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聚落分布時空特徵挖掘與分析-以環嵩山地區為例

《早期聚落分布時空特徵挖掘與分析-以環嵩山地區為例》是由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閆麗潔、魯鵬、陳盼盼、王輝、田燕、葛奇峰、張莉、翟海國、秦小陽、史燕茹、何楊、王振、郭蘭博、劉夏茹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早期聚落分布時空特徵挖掘與分析-以環嵩山地區為例
  • 第一完成單位: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閆麗潔、魯鵬、陳盼盼、王輝、田燕、葛奇峰、張莉、翟海國、秦小陽、史燕茹、何楊、王振、郭蘭博、劉夏茹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200811
成果名稱
早期聚落分布時空特徵挖掘與分析-以環嵩山地區為例
第一完成單位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閆麗潔、魯鵬、陳盼盼、王輝、田燕、葛奇峰、張莉、翟海國、秦小陽、史燕茹、何楊、王振、郭蘭博、劉夏茹
研究起始日期
2013-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8-12-01
主題詞
環嵩山地區;早期聚落;時空特徵;數據挖掘

成果摘要

本項目以聚落考古的基本理論作為骨架,採用GIS空間分析技術,以環嵩山地區史前聚落分布為研究對象,探測聚落空間分布模式,劃分聚落規模等級,研究聚落群劃分方法,總結環嵩山地區史前聚落時空分布特徵。 該項研究創新點表現在三個方面:(1)採用GIS空間統計分析方法中的最近鄰距離分析、樣方分析、K函式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遺址空間集聚性分析,發現四個時期的聚落是集聚性分布的,聚集程度由高到低順序為:夏商時期-裴李崗時期-龍山時期-仰韶時期。(2) 採用標準差橢圓方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分布的方向性及分布中心進行判斷。得出聚落從裴李崗時期到夏商時期的分布特徵變化。採用核密度估計方法,製作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核密度分布圖,反映本區域聚落密度的連續性變化,直觀了解區域內距今9000-3000年聚落密度的空間分布差異。(3)基於K均值聚類算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規模等級進行了定量劃分。基於改進的K中心點算法,實現了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群的劃分。選取影響聚落規模等級的因子,進行數據預處理、標準化,引入K-means聚類方法,實現距今9000-3000年聚落規模等級的劃分,並進行對比研究,得到聚落規模等級演化規律。,本項目以聚落考古的基本理論作為骨架,採用GIS空間分析技術,以環嵩山地區史前聚落分布為研究對象,探測聚落空間分布模式,劃分聚落規模等級,研究聚落群劃分方法,總結環嵩山地區史前聚落時空分布特徵。 該項研究創新點表現在三個方面:(1)採用GIS空間統計分析方法中的最近鄰距離分析、樣方分析、K函式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遺址空間集聚性分析,發現四個時期的聚落是集聚性分布的,聚集程度由高到低順序為:夏商時期-裴李崗時期-龍山時期-仰韶時期。(2) 採用標準差橢圓方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分布的方向性及分布中心進行判斷。得出聚落從裴李崗時期到夏商時期的分布特徵變化。採用核密度估計方法,製作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核密度分布圖,反映本區域聚落密度的連續性變化,直觀了解區域內距今9000-3000年聚落密度的空間分布差異。(3)基於K均值聚類算法,對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規模等級進行了定量劃分。基於改進的K中心點算法,實現了環嵩山地區距今9000-3000年聚落群的劃分。選取影響聚落規模等級的因子,進行數據預處理、標準化,引入K-means聚類方法,實現距今9000-3000年聚落規模等級的劃分,並進行對比研究,得到聚落規模等級演化規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