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孝陵

明太祖孝陵

明太祖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太祖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陵墓修建,規模建制,歷代保護,

陵墓修建

《紅樓夢》里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徵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終年70歲,與馬皇后合葬孝陵。

規模建制

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築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誌,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和謁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裡原是一座碑亭,現在只剩下四周圍牆。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
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12對石像生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隻,綿亘排列達10千米之長,象徵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樸,形態雖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未予批准,於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嘆,孫權——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後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全了他的“入土為安”。
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額一塊。正門之後是中門,原來的建築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門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裡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謁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後世子孫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後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築,原有45間塗龍滾柱的殿屋,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築,並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並擴展了供謁拜祭典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注重朝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章的良苦用心。

歷代保護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台基和柱礎。清朝占據中原後,為安撫人心,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面闊3間,與須彌座①式的台基相比,寒磣而落魄。解放後,人民政府曾進一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築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
陵園最後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牆。寶城上建有明樓,這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築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地,上麵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
關於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築的豪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令人相信。
朱元璋雖然在後人的畫像里厚唇長顎,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後世垂範。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築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