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沙藩王

明長沙藩王指的是在長沙建立藩封重地的王爵。明代的長沙,還是明王朝的一個藩封重地。從朱元璋初定天下到明王朝滅亡之時,明太祖及其後幾代帝王曾把他們的兒子分封長沙,在這裡建立了“捍衛王室”的藩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長沙藩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長沙
歷代長沙王,明代長沙藩王,潭王朱梓,谷王朱橞,襄憲王朱瞻墡,吉簡王朱見浚,宗藩之苦,末代吉王朱慈煃,

歷代長沙王

早在1500多年以前,長沙就有過封王建藩的時代,著名的西漢長沙國即曾飲譽一時,綿延了200餘年。此後,歷代王朝又多封過長沙王,如西晉長沙厲王司馬義,南朝時,宋長沙景王劉道憐、齊長沙威王蕭晃、梁長沙宣武王蕭懿、陳長沙王陳叔堅,唐朝長沙王李恪、黨仁項、羅宏信等,但都僅食長沙租稅,受封而不就國。甚至北朝時的北魏、北齊、北周等幾個中原小朝廷也曾封有長沙王,則連長沙租稅也不享有,僅僅遙取長沙之嘉名而已。因此,自西漢長沙國廢之後的1000多年,歷代的長沙王都只是虛封,早已不具有分封制的意義了。

明代長沙藩王

朱元璋建國以後,鑒於宋元不建藩屏、王室孤立的教訓,便參照漢晉南朝之制,大封子弟,分藩就國,企圖永保其朱明帝國的統治。按明代的分封制,皇子封為親王,授以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其封地建王府、設官吏,其宮室、冠服、車旗的規格僅下於皇帝一等,公侯大臣都要俯首拜調,地位極為尊貴。諸王在封地,沒有治民之責,但有統兵之權。備王府都設有護衛,其兵士少者3千,多者近2萬人;而且當地駐軍調動,還必須有親王令旨。於是,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成了代表皇帝監控地方軍權的人物,而每一個王國則成了一個軍事中心。 作為一個有過封王建國歷史的名城和湖湘軍政要地,長沙從明初開始就成了朱明帝胄的藩封之地,曾先後封有藩王4人,即明太祖朱元璋子潭王朱梓和谷王朱橞、仁宗朱高熾子襄憲王朱瞻墡、英宗朱祁鎮子吉簡王朱見浚,其中吉王傳續7代,故有10王,就藩長沙計195年。在這近200年裡,藩居長沙的皇子皇孫們挾天子之威儀,體尊位重,與道、府、縣官共處一城,使長沙罩上了一種神秘的光圈,染上了濃重的藩王政治的色彩。

潭王朱梓

潭王朱梓為朱元璋第八子,1370年(洪武三年)封,1385年就藩長沙。當時,明王朝已給他建造了一座王府,設定了擁有3千兵士的長沙護衛。該王府建於長沙城正中原元朝湖南元帥府舊址,占地廣闊,城垣高聳,外有城門,內有王殿官署,頗有藩王的氣派。
據《明史·諸王列傳》載,朱梓“英敏好學”,善作文章。在長沙時,他常召集王府儒臣飲酒賦詩,親自評品其高下。又傳說他“有恩於民”,常騎一匹白馬出入城郊。其時,朱元璋大興黨獄,法網森嚴。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譚王妃於氏的父兄因坐“胡惟庸案”被殺,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進宮之時,與於氏一道自焚而死。第一代長沙藩王溫文儒雅,竟自毀於黨禁之下,引起了人們無限的同情,明初名臣夏原吉、明後期著名詩人袁宗道都曾寫下詩篇,為之哀詠。

