特色。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最能喚起我們現代人的好奇和神思,遺址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附圖1)、“青銅大神樹”(附圖2)的形象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和震撼力。讓我們對先民們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無限欽佩。其與我們所認知的中華民族的主旋律藝術風格有很大的區別,其創作靈感來自何方?其創作者又是誰呢?我們不可懷疑其與宇宙的關係,只是無法確定,但卻把我們帶出地球的視界。“青銅人頭像”——其形象宛如一個外星人,難道只是藝術誇張創造?未可服膺。我們可以推測,要么那就是對自己的真實寫照,這樣那些人就長成這樣了,這是地球先人嗎?要么那個時代那裡的人或多或少已經有了誇張、變形、意向的創作意識,但這種過於成熟的思想意識也未免太超前。如果可以,我們姑且理解為是對宇宙的一種膜拜或信仰。
圖2 三星堆青銅大神樹圖2 三星堆青銅大神樹
圖1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圖1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
漢代的畫像石上也刻有星空的圖像,當然,這主要還是日月神話圖像。李東風《刻在畫像石上的星空》中提到,畫像石“主要用於墓室、石祠、石闕等墓葬建築,石棺、石函等墓內載體的建造和裝飾。”[⑨]其創作題材內容廣泛,其中就有反映科學文化的神話傳說、天文圖像。漢畫像石是在對生死和天神的敬畏中,對死後安詳幸福的期望中進行創作的。刻石主要有《金烏、北斗星》、《羲和主日、常羲主月》、《日月合璧》、《嫦娥奔月》(附圖3)、《天象圖》(附圖4)等,顯然,這是將我們民族神話的再現,或者將傳說中的祖先與日月結合創作的產物。“漢畫像是漢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圖像呈現,表現為一種宇宙象徵主義的圖式……宇宙象徵主義發軔於人和宇宙的關係,是人對外在世界關係反思的結果,根柢卻在人的社會關係上,宇宙的秩序只是人的社會秩序的象徵表現。在漢畫像中表現為一種‘天地相通’的巫術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天人感應’的歷史觀、‘尊天聽命’的命運觀、‘不死升仙’的宗教觀、‘天譴祥瑞’的吉凶觀、‘天道自然’的審美觀等等。漢畫像藝術的宇宙象徵主義具體表現在宇宙形態、天圓地方、法天則地、陰陽氣化、升仙之路等諸多方面。”[⑩]漢畫像石以其卓越的表現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幅飽含深意的藝術畫面。
圖4 南陽《麒麟崗墓頂天象圖》畫像石圖4 南陽《麒麟崗墓頂天象圖》畫像石
圖3 嫦娥奔月圖3 嫦娥奔月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附圖5),其內容就有反映日月天體的。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厘米,頂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由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於1972年4月25日晚在第四層內棺蓋上被發現。帛畫分為天界、人間、地下三部分。天界部分左上角是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右上角是一輪紅日,其中有金烏,紅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整幅帛畫以毛筆作畫,設色豐富、構圖巧妙、虛實相生、技法嫻熟,是一幅極其出色的繪畫作品。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這就是我的星空國畫的源始。而從劉國鬆開始,星空國畫則真正脫離人物畫並獨立為一種新的畫種。
圖5 馬王堆帛畫圖5 馬王堆帛畫
(三) 美術領域裡的星空畫創作現狀——梵谷、馬西莫·波德斯塔、劉國松、
在美術作品中也不乏宇宙星空。
