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臥虎山太陽宮

易縣臥虎山太陽宮

臥虎山太陽宮位於河北省易縣橋頭鄉北山南村,山呈虎臥勢故稱之峙,昔日乃道釋雲集勝境,現今保存完好乃道教一大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縣臥虎山太陽宮
  • 地理位置:易縣橋頭鄉
  • 著名景點:聖人祠等
  • 類型:道教建築
臥虎山簡介,太陽宮,

臥虎山簡介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載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戰國時就成為燕國的下都。據《太平寰宇記》載:“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為名。”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易縣,上屬易州。五代時期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年)至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屬遼。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改屬武遂郡,宣和七年(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金天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元代太祖八年(1213年)屬順天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縣昇州,領淶水、廣昌(今淶源)兩縣。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先後設易滿徐縣、定易淶縣、易縣、龍華縣。1946年恢復易縣。
易縣道教歷史悠久,仙跡猶存。有傳為太上道祖和上宛丘弈棋的狼牙山棋盤坨;有燕昭王修道的學仙台和老君堂;有上仙鬼谷子鍊氣的雲蒙山,孫臏曾在這裡著錄兵書;有全國最大祭祀后土的洪崖山廟,張果亦在上中煉丹;有蠶姑嫘祖仙居蠶姑坨;有唐帝李隆基親釋的《道德經幢》和開元觀等;更有三教共融、香火鼎盛、靈異非常、九流匯集的門墩臥虎山。

太陽宮

眾所周知,易縣是革命老區、紅色聖地,門墩山是英雄的山,這裡見證了解放戰爭的易(縣)淶(水)戰役。1946年11月中旬,敵五十三軍在平漢路上維護交通線,敵九十四軍進攻易縣,企圖占領易縣、西出紫荊關,與察南國民黨軍相互配合,分割晉察冀根據地。當時剛開過“淶源會議”,全區黨的思想漸趨統一,部隊士氣日漸高漲,在運用運動戰、殲滅戰的戰法上,也漸漸得手。為了保衛根據地,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聶榮臻指揮野戰軍主力進行還擊,第二、第三、第四縱隊和獨立第一旅在門墩山、二十里舖、劉家溝地區向敵九十四軍4個團發起進攻,殲國民黨軍美式機械化部隊2400多人,以我軍勝利告終,門墩臥虎山亦聲名遠揚。
據史料和殘碑記載,山上隋、唐時即有玄華寺、玉皇廟、后土廟、真武廟、慈航廟、聖人祠、扶桑大帝廟(太陽)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至嘉慶八年(1803年)陸續建成,耗時長達20年,觀、寺、祠宇20餘座遍布全山,錯落有致,金碧輝煌,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遐邇聞名。
承母遺志 道場重光
輝煌的臥虎山不再輝煌,沉寂荒涼,我們只能從剩下的殘垣石基依稀可以看出當年這裡繁華景象。鐵樹開花,棒槌發芽古時有;如今,政通而人和,國昌而教興,臥虎山枯井生泉,古樹返青,祥雲籠罩,瑞物顯明。2004年2月,當地信眾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用民間最熱情的接待方式恭請於惠祥大德駐錫臥虎山。
於惠祥,易縣人,自幼生長在洪崖山腳下,老母親信奉后土奶奶濟世度人。受母薰陶,接母重任,承母遺志,弘母大願,慷慨解囊,扶危濟困,施茶舍飯,廣行善舉。對后土娘娘尊崇至極,廣布香火供奉之地。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恢復臥虎古蹟景觀。保護綠化秀美山川,開發靚麗旅遊資源。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道教協會、河北省道教協會、保定市道教協會的教務指導下,於惠祥繼承母親弘深遺願,決心重修臥虎山的扶桑大帝廟——太陽宮。他精於堪輿,擅長建築,依照臥虎山山脈和地理地貌,畫八卦、立九宮、開山道、通水電、建丹房、辟廣場,廢寢忘食,歷盡艱辛,憑著虔誠的信仰和堅韌的毅力,終於重光臥虎山道場,使神靈安隅一方。
太陽宮位於臥虎山半山腰處,山門向東迎紫氣,兩翼儒釋拱北極。山門內有八角池,分別鑲有八寶圖案。平行為丹房和辦公場所,南側為活動和學習的地方,北側即為通往全山各殿堂的“s”字型山道。順著此路拾階而上,到八角涼亭,向北仰望,龐大的道觀建築群映入眼帘。漢白玉欄桿婉轉迴旋,建築古樸典雅,華麗天香,猶如仙界神宮,令人肅然起敬。99階台磴直達大殿,寓意天長地久,九九歸一(皈依)和道法自然。殿前兩側各有石象兩個,象徵道門興隆和吉祥。殿門上懸掛著“后土皇祠”匾額,殿內供奉后土娘娘聖像,瑞相端莊,雍容華貴,四壁彩繪有后土娘娘分身顯化度人的故事。后土殿西南有一拱漢白玉石橋通往西側院內,此橋東為9磴,石呈青色;西為8磴石為白色,石色渾然天成,謂“陰陽橋”。院內為救苦殿,依山築成,殿內神像和石柱為巨石雕琢而成,實為雕刻藝術精品。回到后土殿,從東側繞到殿後,別有洞天,古柏參天,相傳為古時該山道人所植。遠處一塊大理石碑赫然可見,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道長題寫了的“立觀度人”字碑,這裡面有對於惠祥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對他為道教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肯定和鼓勵。
尤文遠,史理廣等到易縣太陽宮調研尤文遠,史理廣等到易縣太陽宮調研
皇天后土 道教尊神
皇天,古代指天,玉皇大帝;后土,古代指地,后土娘娘。皇天后土指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俗信謂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下界人間,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民間更是一家老小,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中國北方過去還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習俗。中國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
道教認為,后土為大地之母,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為主宰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后土對民間來說,並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這種對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釋,還是比較樸素。也就是說,古代人類祭祀地神,是為了酬勞它負載萬物與生養萬物的功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條所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為陽天者,五太相傳,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參差玄象。為陰地者,五黃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皇天后土連用,一般在祭祀中,指代的並不是神明本身,而是皇天代表的天道與后土代表的六道輪迴,兩者都是絕對公正的,所以作為祭祀、發誓的仲裁。臥虎山皇天后土建築供奉格局意義於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門礅臥虎山一定會再現昔日輝煌,香火鼎盛。於惠祥先生及眾弟子功德無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