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六公爵

明朝開國六公爵

指明朝為開國立下大功,建國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們分別是(排名分先後):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朝開國六公爵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所屬陣營:明朝
  • 主要成就:建立大明王朝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明初大臣。漢族,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少時有智計,習法家著作,推斷時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經丁德興推舉投朱元璋幕下,掌書記。勸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的做法,以成帝業,於是,被任為參謀,參預機畫,主持饋餉,倍受信用。他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師,授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定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事無巨細,都由善長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時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長位居第一。授封制詞中將他比之蕭何,褒稱甚至。但李善長富貴極便意稍驕,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滿。四年,以疾致仕。病癒後主持修建臨濠(今安徽鳳陽)宮殿。時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於臨濠,又以善長管理其事 。九年,與曹國公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議軍國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臨安公主,拜駙馬都尉。胡惟庸以李善長推薦,被擢為太常寺少卿,後為丞相,兩人往來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發。二十三年,李善長以胡黨獲罪,謂其元勛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連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一律處死。朱元璋手詔條列其罪,傳著獄辭,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訴其冤,朱元璋得書,竟不加罪。關於李善長是否參與謀反,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等人均持否定態度。

魏國公徐達

徐達出身農家,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知《六韜》《三略》。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
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
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餘部。
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占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
徐達徐達
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河南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
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餘(這是他一生中幾乎唯一的失利),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死後被追封為“中山武寧王”。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 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乾、胡翰,通曉經義、能詩善歌,恂恂若儒者。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後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
李文忠李文忠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餘。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順帝孫及后妃公主,繳獲宋,元、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公,同知軍國事。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隨征虜大將軍徐達遠征漠北,攻克興和,兵至察罕腦兒,五月,攻克應昌(今內蒙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生擒元帝之子買的里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東路軍,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攻克大寧、高州(今赤峰市東南部地區),斬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氈帽山斬魯王,獲其妃蒙哥禿,八月,率軍至豐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變化莫測,臨戰意氣風發,遇大敵膽氣益壯。為人忠直 ,嘗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又勸朱元璋少殺人,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次第三。賜葬鐘山之陰。子李景隆嗣曹國公爵位。

宋國公馮勝

馮勝(?-1395),明初大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漢族,定遠(安徽定遠)人。馮文質次子,馮國用之弟,喜讀書,通兵法,元末與其兄國用組織武裝結寨自保。後投靠朱元璋,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從下滁(安徽滁州)、和(安徽和縣),戰三叉河、板門寨、雞公山,皆有功,渡江,積功為元帥。國用死後命襲兄職,為親軍都指揮。洪武五年,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徐達的中路軍為王保保大敗於嶺北(泛指和林一帶),死傷萬餘人,李文忠輕敵冒進阿魯渾河(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北),與元將哈剌章激戰,幾乎戰死;只有馮勝率傅友德等連戰皆捷,六月十一日,攻下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至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西),七戰七勝,繳獲牛羊等大量戰利品,十月二十四日,明軍班師回朝。
馮勝馮勝
此後,從援安豐,決戰鄱陽湖,下武昌降陳理,克平江俘張士誠,論功僅次常遇春,遷右都督。吳元年(1367年),以右副將軍從大將軍徐達北伐,下山東,取汴、洛、潼關,論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封宋國公。後數率大軍出塞征擴廓帖木兒納哈出。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設定泰寧、福余、朵顏三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僅次於徐達、常遇春。
馮勝平時在打穀場的地底下埋了許多個大腹小口的瓦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發,越二年,以藍黨被賜死。其親戚向朱元璋控告馮勝私埋兵器。因小罪與傅友德、王弼等同為朱元璋所處死,死前 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義女、女兒馮秀梅、馮文敏同時被害。成化十一年祥符新昌坊建有“馮勝祠”。《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