最著名的首推梵谷的《星月夜》(附圖6)。梵谷是印象派的代表,以色彩著稱於世。在《星月夜》中,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粗獷的筆觸、強烈的色彩和奇妙的畫面,運動感十足。這件作品是1889年6月梵谷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色彩主要是藍色和紫羅蘭,同時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梵谷在清醒與精神病發作間給我們留下了這幅畫,當我了解了史實後更加感到震撼。顯然,梵谷沒有受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也許靈感來源於那個信仰神秘的時代,也許因為某件事讓他閃現了這樣的幻象,也許是直覺,也許是無意識。他的那種超自然的表現主義的畫面,將那個聖雷米的夜晚永恆。
圖6 梵谷《星月夜》圖6 梵谷《星月夜》
作為設計師的馬西莫·波德斯塔將設計與繪畫結合,創作出了很多身著高雅富貴的服飾的“宇宙模特”(附圖7),形成了一套個人的服裝設計路線。“畫中的空間是虛擬的,如夢幻一般。模特們時而在宇宙中遨遊,時而仿佛從義大利古老的街景中走出……波德斯塔的畫猶如古老而神秘的珠寶盒,在開啟之前,你被好奇和想像所左右;開啟它之後,喜悅和快樂會充滿你的心靈。”[11]很多人將波德斯塔的“宇宙模特”視為時尚與傳統繪畫完美結合的象徵。他將稍縱即逝的T台景象與金箔、銀頁、細沙、大理石粉等金屬或礦物材料結合,作品的語言表現能力異常豐富,畫面形式和題材內容都很新穎,很有吸引力,將我們帶到不一樣的世界。
圖7波德斯塔作品圖7波德斯塔作品
波德斯塔的作品與我這裡所講的星空畫並不相同,一方面,他始終以人物為中心,正如“宇宙模特”的名稱,沒有人物就沒有畫面的意義。另一方面,他的繪畫都是服裝設計作品,任何形式、語言、色彩表現出的畫面都是力圖襯托模特身上的服裝。他要表達的東西與星空國畫基於道家思想所要表達的哲理冥思完全不同,因此,我的星空國畫主張與他的作品“和而不同”。
談到宇宙星空與國畫的結合,不能不說劉國松。
劉國松是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重要人物,作為“五月畫會”干將的劉國松被批評家們認為在以“決瀾社”繼承者的身份向傳統中國畫挑戰。他們標榜東方文化,打著“東方主義”的旗幟進行現代抽象水墨畫的創作(附圖8),“以此為原則的中國畫創新就變成了一個形式與內容的分離,即中國畫的形式是舊的,應該變革的,而中國畫的文化精神是永恆的,應該發揚光大的。”[12]劉國松對中國畫的改良,一方面以不損害“民族性”為原則,講究“中體西用”,盡最大可能的將民族的藝術風格與西方繪畫的風格相融合;另一方面追求抽象的最大化,因為“抽象畫最有革命性”,以抽象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改革沒有抽象的中國畫。劉國松的改革以全新的藝術面貌、語言、構圖使中國畫為之一新,將中國畫又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圖8 劉國松《暮色蒼茫中》圖8 劉國松《暮色蒼茫中》
“現代水墨畫的‘東方主義’概括起來就是在美學上的古典形態和材料上的水墨的結合。現代水墨畫拒接了現代美學,而只將自己的靈魂停留在儒道美學模式中。”[13]需要說明的是,我的星空國畫與劉國松的繪畫在面貌上不盡相同,雖然都有星空與星球的形象,但技法和語言卻有很大差異,我畫的還是具象的,而劉國松已經走向抽象。表達的觀念也有所不同,我的星空國畫主要想表現老子的“道”的觀念,與劉國松們的“東方主義”不能混淆。
二、 星空國畫的哲學寓意和精神內涵
星空,浩瀚的夜空,從古至今充滿了無盡的想像和傳說。在科學和理性的今天,越來越清晰的宇宙面貌呈現在我們眼前。其瑰麗的“面貌”是最美麗的畫卷,其無形變換的形態到現在仍無法看清。在舊時代,人們對宇宙星空只有冥想和敬畏,無法探究其真實,無法走進宇宙去一睹真容;在新時代,這樣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經過幾百年的工業革命,到20世紀我們已經發射了無數的衛星,已經建立了空間站,已經登上了月球,並展開對其它更遙遠行星的探索等等。在新時代,我們已經初步接觸宇宙。新時代,只有在新時代,我們才有新的認識。
我們對宇宙有了了解,新的了解導致新的認識,新的認識又主導我們的想法和選擇,選擇這種新的藝術——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和繪畫哲學。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建立在古老的認識基礎上,現在新的認識對我們起著更大的作用,教我們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宇宙星空。但是我覺得,古老的認識並不總是迷信,反而具有很高的哲學思辨精神。儒道一脈相承的文化,縱然不是可用的科學,但帶給我們的也是一種啟發和冥思。尤其道家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啟迪著我們的智慧,“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14]
