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麥節

日麥節,也叫“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因羌族平陽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為主要內容的最為隆重的節日。活動為期3-5天,主要分布在茂縣23個鄉鎮149個行政村的廣大羌族地區,此外,在汶川縣、理縣、松潘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的羌族分布地區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麥節
  • 也叫:“羌歷新年”、“過小年”
  • 活動為期:3-5天
  • 主要分布:茂縣23個鄉鎮149個行政村
簡介,來歷,發展,

簡介

日麥節,漢語叫做羌節,也就是羌族的新年

來歷

傳說古時候,天底下有座山是和天連在一起的。地上的人可以爬到天上去,天上的人可以跑到地上來。有一天,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兒木姐珠跑到地上來玩,不巧遇到一隻老虎,木姐珠嚇得驚叫起來。危機時刻,正在放羊的安珠打死了老虎,救了木姐珠。回到天上後,木姐珠請求父親把自己許配給安珠。天神故意刁難安珠,說只有砍完九十九座山上的樹,種完九十九座山上的玉米才可以娶木姐珠。在火神、風神、雨神的幫助下,安珠用了三天的時間久完成了任務。天神只能答應了這門親事。木姐珠臨行時,父母給了她樹種、糧食和牲畜作陪嫁。來到凡間後,木姐珠和安珠所種的數目驟然成林,糧食豐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的恩澤,在秋收後把糧食和肥壯的牲畜擺在原野上,向上天祝壽。此後,“羌年”就成為羌民喜慶豐收、感謝上天的日子。
“日麥節”(羌年),也叫“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因羌族平陽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為主要內容的最為隆重的節日。因地區不同而略呈差異,一般以農曆十月初一日為節日。為期3-5天。她主要分布在茂縣23個鄉鎮的廣大羌族地區,此外,在汶川縣、理縣、松潘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的羌族分布地區也有分布。其起源已不可考。從內容上看,該活動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農耕文化活動情況,但是,從表現方式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遊牧、狩獵時期和萬物有靈的時代影子。

發展

1986年,由在京羌族同胞發起“日麥節”(羌年)活動,之後逐步為官方所認同。1987年北京、成都等地羌族同胞自發開展“日麥節”(羌年)活動。1988年茂縣、汶川、理縣、北川4縣政府聯合舉辦了為期4年的“日麥節”(羌年)活動,同年,該活動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確定為羌族同胞的法定節日。自此,羌族傳統節日“日麥節”(羌年)方得到了有效保護。
“日麥節”(羌年)是集宗教、歷史、歌、舞、飲食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節慶活動,它充分體現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懷,並把人們的勞動結果自覺地歸咎於是天地的恩賜和先祖的恩德,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其之所以在農曆十月舉辦,這和羌族所居住的環境息息相關,和她們的生產、生活、文化等有著緊密聯繫,反映了羌族已經由遊牧民族步入了農耕社會。“日麥節”(羌年)活動,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無疑都是研究羌族歷史、文化、藝術和習俗等的活材料。
分布區域
“日麥節”(羌年)主要分布在茂縣23個鄉鎮149個行政村的廣大羌族地區,此外,在汶川縣、理縣、松潘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的羌族分布地區也有分布。
歷史淵源
“日麥節”(羌年)活動為期3-5天。從內容上看,該活動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農耕文化活動情況,是五穀豐登、政通人和、無災無難的體現。她集文學、歷史、建築、美學、倫理學、哲學、民俗學為一體,從表現方式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遊牧、狩獵和萬物有靈時期的思想、藝術以及民俗傳統。
羌族沒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是靠口傳心記來傳承的。“日麥節”(羌年)歷在民間長存而不衰,這說明她和她的民族一樣,具有頑強生命力。1986年,由在京羌族同胞首先發起“日麥節”(羌年)活動。自此,“日麥節”(羌年)漸入統一,並為官方所認同。1988年茂縣、汶川、理縣、北川4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為期4年的“日麥節”(羌年)活動,同年,該活動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確定為羌族同胞的法定節日。自此,羌族傳統節日“日麥節”(羌年)方得到了有效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