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坊

下馬坊

下馬坊,位於南京市朝陽門(今中山門)外孝陵衛,下馬坊是明孝陵一部分,也是陵寢入口處的標誌性建築,下馬坊設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

古代在宮禁陵墓或廟宇寺院前建立牌樓,乘車騎馬的人到此,必須下來步行,叫下馬坊。《清實錄·天聰三年》:“陵東西兩旁,立下馬坊,禁乘車馬行走,過必下。”

下馬坊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違者以大不敬論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馬坊
  • 外文名:Xiamafang
  • 地理位置:南京市玄武區
  • 建築年代: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馬坊,南京下馬坊,

下馬坊

漢語拼音:xià mǎ fāng
釋義:古代在宮禁陵墓或廟宇寺院前建立牌樓,乘車騎馬的人到此,必須下來步行,叫下馬坊。明孝陵下馬坊上書“諸司官員下馬。”《清實錄·天聰三年》:“陵東西兩旁,立下馬坊,禁乘車馬行走,過必下。”

南京下馬坊

下馬坊遺址公園總面積20公頃,這裡所在地名叫孝陵衛。位於南京中山門外,南京農業大學衛崗校區北門,南京捷運2號線下馬坊站附近。600多年前,“孝陵衛”是大明帝國一支精銳部隊的番號,其地位不亞於京城內的皇家衛隊。當年孝陵衛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銳士兵駐紮於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馬步行。這樣的莊嚴與肅穆只有一個原因,這裡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的入口。明孝陵是國家和皇權的象徵,也是“龍脈”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著子孫興旺發達、國運長久。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內部的神宮監外,皇室特地在下馬坊東側設立了軍事機構“孝陵衛”,以保衛孝陵的安全。
下馬坊
明孝陵入口處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違者以大不敬論處。下馬坊設於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下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馬坊遺址公園,所有與下馬坊有關的文物都聚集於此,中斷了多年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再次恢復,保證了明孝陵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下馬坊
神烈山碑
在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立的“神烈山碑”,碑通高4米,碑額篆刻“聖旨”二字,碑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三個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鐘山為神烈山時而立。
神烈山碑神烈山碑
禁約碑
立於明崇禎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通高3.46米,寬5.31米。碑首雕有二龍攫珠,碑面鐫刻南京神宮監奉皇帝敕諭而制定的禁止損壞明孝陵及謁陵條款。
龍紋石雕構件。稍殘,整體作臥碑狀,已斷裂成三塊,總長5.01米,寬1.18米,厚0.40米,龍紋為高浮雕,雕工精美,龍紋最凹出碑面達9厘米,局部鏤雕。碑面兩側有寬0.18米的邊緣,邊緣上雕滿如意雲紋,碑面中間雕一五爪龍紋,線條流暢,形象逼真,龍紋身上滿刻龍鱗紋。兩端出榫,榫長18厘米、寬20厘米;另一端榫已殘。該構件應為神裂山碑亭遺物,2007年出土。老人在公園遛鳥,將鳥籠放石雕上,也自有一番情趣。
觀音閣大石壁
重30噸,為整塊青石打磨而成,高5.56米、寬4.5、厚0.5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米的高浮雕火焰紋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圖案。石壁下部為須彌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飾。石壁背後刻著“水晶屏”幾個大字,落款為“江寧劉瑞生”。
觀音閣大石壁觀音閣大石壁
據《金陵梵剎志》記載,大石壁是明代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生母,在明孝陵附近敕建的觀音寺遺物。600年來觀音寺早已毀於戰火,只剩下這座大石壁被砌在一戶人家牆體中。2002年2月寧杭公路拓寬拆遷,它重見天日。2007年5月中山陵園管理局建下馬坊遺址公園,這塊大石壁向西北方向平移了約150米,被納入公園中,並為它蓋一座巨型的方亭擋風遮雨。如此大的一面青石石壁,其原材料真不知是多么巨大的石塊。600多年前沒有重型施工機械,開山取石、運輸加工,古代工匠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奉旨蠲免三則碑
2002年3月發現於中山門外寧杭公路小衛街段北面的民房牆壁中。碑為青石質,高2.21米,寬0.94米,厚0.22米,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連。碑首正面刻有篆書《奉旨蠲免三則碑》及雲紋,碑邊雕卷草紋,碑文部分字跡已漫漶不清。該碑刻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內容為江寧府上元縣奉旨因孝陵陵戶減少而獲清政府允許豁免稅賦銀兩等事宜。2007年該碑遷移於下馬坊遺址公園中,並建四角仿古碑亭予以保護。
孝陵衛
位於下馬坊以東約800米處,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後設立的軍事場所。設有經歷司,系當時軍事警衛機構,專門保護“孝陵”的部隊。明時,一衛有官兵5600名,一衛又分五所,每所1120人,如今衛所已無跡可尋,但留有地名“孝陵衛”。2007年,根據文獻資料在下馬坊遺址公園中再現孝陵衛囤兵大營的場景。
栓馬樁
2007年徵集於民間。多數為青石質,樁頭部均雕有動物形圖案,其中有猴、獅等。樁體為長方體,高度為2.5米左右。栓馬樁主要立於帝王及貴族墓神道和官宦宅院前後。栓馬樁雕飾的紋飾和體量也是官品、爵位的彰顯。
明代石馬
雕鑿風格簡樸,採用寫實手法,形象逼真,雕鑿技藝精湛,線條圓潤,在局部線條的處理上注重著意刻劃,精雕細琢,於簡樸中透出華麗的藝術效果。馬是古人的坐騎,是皇帝儀衛隊伍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陵墓兩側的石象生行列里,也有馬的位置,象徵著死者生前的崇高地位和顯赫身份。
下馬坊至大金鬥神道
明孝陵神道自下馬坊起,途中經過大金門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最後到達陵宮,全長2.62公里。由於戰火、人為破壞等諸多原因,神道除石象路、翁仲路等段保存尚可,其餘已經湮沒。建下馬坊遺址公園將南京手錶廠遷走,恢復下馬坊至大金鬥神道1.1公里。神道鋪舊制1.6米長、1米寬、10厘米厚的大青板,兩側採用花崗岩,以席紋鋪裝,是文臣武將及太監等隨從人員走的。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