宇宙黑白的世界最能本質的體現中國人的哲學觀、宇宙觀和筆墨精神;其神秘色彩和本體屬性與“易”、“玄”、“道”相通,“致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15]宇宙本體的哲理思辨比山水畫背後體現的出世思想於今天的中國社會和人文精神更值得創作、更值得探究,更值得深思。老子開創的道家學說正是我們的立意,也是我們的出發點。“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16]
使人驚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星空國畫的創作不是單純為了拓展國畫生命空間的嘗試,仰望星空,肅然起敬,樹立信仰,心懷道與德,重建道與德。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浩瀚的場面喚起人們心中的崇高與偉大,使人進行哲思冥想才是我們的意願,悟出“道”與“德”的哲思才是星空國畫的精髓。
我們宣揚的就是“道”的哲思、“德”的價值觀和信仰。在我的價值觀里,“宇宙——人生——藝術”是合一的,人生的最大追求就是藝術,就是對藝術的虔誠和信仰。於我,藝術的表現形式就是宇宙星空,哲理思辨的精神載體就是宇宙星空。
曾經的我們來自哪裡,是如何誕生?今天的我們如何生活,又怎樣看待宇宙星空?未來的我們將何去何從?人類終歸是要離開地球回歸宇宙的,深入星空的過程不應該僅僅是科學的事情,藝術的力量更能啟發人們、感染彼此——這裡!這裡才是包容接受我們的最終家園,只有這裡才能承載人類的永遠夢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飽含深情的描繪這個我們真正的家呢?
三、 星空國畫的內容、原理和技法
(一) 題材可畫的內容
宇宙星空浩淼多彩,只要有心於此,任何人都會蒐集到很多關於宇宙的文章資料和關於星空的圖片。其豐富可觀的物質、美麗絢爛的色彩、神奇的形態,叫我們“流連忘返”“不忍釋卷”,因此也為我們繪畫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內容和題材。
宇宙中有太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物質形態,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衛星、行星、恆星、流星、星雲、星團、星系、黑洞、星際物質等。它們形態各異,各有特點,觀察它們妙趣橫生,非常有意思。了解它們,不僅是對知識的補充,更可能是對人生世界觀的洗禮和重塑,當我們離開我們日常的世界和平常的瑣事,看看它們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天地真大,人真小。
衛星和行星都是不發光的物質,就太陽系而言,行星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火星,它們的密度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並且,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其中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立方厘米,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度則略大於水的密度。水星最小,木星最大,土星則帶有美麗的光環,金星火紅火紅的,海王星則水藍水藍的,天王星比海王星要淡很多。幾大行星從體積、顏色、形態上各有特色,極其生動。
在恆星的世界裡,更是千差萬別。以太陽為標準,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白矮星光度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卻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作變星。很多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不規則星系等類型。還有許多是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
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瀰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等。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著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等。真是大千宇宙,無奇不有。
