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流芳行書自書詩

《明李流芳行書自書詩》是明代李流芳以行書書寫的一篇詩作,該作品講述的是一次坐船的經歷。本貼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介紹,書法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李流芳行書自書詩
李流芳行書自書詩李流芳行書自書詩
【類別】書法
【材質】紙本
【作者】李流芳
【書體】行書
【年代】明代
【規格】縱58.5cm、橫30.4cm。
【收藏機構】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作品介紹

所謂“濟河”,按照詩句中“京路三千餘”、“迢迢春明門”來推斷,應該是京杭大運河之別名。運河每次放閘,都會把大量的水放掉。當水量不很豐富時,就不可能為一條船而放閘。有時要等上一整天才能放閘,所以李流芳在詩中抱怨:“濟河五十閘,閘水不濡軌。一閘走一日,守閘如守鬼。十里置一閘,蓄水如蓄髓。”這首詩揭示了古代一種常見的“書畫船”現象,諸多名作都是在船上完成的。如宋蘇軾赤壁賦》中記:“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宋米芾《吳江舟中戲作》記錄的是船夫為小錢而爭吵的事情……一直到民國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都與船相關。李流芳在詩中最後感嘆:“人生天地間,所貴適志爾。八極可橫騖,風雲屬鞭弭。”又云:“韁鎖一著身,事事不由己。請君轉頭看,即此有妙理。如彼名利人,皇皇走朝市。當其守閘時,靜躁皆如此。”
李流芳此作落款中註明“閘河舟中戲效長慶體”。所謂“長慶體”,源於唐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最早見於南宋後期詩人戴復古的詞作及劉克莊的《後村詩話》。戴復古有《望江南》詞四首,其三云:“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劉克莊則明確地以“長慶體”指稱《琵琶行》一類詩歌。就寫作時間而言,白居易的長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等皆成於憲宗元和年間,並不是穆宗長慶年間,所以並非因創作年代而得名。“長慶體”後逐漸成為長篇敘事七言歌的專名。明末清初之際,詩人吳偉業大量採用這種格式進行創作,寫下了《圓圓曲》等名篇,後人群起仿效,遂大行於世。

書法賞析

該作品因為是有感而發,故此作一氣呵成,自始至終無一懈筆。此作起筆、收鋒極用力,多有稜角,行筆有動勢,沉著利落、縱放有度,收筆較為含蓄,節奏平穩而錯落有致,不失靈動之感,以氣韻取勝。其結體肥瘦得宜,略變扁方為修長,縱向上加大向上的傾斜角度,從而加強整幅的動感,這也是一種求變的方法。李流芳以蘇軾為模範,取蘇字扁平的形體,去其豐腴及天真爛漫,出以勁挺的筆道,於是筆致含蓄,圓勁有力,點畫細微處又自出意匠,筋骨峻峭、瀟灑典雅,自然舒展而無矯揉造作之態,頗得蘇字風神氣度又具自家面目。李氏行書學古能變,自出機杼,做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可謂是明代學蘇的佼佼者。

作者簡介

李流芳(1575-1629),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泡庵,晚號慎娛居士、泡庵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公元1606(萬曆三十四年)舉孝廉,為人耿直,詩風清新自然,文品為士林翹楚,魏忠賢建生祠不往拜,與人云:“拜,一時事,不拜,千古事。”與婁堅、程嘉燧等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好吳鎮、黃公望,出入宋元,逸氣飛動,筆墨蒼勁清標,墨氣淋漓,有“分雲裂石”之勢。寫生亦有別趣。吳偉業稱其為“畫中九友”之一。嘗語錢牧齋“精舍輕舟,晴窗淨幾,看孟陽吟詩作畫,此吾生平第一快事。”牧齋曰:“吾卻有二快,兼看兄與孟陽耳。”工書,法蘇東坡,又精篆刻,與何雪漁齊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