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寵草書李白古風詩

明王寵草書李白古風詩

《明王寵草書李白古風詩》是明代書法家王寵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王寵草書李白古風詩
  • 作者:王寵
  • 性質:書法作品
  • 朝代:明代
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藝術鑑賞

故宮博物院所藏王寵草書《李白古風詩》,縱 26.8厘米,橫771厘米,紙張系金粟山藏經紙,為人間罕物,更增加了作品價值。此紙質地堅硬不吸墨,紙面光滑,適宜表現王寵這種乾淨明快的書風。此作最吸引人之處莫過於字裡行間那份空靈、疏朗的美感,這一切無疑源自於書家在恬淡自適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潔人品,絕非單純人力、技巧所能為。
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巧寫拙,而又能拙中見秀、拙中見雅。其起筆較為方銳,以露鋒為主,行筆沉穩洗鍊,頓挫分明,纖毫畢現,筆墨痕跡清晰可辨,一絲不苟,乾淨利落,近於平鋪直敘,點畫似分離,線條少映帶,形散神凝,有些筆畫帶有章草波磔,增添了整體上的古雅之氣。其轉折強健而少柔韌,多用內摩筆法,尤顯大令風神。此作結體寬博疏闊,從容不迫,蕭散不相連屬,散漫不經心,姿態奇特而清雅宕逸,王世貞評為:“雖結法小疏,而天骨爛然,姿態橫出,有威風乾仞之勢。”從章法上來看,此作恬淡寧靜,疏朗開闊,一如其人,具有縱橫千里、高曠超逸的神韻。綜觀此書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法度嚴謹,既有 “二王”風華俊麗、遒逸疏爽之姿,又具虞世南的秀氣嫻雅、外柔內剛之氣。
此作雖然是草書,但和楊維楨、徐渭等人追求性情表現的草書相比則截然不同,沒有刻意張狂,體現出另一種意境,不激不厲,仿佛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沾染一絲時風。如果和他的小楷作品結合起來看,就不難發現他和晉人之間的默契之情。王寵諸體皆能,在吳門諸子中,書法品位尤高,原因即在於他心不降唐、宋以下,心境曠達,氣象正大,惜乎早逝,未能中和圓融。“寓拙於巧”是王寵書法的最大特點,不同於一般書家追求“寓巧於拙”,可見他獨標一格、心思不同於常人處。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刻意的誇張變形、長槍大戟式的筆畫,一切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變,卻能時時給人以回味。
王寵書法成熟較早,雖四十而卒,卻贏得了生前身後名。他少時“為明經試策宏博奇麗,獨得肯綮,御史按試,輒然舉名,一時聲稱甚藉,隱為三吳之望”。他天性不善科舉策論,一心寄情自由放縱之藝術,仕途上雖然不濟,卻迎來藝術上的輝煌。由於王寵對筆法的揣摩基本來自刻帖,因而書法帶有木刻之氣,有時難免顯得生硬。而不善學者,一味學刻帖更易板滯走樣。假如王寵再多活30年,或者和文徵明一樣高壽的話,那么他在書法史中的地位可能會更高。

作者簡介

王寵(1494—1533),字履吉,宜山人,原本為章姓,其父嗣於王,遂以為姓。王寵資性穎異,才俊志高,工篆刻,善山水,“弱冠即博涉文籍,沉精篇翰”,詩文聲譽很高,尤以書法名噪一時。王世貞評曰:“(王寵書法)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兼人品高曠,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莫雲卿則稱讚王寵的書法“天真爛漫”、“飄飄欲仙”。王寵追慕“二王”,兼得虞世南神韻,內斂沖和、拙中見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與當時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被譽為“吳門三家”。文以功力勝,王以天賦長,格調遠在文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