宇宙儘管神奇,也只是因為我們對它關注還少、了解也少的緣故。但是,我們就生活在其中,我們就是一員。宇宙和人類文明其實是很密切的。我們時刻受到宇宙變化的影響,地球文明的命運總是與宇宙息息相關的。探索宇宙,也是在了解自己,關注宇宙,也是在關注我們自己的文明。如此豐富的宇宙,不僅是科學的樂園,也是繪畫的處女地,也是藝術的另一畝良田、另一口甘泉。
(二) 繪畫的原理
同是中國畫的創作,我個人認為千年傳承下來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方法論同樣是可以用在星空國畫的創作中的。
應目會心,恰如鄭板橋的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把眼睛看到的客觀形象,經過大腦的意象處理,最終經過技術加工物化為典型的藝術形象,成為藝術創作的過程。作為星空國畫的創作來講,我們無法像看一個人、像看一座山一樣的近距離觀察宇宙,但並不代表就不能應目會心了。藝術是一種意識的創作,是直通心靈的,我們滿懷著熱情,發自心靈的喜歡宇宙星空,心懷“道”與“德”的敬仰,到不了宇宙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蒐集資料和圖片。就現在蒐集到的來看,我已經對宇宙有了很多的了解,從科學的闡釋文章,到圖片的閱讀,從理察·克萊德曼音樂作品《星空》的薰陶,到視頻資料的大量觀看,我們撥開雲霧把宇宙星空看的更清晰了。用心觀察,用心去畫畫,我們星空國畫也可以應目會心。
中國畫,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繪畫原理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推,“六法” 與“六要”。“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17]“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18] “六法” 與“六要”一般可通用於所有中國畫,若細分,則“六法”主要品評人物畫的優劣,而 “六要”主要用來引導山水畫的創作。那么,星空國畫的繪畫原理和品評標準應當怎樣來定義呢?我個人以為,一、氣韻,二、布置,三、形式,四、時代,五、點線面,六、賦彩
氣韻:用筆運墨濃淡相宜、層次分明,表現宇宙星空的無窮無盡和玄奧哲思;
布置:講究構圖,注重星空中各元素的安排和搭配;
形式:不拘泥於宣紙和架上繪畫,拼貼、裝置、聲音等新形式的材料使用恰當;
時代:歌頌或批判時代風物,描繪時代圖景,反映時代精神;並在與同時代相關學科的共同成長中豐富、完善;
點線面:力求點線面搭配協調,用精煉的方式、抽象的語言表達主旨;
賦彩:色彩明快、主觀賦彩,達到渲染畫面、提升品質的效果。
郭熙著有《林泉高致》,具體闡述了山水畫的畫法,其中最重要篇章的要數《山水訓》,其中談到“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19]延伸到星空國畫,也可以總結出星空國畫有可觀、可游、可思、可悟可觀就是可以看得下去,有繼續深入觀看的興趣;可游就是觀看一幅畫的時候,有想走進畫中或遨遊星空宇宙的欲望;可思就是看到就有所想,叫你饒有興趣、引發思考;可悟就是所感所悟後有所得,有所啟發。可觀、可游的星空國畫一定是有意思的作品,若能叫人達到可思、可悟的境界,那必將是最出色的作品。
《山水訓》另有論及三遠。“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20]據此可說,自地球而仰望宇宙星空,謂之高遠;自次星球越過重疊星球而望向宇宙深處,謂之深遠;自此星球而望遠星球,謂之平遠。
以上就是我自己根據歷代畫論總結出的星空國畫的繪畫原理。不做定論,待我的繪畫更加豐富成熟、思考更加全面的時候再做完善。
且作此論。
(三) 作畫的技法
1.與潑墨相通
宇宙最接近黑白的本質,其無形的空間最適合墨氣的蔓延,是最適合國畫的題材。可以想見,如果古代先人可以一睹宇宙星空的模樣,一定忍不住心中的激情,手中的筆墨一定盡情揮灑。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有能力看清楚宇宙,越來越豐富的了解宇宙,這正是宇宙星空國畫創作的良機。是時代讓星空國畫誕生,是同時代其他領域的發展促進了星空國畫的出現。歷代各有風尚,同時代的繪畫、雕塑、陶藝等都是相互影響的。而在今天,非藝術領域也在影響著繪畫,科技、攝像技術和繪畫藝術相輔相成。我想,越是對宇宙了解多,越應該積極地創作。
