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

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

《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是明代畫家周臣創作的一副古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
  • 類別:中國古畫
  • 年代:明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尺寸:縱116.5厘米、橫63.5厘米
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明末《無聲史詩》推周臣“當與國初戴靜庵(進)荊區”。周臣出身畫工,前人評周臣的畫“筆墨精微,以行家意勝,惟少秀潤,淡雅之趣”,不及他的弟子唐寅、仇英,但他能正視自己的短處,提高自己的修養,最終詩畫皆能,成為與文徵明齊名的吳郡明賢高士。周臣開院體別派先河,在畫史上很有影響。
《閒看兒童捉柳花詩意圖》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是周臣根據宋代楊萬里的七絕《春日》詩意繪製的。詩曰:“梅子流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楊萬里描寫了暮春將入初夏時節,午睡後的高土,悠閒地散步庭院裡看孩童玩耍的情趣。楊萬里深受理學影響,他的這種情趣不是無聊懶散,而是對勃勃生命的靜觀。周臣深解楊萬里本意,借楊萬里的詩意表達了對春天、對生命的歌頌。暮春時節,萬木復甦,輕輕的柳葉,碧綠的芭蕉,嫩嫩的青草。高土午睡後正慢慢走出茅軒,看堂前三個兒童在嬉戲捉柳花。他懷才不遇,無意仕途,以一種無聊散淡的心態處世,但是面對大地復甦,草木吐綠的勃勃生機,又被深深地感染,內心充滿了活力。過去那一切的煩惱,那一切的是是非非,以及一切不必要的無病呻吟統統都拋到九霄雲外了。聯想到周臣的生活處境,作為一位畫工,在明代那文人畫盛興的時期,他不也是遭到貶低排擠嗎?他不也是不如意嗎?但他能體悟出人生真諦,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因此畫的雖然是楊萬里的詩意,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心情呢?
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圖

作品賞析

本幅畫柳蔭庭院,三名童子於春風中捉花絮,一翁服巾,閒立旁觀。畫題系出自白居易〈別柳枝〉:“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與楊萬里的〈閒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畫幅構圖采邊角式,雖與浙派同樣傳承自馬、夏傳統,但卻了無浙派剛勁的筆調,處處洋溢著南宋院體繪畫抒情的風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筆人物畫,殆種源於此。
在畫面上的處理上,周臣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採取抬高視點的方法構圖,由近及遠,融山水人物為—體,使全圖顯得幽邃清曠。近景為山中一隅,茅軒露出一角,在房後有一株柳樹,鬱鬱蔥蔥,柳樹以雙勾畫出,枝幹穿插避讓,錯落有致;柳條舒展自然,充分表現了柳絮的輕盈;葉子以汁綠點出,疏密有致,聚散有情,和堂前那寬大碧綠的芭蕉葉相對比,更顯得婀娜多姿。整個畫面設色淡雅,那草綠的柳樹,碧綠的芭蕉,人物用婉約的行雲流水描勾勒,墨色清淡,再用淡石青、花青等色淡淡染出,色調既協調又富於變化。此圖對小孩的刻畫很精到,—個兒童仰首張嘴,另兩個兒童在奔跑捕捉,既用意象的手法表現出孩童“捉”的意趣和柳絮的輕盈,又把春末夏初那萬物復甦的氣氛烘托得哈到好處,進而營造了詩—樣的畫境。山石先用禿筆勾勒,然後用“拖泥帶水”法渲染,最後加以皴染,充分展現出春末夏初山上草木復甦的景象。整個畫面景物、人物多集中在畫面左下部,柳樹、人物刻畫細緻,山石、樹木、青草則刻畫簡約,畫面整體氣韻生動,可見是經過匠匕設計的。左側山石上署“東郵周臣”款,“東郵”、“喇即”二印。

作者簡介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號東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活動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畫法主宗南宋李唐、馬遠等院體畫風,並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畫師,為了適應人們的欣賞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職業畫家的局限,創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一方面嘗試在技法上學習文人畫的筆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勁而又清曠秀美的格調,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唐寅、仇英為其門下高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