谷王朱橞

潭王以後,孤峙於長沙城內的藩王府陳冷落淒涼,度過了12個春秋。1402年 l1月,又有谷王朱橞封到長沙,成了王府的主人。
朱橞為朱元璋第十九子,洪武年間就藩宣府(今河北宣化),因宣府為古上谷地,故稱谷王。1402年,他以打開南京金川城門、投靠燕王朱棣有功,被徙封長沙。朱橞為人奸險凶毒,在長沙時更是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永樂初,原戶部尚書、忠誠伯茹瑺回歸衡山故里,因過長沙時未能到王府拜調,他竟上奏朱棣,陷之以罪。茹瑺因此下獄,飲藥自盡。從此,朱橞“遂益驕肆”,強奪民田,侵取公稅,擅殺無辜。王府長史虞廷綱幾次諫勸,他不僅不聽,反而誣陷廷綱誹謗親王,將其肢解處死。
隨著權勢的擴張,朱橞的野心也迅速膨脹起來,竟至謀反。為此,他到處招收亡命之徒,操力兵法戰陣,製造軍器戰艦,又大建佛寺,“度僧千人,為咒詛”。他與長沙衛指揮使張成,王府宦官吳智、劉信密相往還,叫張成為“師尚父”、吳、劉為“國老令公”,陰謀乘元宵進京獻燈之機,選壯士教之音樂,隨同進入宮禁,伺隙為變。他還致書在成都的蜀王朱椿,“欲結蜀為援”。後來蜀上之子朱悅燿避罪來到長沙,朱橞將之藏於王府,並詭言於眾:“當得我開金川門放走的建文帝,現在府中,我將為之申大義,事發有日矣。”
朱橞狂妄自大即將謀反,很快就引起了外間的注意。不久,蜀王朱椿、谷王府護衛都督金事張興先後上奏北京,揭發朱橞的陰謀。明成祖未核馬上採取措施,命朱橞入朝陛見、放朱悅燿回蜀,並於1417年2月22日(永樂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將朱及其二子廢為庶人,其官屬多得死,粉碎了這起政變陰謀。傳說朱橞被廢后,萬念俱灰,乃避往長沙縣西七十里一深山入寺為僧。其山靈谷深邃,有唐三藏大師所建寶寧禪寺,氣勢宏偉,朱橞後半生便消失在這煙火鐘罄之中,此山後來也因此而被稱為谷山。

襄憲王朱瞻墡

谷王廢罷之後,長沙王府又兩換門庭。先是仁宗第八子襄憲王朱瞻墡,於1429年(宣德四年)就藩長沙近半個世紀後又有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入主王府。這裡,明朝諸藩早已失去往日的威權,原作為藩王親軍的長沙護衛也已經撤消。朱瞻墡在諸王中年齡“最長且賢”,“莊敬有令譽”,看來頗為謹慎,八年後即1436年(正統元年)徙藩襄陽。

吉簡王朱見浚

吉簡王朱見浚是明代長沙諸王中居國最久,也是唯一將王位傳續了下來的一人。1477年(成化十三年),時年20歲的朱見浚來到長沙。就藩伊始,他就對原有王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財費巨萬”,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吉王府。據記載,吉王府“廣袤若干里”,有城門4座,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門外有一座五檄石坊,其上端正中刻著4個赫然人目的大宇:“藩屏王城”。4門都建有營房,居住甲士1769戶以守護禁城。王城內有王殿承運殿和書院、祠廟、倉庫,外有王府的長史司、儀衛司、審理所、紀善所等大大小小十數個官署,其宮闕台閣、亭榭池塘布滿了長沙府城東北和北部的大片地方,以至“城內地方半屬王府”。而王府之地,不僅一般百姓不能進入,就是長沙府縣官員、巡捕也“不得擅侵”。藩府倚仗權勢自行其政,甚至干預地方政務,“以掣有司之肘”;“奸人出沒其間”,地方官也不敢問津,“莫可究詰”。吉王府一時成了長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國。

宗藩之苦

長沙藩王的封置,曾對穩定明王朝在長沙乃至湖湘地區的統治起了一定作用,但極大地加重了長沙人民的負擔。出身於帝王之家的朱氏子弟向來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封王后又紀嬪成群、侍從眾多,還有大批的屬官、衛士,衣食用度,開支浩大,都落到了地方。明初潭王就藩,歲祿萬石,就是從長沙租賦中劃給。吉王初封,“奏立王莊”,占田3萬多畝,“每畝納銀四分”,到萬曆(1573-1620)年間更增加到4.6萬畝。王莊園地增多,但朝廷糧賦不減,地方官只得將之分攤勻派,使長沙的糧賦大為加重。此外,王府的各種供支、勞役,也都通過府縣官吏強加到百姓頭上。明中後期朝廷財政拮据,而諸王支出更為繁浩,又以“長沙地土廣闊、出產谷粟”,加派荊(蘄州)、遼(荊州)、榮(常德)、楚(武昌)、岷(武岡)等五王府的祿米和襄王府(襄陽)柴薪,共值白銀8萬多兩。如此沉重的負擔,百姓不堪其命,連一些地方官員也深有怨氣,曾大聲呼道:“宗藩日盛”,“長沙之民不勝其苦矣!”

末代吉王朱慈煃

到1636年(崇禎九年),第七代吉王朱慈煃即位。這時,從陝北而起的農民大起義已經席捲中原,由滿族貴族建立的清朝正雄視於山海關外,朱明皇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643年(崇禎十六年),張獻忠率大西農民軍挺進湖南,一舉攻克長沙。朱慈煃倉皇南竄,屹立於長沙城內的吉王府也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