星空國畫完全繼承了兩千年來的筆墨傳統,其墨分五色並非只是表現宇宙混沌的狀態,而是用墨的氣韻表現宇宙的神韻(附圖9)、(附圖10)。國畫的筆墨具有很好的表現力,墨所暈染的效果正可達到表現宇宙的效果。看似漆黑一片的宇宙除了物質天體和黑洞等,更大的是空間——無形的東西,那宇宙是“堵”的還是“透”的呢?黑並不是不能深入,這就像墨一樣,黑,但黑里還可以畫畫,從淡黑色到深黑色,無窮無盡,無盡的層次,這就像是宇宙----前面一片漆黑,但可以一直向前。而且,用淡墨表現的宇宙也很漂亮,生動而不簡單。
圖10劉永潔星空國畫--聽那過去的故事圖10劉永潔星空國畫--聽那過去的故事
圖9劉永潔星空國畫《滄海桑田》圖9劉永潔星空國畫《滄海桑田》
筆墨可以鋪滿一張畫面,帶來全景似的畫面感、帶來無限的擴張力;也可以像傳統國畫一樣,留出大量的空白。星空國畫的留白也是可取的、具有表現力的,甚至可以是抽象的,例如康定斯基的點線面。但我的星空國畫卻是有墨韻的點線面,運用墨在宣紙上的擴張,來表現不一樣的點線面——墨的點線面。
2.與偉大建築的配合
我在自己的星空國畫中,將星空與人類偉大的標誌性建築放在一起(附圖11)(附圖12),就是要體現人類的智慧、勇氣和理想。每一個偉大的建築都是人類通天塔理想的再現。
圖12劉永潔星空國畫--道生萬物圖卷圖12劉永潔星空國畫--道生萬物圖卷
圖11劉永潔星空國畫《虛極靜篤圖卷》圖11劉永潔星空國畫《虛極靜篤圖卷》
東晉的顧愷之並不這樣覺得,他認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此狗馬,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21]雖然顧虎頭博學有才氣,以畫絕、才絕、痴絕的三絕著稱,並以人物畫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我還是不能同意他的說法。在這裡,星空國畫與偉大建築結合,正是強調人的精神力量,而並不只是畫建築而已。畫偉大建築固然看似與畫界畫相同,但是並不一樣。一方面,我們用的是寫意的技法,完全不強調平直與否,只強調偉大建築的本身特色和面貌特徵;另一方面,偉大建築與星空結合,正是為了讓人遷想妙得,悟出“道”與“德”的人類精神力量,給人以鼓勵、給人以信仰、給人以價值、給人以支持,完全不像顧虎頭所說的“不待遷想妙得也”。而且,大有的遷想。
在國畫的成長發展歷程中,有太多的偏見,尤其是被名家偏見的藝術種類,很多都到了無人問津的程度,有的甚至都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消失了。請問,那些偏見某些藝術種類的所謂名家想過為民族的藝術史負責嗎?痛定思痛,而今是該讓這些弱智的偏見消失的時候了。
3.色彩
純墨氣的蔓延當然極盡國畫的魅力,但國畫從來就沒有拒絕色彩,而且星空國畫力求反映當代風物,本就應歡迎色彩的參與。
星空的色彩四時不同,本來就很豐富,畫家根據自己的畫面需要進行主觀設色就會創作出屬於自己精神境界的作品。當然,色彩的選擇和搭配需要有一定的色彩學的修養,不能照搬自然界的外觀,就是外師造化的同時還要中得心源的道理。這也是國畫與油畫的區別之一吧。
宇宙和地球一樣,也是色彩斑斕的。宇宙中有很多看起來色彩美麗的星雲,這是恆星大爆炸後的最後魅影,無限擴張的彩色雲狀物就是爆炸後噴射出來的不同礦物質以及元素。這些星雲用國畫來表現,就可以用潑彩的技法,並可以在國畫的色彩上實驗突破。改掉古人沿襲已久的單色系,豐富中國畫的創作力。
當然,墨與色的融合一直是個大問題。墨要分濃淡,色的加入還要能和墨統一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需要長時間的繪畫訓練。熟悉水色與礦物質顏色的特性,了解一筆下去造成的紋理效果,掌握顏色與墨的過渡技巧,慢慢找到新形式的潑彩的技巧,可從臨摹張大千的潑彩山水入門,然後再從習作到創作。
國畫的色彩不同於油畫的色彩。在國畫中,除了大青綠山水,其他畫的顏色一般都很淡,講究一個淡雅,所以設色不是很重,一般以淺絳等為主。在星空國畫中,我覺得顏色可以再突出一些,可以上得再重一些,但也要避免一些太艷、太跳、太過、太火的顏色堆積。儘量在誇大顏色的同時,形成統一的畫面。
4.具象與抽象
由於星空的特殊性,我們無法一目了然,這就注定了它在我們筆下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甚至具象的創作也可能被一般不了解的人看成是抽象的。從大眾的角度講,全社會對星空的了解和關注太少了,以至於無法辨識它的面貌,最後造成誤解和誤讀。
從專業的創作角度講,具象的創作和抽象的創作差別是極大的。在“題材可畫的內容”中我們詳細列舉了可用來創作的豐富內容,這些內容的簡單組合與潑墨、偉大建築、色彩搭配起來就是一幅具象星空國畫,具象的星空國畫與詩、書、印的二次搭配,傳達出我們的創作主旨,使我們的大道主張清楚的表達出來。
