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膠質細胞瘤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瘤細胞

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約占40.49%,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大腦半球發生的膠質瘤約占全部膠質瘤的51.4%,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多,其次是膠質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腦室系統也是膠質瘤較多的發生部位,占膠質瘤總數的23 .9%,主要為管膜瘤,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小腦膠質瘤占膠質瘤總數的13%,主要為星形細胞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形膠質細胞瘤細胞
  • 發病率:約占40.49%
  • 發病群體:10-20歲、30-40歲
  • 分布:腦脊髓的皮質
細胞技術,細胞分類,臨床表現,細胞特點,治療現狀,

細胞技術

星形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用經典的金屬浸鍍技術(銀染色)顯示此類膠質細胞呈星形,從胞體發出許多長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及其突起之間,起支持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細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腳板(footplate)或稱終足(endfoot),有些腳板貼附在鄰近的毛細血管壁上(圖1-2),因此這些腳板又被稱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腦脊髓表面的腳板則附著在軟膜內表面,彼此連線構成膠質界膜(glia limitans)。
在用尼氏法等一般染色組織切片中,星形膠質細胞的核比其他膠質細胞的核大,呈圓形或卵圓形,常染色質多,異染色質少而分散,故染色淺,核仁不明顯。胞質中沒有尼氏體,但具有一般的細胞器。胞質中含有大量交錯排列的原纖維,伸人到胞突中並與胞突平行行走,是構成細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原纖維的超微結構是一種中間絲,稱為膠質絲(glial filament),其直徑介於微管(25μm)和微絲(6μm)之間,由相對分子質量為47000—50000的蛋白質組成,此類蛋白質被稱作為膠原原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利用細胞免疫法證明GFAP僅存在於星形膠質細胞的胞體中,因此可利用GFAP的特異性抗體來檢測星形膠質細胞。

細胞分類

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fibrous astrocyte)多分布在腦脊髓的皮質,突起細長,分支較少,胞質中含大量膠質絲,又稱蜘蛛細胞(spider cell);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多分布在灰質,細胞突起粗短,分支多。胞質內膠質絲較少,又稱苔狀細胞(mossycell)。電鏡下星形膠質細胞的胞核有缺刻,胞質較清亮,游離核糖核蛋白體和粗面內質網均很少,糖原顆粒豐富,有大量的膠質絲。纖維形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呈長圓柱形,而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呈薄片狀,並常包裹著神經細胞及其突觸(不伸人突觸間隙)。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板與血管內皮細胞之間相隔一層基板,腳板質膜與基板接觸處有半橋粒結構。
相鄰星形細胞之間以及相鄰腳板之間有縫隙連線。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狹窄,僅約3nm,內含組織液。縫隙連線又稱縫管連線或接合膜(nexus),是由大量連線小體(connexon)有規律地成平板狀排列的連線。每個連線小體又由6個亞單位鑲嵌蛋白組成,這種蛋白被稱為連線蛋白或接合素(connexin)。連線小體的中央有一中央小管(centralcanaliculum)通連相鄰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之間的縫隙連線主要由接合素43(CX43)構成。而少突膠質細胞的縫隙連線由CX32構成。
星形膠質細胞比腦內其他任何類型的細胞具有更廣泛的縫隙連線,由此使得星形膠質細胞類似於合胞體樣結構。這種縫隙連線的功能為:加強相鄰細胞的連線;細胞通訊,其方式為離子偶聯以及代謝物偶聯。離子偶聯即電偶聯,可使細胞形成同步活動。而代謝偶聯則能使單糖胺基酸核苷酸維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物質自由通過縫隙連線。
除上述典型的星形膠質細胞外,還有幾種特殊類型的星形膠質細胞。如小腦的伯格曼膠質細胞(Bergman glial cell);視網膜的米勒細胞(Muller glial cell),又稱放射狀膠質細胞(radial neuroglia cell);腦垂體的垂體細胞和正中隆起等處的伸展細胞(tanycyte)。

臨床表現

1.星形細胞瘤:一般症狀為顱內壓增高表現,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視野改變、癲癇、復視、顱擴大(兒童期)和生命體徵改變等。
2.局部症狀依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異
①大腦半球星形細胞瘤:約1/3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症狀約60%患者發生癲癇。
②小腦星形細胞瘤:患側肢體共濟失調,動作笨拙,持物不穩,肌張力和腱反射低下等。
③丘腦星形細胞瘤:病變對側肢體輕癱,感覺障礙及半身自發性疼痛,患側肢體共濟運動失調、舞蹈樣運動,亦可表現為精神障礙,內分泌障礙,健側同向偏盲,上視障礙及聽力障礙等。
④視神經星形細胞瘤:主要表現為視力損害和眼球位置異常。
⑤第三腦室星形細胞瘤:因梗阻性腦積水患者常表現為劇烈的發作性頭痛,並可出現突然的意識喪失,精神障礙,記憶力減退等。
⑥腦幹星形細胞瘤:中樞腫瘤常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橋腦腫瘤多表現為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經及三叉神經受累,延髓腫瘤常表現為吞咽障礙及生命體證改變。
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高度惡性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症狀至就診多數在3個月之內,高顱內壓症狀明顯,33%患者有癲癇發作,20%患者表現淡漠、痴呆、智力減退等精神症狀,(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和偏盲等。
少枝膠質細胞瘤及間變(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癲癇常為首發症狀,精神症狀以情感異常和痴呆為主,侵犯運動、感覺區可產生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失語等,高顱壓症狀出現較晚。

細胞特點

膠質細胞瘤的生長特點為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多數不限於一個腦葉,向腦組織外呈指狀深入破壞腦組織,偏良性者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症狀至就診時間平均兩年,惡性者瘤體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症狀到就診時多數在3個月之內,70-80%多在半年之內。

治療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於膠質瘤的治療普遍為手術、放療、化療、X刀、γ刀等。
手術:手術治療基於膠質瘤的生長特點,理論上手術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長在腦幹等重要部位的腫瘤有的則根本不能手術,所以手術的治療目的只能局限於以下5個方面①明確病理診斷,②減少腫瘤體積降低腫瘤細胞數量,③改善症狀緩解高顱壓症狀;④延長生命並為隨後的其他綜合治療創造時機;⑤獲得腫瘤細胞動力學資料,為尋找有效治療提供依據。
放療:放射治療幾乎是各型膠質瘤的常規治療,但療效評價不一,除髓母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類型對放療均不敏感,有觀察認為放療與非放療者預後相同。此外射線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對於腦功能的影響亦不可低估。
X-刀、γ-刀—均屬放射治療範疇,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一般限於3厘米以下)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治療範疇局限,目前認為膠質瘤,特別是性質惡性的星形Ⅲ-Ⅳ級或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採用R-刀治療。
化療:原則上用於惡性腫瘤,但化療藥物限於血腦屏障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療效尚不肯定,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以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