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遼西走廊

明朝遼西走廊

明朝遼西走廊是明中期以後中原與東北僅存的陸上交通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368年,明朝建立後;致力於全國的統一戰爭,出兵平定了盤踞在雲南的元朝梁王勢力及攻克了元大都。大致統一全國。與北元政權沿長城一線對峙。明太祖朱元璋數次派大將徐達藍玉北伐北元。在北方衛所界線推進至內蒙古地區。明成祖朱棣於1405年在遼闊的東北設定奴爾乾都司,以形勢上對蒙古形成鉗形攻勢。

但是到了明成祖之後,明朝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1435年(宣德十年),正式廢除了奴兒乾都司。明朝衛所內撤到長城以內,東北的奴爾乾地區由臣屬明朝的女真部落統治。到了明萬曆以後,連線東北與明朝本土僅限山海關——寧遠一線的遼西走廊。

基本介紹

  • 朝代:明朝
  • 地理位置:山海關到寧遠一線
  • 歷史背景:明朝的全國統一戰爭
明朝遼西走廊
明朝遼西走廊是明中期以後中原與東北僅存的陸上交通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368年,明朝建立後;致力於全國的統一戰爭,出兵平定了盤踞在雲南的元朝梁王勢力及攻克了元大都。大致統一全國。與北元政權沿長城一線對峙。明太祖朱元璋數次派大將徐達藍玉北伐北元。在北方衛所界線推進至內蒙古地區。明成祖朱棣於1405年在遼闊的東北設定奴爾乾都司,以形勢上對蒙古形成鉗形攻勢。
但是到了明成祖之後,明朝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1435年(宣德十年),正式廢除了奴兒乾都司。明朝衛所內撤到長城以內,東北的奴爾乾地區由臣屬明朝的女真部落統治。到了明萬曆以後,連線東北與明朝本土僅限山海關——寧遠一線的遼西走廊。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向明朝的統治發起挑戰。經過撫順、薩爾滸兩戰,後金取得了在遼東的戰略主動權;又經過瀋陽、遼陽、廣寧諸戰役,盡奪明朝在遼東的軍事據點。明朝只能靠扼守山海關寧遠(今遼寧興城)、錦州幾處據點控制遼西走廊。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他以武力迫降朝鮮,又征、撫兼施,消滅察哈爾部,切斷了明朝的左右兩臂,保障了自身兩翼的安全。然後,皇太極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明朝。他避實擊虛,迂迴入邊,四次透過燕山山脈險要,攻入明朝腹地。
從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到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先後四次率軍攻明。他避開明朝以重兵堅守的遼西走廊,從其西北迂迴,在大安口(今河北遵化東北)。龍井關(遵化北)、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居庸關青山關(今河北遷西東北)、牆子嶺(今密雲東)等處取得突破,毀牆入邊,大掠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但攻克北京和從山海關背後打通遼西走廊的企圖卻未能實現。
從這四次入邊作戰來看,明軍只要堅守首都北京,扼守河北與遼東之間遼西走廊的咽喉——山海關,清軍就算穿越燕山險要,透入河北,也不能站穩足跟。所以,這四次戰役之後,明、清雙方都加強了以錦州山海關一帶的爭奪。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兩軍主力在松山會戰,洪承疇所率明軍主力全軍覆沒。這年十一月,清軍再次迂迴入邊遼西走廊,突入長城,大掠河北。這次入邊大大削弱了明王朝的戰爭潛力,動搖了明王朝的根本,為李自成進軍北京創造了條件。成為明朝滅亡的前夜。
但是,明朝的致命弱點不在遼西走廊,而在於與流寇、滿清兩線作戰,東邊按下了葫蘆,西邊浮起了瓢,兩線最終最終耗盡明朝的國力,滅亡成了時間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