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是英國小說家艾倫·西利托寫的一部情節鬆散、由一連串的故事片斷構成的小說,它被譽為當代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
  • 外文名: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艾倫·西利托
  •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英格蘭中部高原的諾丁漢。一個高大的腳踏車廠房裡,21歲的青年工人亞瑟·西頓在車床邊埋頭操作。他在努力地乾,因為一天做一千個零件,就能拿到14鎊3先令兩便士。為了生計,他15歲便開始幹這種計件工作;為了享樂,得掙更多的錢。他口中念念有詞,不停地抱怨,不斷地表達憤怒:累得腰酸背痛,快沒命了!如果像頭牛樣地乾,一周的定額半星期就能完成,可那樣一來,他們就會削減工資,提高定額……他不滿:每天都是乏味的工作、嘈雜的機器聲,周圍都是些同樣乏味的苦力。於是,他找機會搗蛋,對工頭軟硬兼用,並有一套自我保護的流氓辦法。從他稱為的“黑色星期一”開始,他便盼著周末,可以休息,找女人鬼混,喝他個天昏地轉,不時地還可以與人打打賭,尋畔鬧點事,發泄一通,以留下空間去容納下一周的憤怒和怨氣。他的同事們,一個個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即便西頓爛醉如泥,摔倒在石階上,也不伸手扶他起來。他不滿、反感他生活其間的社會制度、機構,乃至工人組織和社會福利制度,因為他不得不定期從工資中抽點出來上繳給這些機構。然而,他又不像其當兵的堂兄堂弟,明火執仗地與國家法律作對,儘管從內心講,他的反叛決心比他們更強。他18歲時曾參軍,但他沒有像堂兄那樣屢屢逃跑,倒裝出一副唯命是從的樣子,儘管他對邱吉爾表示出極大的不敬。他不接受強加給他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只按快樂原則行事,因此,與已婚婦女、同事傑克的妻子布倫達勾搭,只要傑克不在,便與她私通。
而30歲上下的布倫達,生活態度也隨隨便便,只要有享樂的機會,絕不放過。僅有布倫達還不夠,在他因不小心,讓她懷上孕之後,還要勾引布倫達的妹妹、軍人的妻子溫妮。當布倫達告訴他受孕一事,他滿不在乎,所關心的只是這孩子是不是他的。一次在工人們常去尋歡作樂、借酒澆愁的酒吧里,他遇到了年方19的多琳,就因為她年輕、漂亮,於是窮追不捨,得到了這位天真、溫順的姑娘的愛情,但又從不考慮結婚,而且繼續與其他女人鬼混,他的工作態度,言行舉止、所作所為令周圍的人看不慣,多次提出警告,但他只當耳旁風,聽不得任何“教訓”的話,依然我行我素,並自認為這樣的生活很快樂,這才叫真正的生活。“好管閒事”的布爾太太,用饒舌婦的方式譴責他,他針鋒相對,罵她“母狗”、“妓女”,說她與別的男人通姦,最後還用更厲害的方式報復她:選擇她的屁股作為他的汽槍的攻擊目標。這樣,布爾太太因不便將受傷的部位露給警察看而只好啞吧吃黃連。然而,他得到了報應:軍人傑克同幾個士兵,在遊樂場外,將他揍得鼻青臉腫,不省人事,幸虧多琳終於找到了他。這次血的實際教訓,使他在昏迷中醒過來後,有所感悟,但劣習仍有所保留,企圖矇騙母親和女友多琳,說那遍體鱗傷是馬車撞的,從儲氣罐上摔下來造成的,云云。
後來,他慢慢成熟起來了,體會到了安分守己忠於一個女人的樂趣,能夠在盲目的、一古腦兒的反叛與他面臨的鐵的現實原則之間,找到某種平衡。於是,他不再沉湎於酒的快感,追求女人的樂趣之中,終於去水邊垂鉤了;於是,他嘗到了純真的愛情的歡樂;於是,布倫達終於秘密地、成功地將孩子打掉了;於是,他至少表面上與傑克言和了;於是,3個月後,他與多琳結婚——他與這個一直厭惡、反感的社會妥協了。到書的結尾,他於星期天早上,去小河邊鉤魚。他鉤上了一尾,但從它的眼神中,他看出了那條魚想活下去的強烈欲望。那條魚就像他自己,吃比自己小的魚而逃避比自己大的魚。他感到那條魚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上。他發了慈悲,將它放了。但是,他又在等著下一次機會,這次只要抓住了,絕不會再放掉,因為他得為自己的生存而鬥爭。