抽象的星空國畫簡單來說就是點、線、面。運用點線面的形式、運用水墨的藝術語言進行純粹的藝術形式的變革和創新,焦點放在不同大小、不同粗細的點線面組成的畫面結構上。“形越抽象,它的感染力就越清晰和越直接,在一幅構圖中,物質因素或多或少有些多餘,多少會被純抽象的形取而代之。” [22]抽象的星空國畫力求用這種最清晰、最直接的圖像語言,透過心靈的激盪感染觀者,引起觀者的內心共鳴。這也正是康定斯基所講的“精神的繪畫”的核心所在。
具象的星空國畫更多的是闡釋我們的“道”與“德”,而抽象的星空國畫更多的是進行純藝術的創作,關注點在點、線、面藝術形式的開拓。
5.點、線、面
前面提到星空國畫可具象可抽象,在抽象的一面,與康定斯基的繪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附圖13)。“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的構成方式可表述為:簡化對象——部分形體截取——符號轉換。而由此呈現出來的畫面和提供的欣賞次第關係則是:結構——隱性結構——對應關係。”[23]星球、流星、星雲,都可以轉化成康定斯基畫面的語言:星球——點,流星——線,星雲——面。通過層層的簡化和意向構造,走向符號化的抽象畫,作為運用水墨的繪畫,可形成自己的風貌。水墨抽象與康定斯基的抽象畫不同,畫面氣氛和感覺自有東方的一面,而且康定斯基畫面是一股幾何形體的數理氣氛,而水墨的暈染和墨骨將畫面變得柔和的感覺,卻是康定斯基畫面所沒有的。氣韻自是水墨國畫的精神,不管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作為一大體現東方民族性的利器,可用。
圖13康定斯基作品圖13康定斯基作品
“首先確認點、線、面、顏色各自的獨立表現價值(絕對聲音),然後闡述由各自的聲音組合成和諧的整體關係(旋律),抽象的繪畫符號洋溢著生命的搏動,再經視——聽聯覺的作用,使生命的搏動與宇宙的規律協調同一,抽象的符號轉換成宇宙的和諧。”[24]康定斯基的藝術世界建立在科學的數理分析基礎上,希望通過畫面的“數理組合”形成“旋律”,並與觀者構成通感與共鳴。站在康定斯基藝術與科學結合的肩膀上,融合進我們民族的元素和氣質,那就是我們星空國畫的初始面貌。
希望更多修養深厚並有興趣於抽象星空國畫創作的同仁,能夠在這一領域創作、實驗出更多、更深厚、更新穎、更引領時代的作品。
結論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25]
綜上所述,全面闡述了星空題材國畫的特點、面貌、哲學依據、精神內涵、內容、原理、技法和創作的意義。作為繼承了傳統繪畫思想和技巧,但又不同於傳統繪畫的星空國畫,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和生命力,完全適合於國畫的創作,而且是很好的題材,不管是在畫理的革新還是在形式語言上,星空國畫都有作為國畫家庭一員的必要。
簡而言之,星空國畫藉助“道”與“德”的哲思,對人本身進行關注和思考,通過宇宙客體與自身心靈本體的微妙聯繫,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希望這些在創作工程中出現的想法,能為處於探索時期的星空國畫的創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現在寫成一篇論文出來,不僅是對前一段創作感悟的總結,也希望能夠在看的時候再反思,為下一段的創作做鋪墊。
本文是為一種剛剛出現的題材立論,在很多方面的總結還不到位,有的只是對已出現的事物的總結,對未來的很多思考還不成熟、還不充分,希望老師能給我更多更好的建議,對我的畫論指點批評。
參考文獻
[ 1 ] 房玄齡 等撰.《晉書·天文志》.中華書局,2008
[ 2 ] 莊周.《莊子》.武漢出版社,1997
[ 3 ] 尸佼.《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4 ] 管仲.《管子》.中華書局,2009
[ 5 ] 劉向.《淮南子》.中華書局,2009
[ 6 ] 李耳.《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版
[ 7 ] 孔丘.《論語·大學·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8 ]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 9 ]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 10 ] 王南溟. 《藝術必須死亡》.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 11 ] 朱存明.《漢畫像宇宙象徵主義圖式及美學意義》.文藝研究,2005(9)