衛國公鄧愈

鄧愈(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顏,虹(今安徽泗縣)人。幼時聰慧好學,稍長即懷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 ,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當時的黑暗統治。父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被鄉人推為練總,率領人民,保境安民。後與元軍作戰,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權。不久,友隆病故,16歲的友德繼掌兵權,親率人馬與元軍作戰。友德足智多謀,身高體壯,武藝高強,每戰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奮力拚殺,元兵多不敢與之交鋒。泗州、靈璧、盱眙等地人民聞風歸附,求其保護。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為管軍總管,賜名愈,時年18歲。
朱元璋為了統一江南,命鄧愈與常遇春領兵自巢湖乘船南下,先後攻占牛渚磯、太平、溧陽、溧水、句容、
鄧愈鄧愈
蕪湖。元將海牙率水師集結於採石,準備進攻太平,鄧愈出奇兵直搗敵寨,俘其精銳;又以小船兩隻,滿載柴薪,內藏火藥,灌以油蠟,沖入元軍水師之中,火烈風猛,滿江紅赤,元軍大敗,死傷無數。自此,元軍無力扼守長江。鄧愈等乘勝渡江,進攻金陵。元南台御史福壽督兵死守,鄧愈等浴血苦戰,終於攻破金陵,殺死福壽。後與徐達又順勢占領鎮江、丹陽、金壇、廣德。朱元璋因鄧愈戰功卓著,提升為廣興翼元帥。
十七年,朱元璋又提升鄧愈為樞密院院判。同年七月,命鄧愈為征南將軍,以胡大海(虹縣人)為副將,攻取旌德、績溪、休寧,並乘勝攻占江南重地徽州。元苗帥左丞楊完者率兵數萬來反奪徽州。當時徽州城郭殘破,守御之器未備,而胡大海率師攻婺源未回,鄧愈身邊只有少數士兵,情況危急,於是其激勵士兵,明立賞罰,打開四門,布下疑兵計。苗軍見狀,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訊息後,晝夜兼程趕回,與鄧愈裡應外合,協力拚殺,苗兵大敗而逃。鄧愈又先後攻占了婺源、休寧、嚴州,轉戰皖、浙、贛等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敵軍望風而逃。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各地民眾爭持酒肉慰勞。進攻江西時,陳友諒部將鄧克明以省印及撫州、建昌、臨川等23州印請降。
二十二年,鄧愈率兵攻占陳友諒所占重鎮南昌,被提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鎮守南昌,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他與朱文正等人一起,為朱元璋抽調兵力全殲陳友諒贏得了時間。朱元璋賞賜鄧愈金千兩,緞百匹。消滅陳友諒後,鄧愈又奉命先後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贛州諸郡。28歲的鄧愈被提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鎮守襄陽等處。30歲任御史大夫。
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加封鄧愈為太子諭德。當年,徐達、常遇春率北伐大軍出山東,鄧愈自湖北出河南,作為偏師進行配合。大軍平定中原後,命鄧愈為征戍將軍正總兵,平取江淮等地未歸附的州縣。不到兩年,唐州、南陽、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歸附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鄧愈為征虜左副將軍,協同徐達西征。鄧愈率兵奮戰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公以下百餘人,士兵8萬多,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八月,進克河州、烏斯藏諸部,招降吐蕃,追擊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十一月,班師還京,因功賜宅第於南京洪武正街,賜虹縣城南良田500頃,佃戶73家,守墳戶150戶,儀仗戶19家;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知事,食俸祿3000石。
洪武十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輜重。鄧愈任征西將軍,兵分但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殺至崑崙山,俘斬萬人,獲馬、牛、羊20餘萬,招降諸國,開闢疆土數千里。朱元璋見到捷報後,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十月,凱旋到達壽春。不久,因病去世,時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年41歲。
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朝3日,親迎靈柩祭奠,並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諡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他還親自選擇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門裡的西山,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獵。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之子。常遇春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歷史上的常茂功績遠不如其父常遇春,但評書《明英烈》中對常茂評價頗高,其功績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書中描述:“常茂,打仗足智多謀,人稱無敵大將,縱橫天下,少有對手,即使碰到幾個勢均力敵的,肚子裡也會冒壞水,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立下赫赫戰功,完成統一後,封孝義永安王.朱元璋猜忌忠臣,令常茂駐守長城,不給糧草,後常茂逃走,跟隨燕王朱棣掛孝征南,保燕王當了永樂皇帝”。
常遇春常遇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