作品賞析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是一部情節鬆散,由一連串的故事片斷構成的小說(全書實際上分兩部分,前12章寫星期六晚上,到亞瑟·西頓挨揍為止;後4章寫星期天早上,主要圍繞主人公的轉變過程)。然而它被譽為當代經典之作。
擁有最長的工業文明的英國,在十九世紀就產生了不少以工人疾苦為主題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到了二十世紀,也有特萊塞爾勞倫斯等專注工人題材的作家。可是,這個優秀的傳統,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西利托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揀起了前輩的筆,將這個傳統的文學題材提到了新的高度,成功地塑造了西頓這個反覆無常、充滿矛盾的現代工人形象,使這部作品成為“憤怒的青年”文學的晚期代表作。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為了生存,他15歲就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這個以享樂為時髦的時代,為了掙到更多的餞,他必須拚命苦幹,儘管抱怨這機械的工作要他的命。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對一切都不滿,模糊地意識到由機器文明所帶來的現行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道德規範等等,像一張無形的網,把他罩得嚴嚴實實。他憤怒,想反抗,但是,游離於工人階級之外,看不出工黨保守黨之間的區別的他,只能採取低級下流的手段:縱情聲色,濫飲狂醉,崇尚暴力。這一切實際上是他愚昧地、籠統地反社會心理的外化。社會沒有給他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因此不能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更無法獲得發展自我的機會。於是只有憑藉原始的生命力,為求得生存和尋找快樂而惹是生非。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和心境,又給予他保全自我和利用法規的本能。而且,當他最終意識到自我力量的不堪一擊時,他又能與社會妥協,直至良心發現,與人為善。但是,他骨髓里的“弱肉強食”觀念,又保不準將來他會不會“反社會”。他是當代社會的怪胎,卻是地地道道的、曾經風行一時的“反社會”的英雄,是他那一類人的代表。
這部作品是忠實於時代精神的。作者一反傳統工人小說的手法,沒有將“工人”作為純潔樸實的代表蒼白地置於受剝削壓迫的位置上,而是深入到他們的悲慘生存環境中,去探究他們的矛盾心理,並不加粉飾地提煉出血肉齊全、令人信服的真實形象,加強了作品悲喜劇兼有的藝術感染力,對社會的揭露批判精神,更是力透紙背。這部作品語言生動活潑,大量運用工人的口語、俚語和俗語;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將讀者帶進工人的工作、生活、思想、語言環境之中。西利托深受其前輩勞倫斯的影響。這兩位作家,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是同鄉,都是諾丁漢人;他們的眼光,都投放到家鄉處境悲慘的工人身上;他們都認為,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扭曲了人性。相形之下,西利托的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勞倫斯。勞倫斯過分醉心於心理分析學說,因此,他筆下的工人形象並不怎么豐滿,倒有心理分析學的圖解之嫌,並且都成了遭壓抑了的性的犧牲品。而西利托的這本小說,既注重人物的生活環境,又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更能揭示現代工業文明對於人的壓抑和個人無力抗爭,只能妥協的命運。西頓這個人物,體現了作者對英國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係和對工人階級的現狀與本來的矛盾認識,這種矛盾使得他又像勞倫斯一樣,不能給他所同情的工人階級構想出一個光明的前景,因此他筆下的工人們只好繼續處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

作者簡介

艾倫·西利托,英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1928年3月4日生於英格蘭中部高原的諾丁漢一個工人家庭。童年家境貧寒,14歲輟學,先後在當地腳踏車廠、三合板廠做工。1946年應徵,入英國皇家空軍當報務員,在馬來西亞服役兩年,後因染上肺結核在醫院治療一年多。之後,在諾丁漢居住一年,創作短篇小說。接著旅居法國、西班牙6年。1959年與過往多年的美籍詩人露絲·費恩萊特終成眷屬。一生靠自學,在馬來西亞時迷戀上特萊塞爾的工人小說《穿破褲子的慈善家》。住院期間,博覽希臘和拉丁經典作品譯本。創作思想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勞倫斯、費爾丁康拉德等人影響,深諳社會底層生活,擅長工人題材。1954年,受羅伯特·格雷夫斯指點,致力於以諾丁漢為背景的小說創作,將多年前寫成的短篇,進行加工,整理,於1957年創作出《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此書曾遭拒絕,次年得以出版,轟動文壇。從此他被譽為“憤怒的青年”後期代表作家,真正的工人階級作家。著作甚豐,接近四十部,重要小說有:《沒有啤酒沒有麵包》(1957)、《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年作,獲倫敦作家俱樂部獎,1961年由作者本人改編成同名劇本,該片成為電影史上經典之作)、《長跑運動員的孤獨》(1959年作,次年獲霍桑登獎,並由作者本人改編成電影劇本)、《將軍》(1960)、《開門的鑰匙》(1961)、《下賤人的女兒》(1963年作,1970年改編成電影劇本)、《弗蘭克·道利三部曲》、《威廉·波斯特斯之死》(1964)、《燃燒著的樹》(1967)、《生命之火》(1974)、《鰥夫之子》(1976)、《說書人》(1976)、《第二次機會及其他故事》(1980)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