[ 12 ] 楊培爍.《馬西莫·波德斯塔——時尚與繪畫藝術的結合》.上海藝術家,2007(4)
[ 13 ] 李東風.《刻在畫像石上的星空——簡析漢畫像石中藝術與科學的關係》.藝術評論,2008(5)
[①] 房玄齡 等撰.《晉書·天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8
[②] 莊周.《莊子·齊物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17
[③] 尸佼.《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④] 管仲.《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74——83
[⑤] 劉向.《淮南子·俶真訓》[M].北京:中華書局,2009,23——43
[⑥] 劉向.淮南子·天文訓》[M]. 北京:中華書局,2009,44——62
[⑦] 李耳.《老子·第二十五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版,45——46
[⑧] 孔丘.《論語·大學·中庸》[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31
[⑨] 李東風.《刻在畫像石上的星空——簡析漢畫像石中藝術與科學的關係》[J].藝術評論,2008(5),103
[⑩] 朱存明.《漢畫像宇宙象徵主義圖式及美學意義》[J].文藝研究,2005(9),60
[11] 楊培爍.《馬西莫·波德斯塔——時尚與繪畫藝術的結合》[J].上海藝術家,2007(4),55
[12]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93
[13]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203
[14] 李耳.《老子·第一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版,3
[15] 李耳.《老子·第十六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版,29
[16] 李耳.《老子·第四十一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版,78
[17]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古畫品錄序》[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96
[18]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筆法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185
[19]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山水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210
[20]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山水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223
[21]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魏晉勝流畫贊》[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10
[22]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總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
[23]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總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24] 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總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
[25] 俞劍華.《中國畫論選讀·敘畫之源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1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