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興亡史

日本武士興亡史

基本介紹

  • 書名:日本武士興亡史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5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婁貴書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1259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婁貴書專著的《日本武士興亡史》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武士興亡史”的最終成果,也是筆者長期研究日本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階段性總結。這部著作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武士為主線,通過日本文獻資料,闡明武士的歷史全貌,揭示武士的存在改變了日本的歷史命運、社會制度、發展路徑、民族文化、理想價值和日本民族等。

作者簡介

婁貴書,男,1954年生,貴州省桐梓縣人,現為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日本武士、武家政治、武士道和軍國主義問題研究。
已出版著作:《“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與武士道》(獨著)、《日本軍國主義論》(參著)。
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要有:《幕藩體制——商品經濟的溫床》、《身份等級制與多元價值觀》、《武士道善惡觀與軍國主義戰爭觀》、《武士道嬗遞的歷史軌跡》、《再析武士道——兼答某些日本學者》、《中世紀武家軍國主義》、《近代天皇制軍國主義》、《武士道為虎作倀》、《日本精神溯源》、《日本武士的生存土壤》、《戰爭與武士》、《武士道源流考述》、《評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日本武士道與軍國主義的辯護詞》、《神道、禪宗、儒道與武士道》、《武士道的倫理道、戰爭精神和統治思想》、《日本幕府時代的軍國政治》等。
正在從事的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武士道與日本現代社會的價值理想”。

圖書目錄

第一編武士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第一章社會紛爭武力化與武士的產生
一土地紛爭與武士
二政治紛爭與武士
三軍制瓦解與武士
四征服蝦夷的戰爭與武士
第二章平安時代的武士
——私兵性質的武裝力量
一武士的來源
二平安初期的武士
三平安中期的武士
四平安末期的武士
五平安武士私兵私權性質的內部關係
六平安武士習武演武的生活
七平安武士的戰爭樣式
第三章鎌倉時代的武士
——征戰殺伐的統治階級
一鎌倉武士公私雙重屬性的政治等級
二鎌倉武士公私雙重法權的內部關係
三鎌倉武士征戰殺伐的生活
第四章室町和織豐時代的武士
——征戰殺伐的統治階級
一室町和織豐武士的實力等級
二室町和織豐武士實力至上的內部關係
三室町和織豐武士作戰備戰的生活
第五章江戶時代的武士
——治理天下的統治階級
一江戶武士的法制化等級
二江戶武士法制化的內部關係
三江戶武士執政者的生活
四江戶武士的衰落
第六章明治、大正和昭和初期的武士
——日本現代化的主角
一武家政權的終結者和資產階級政權的締造者
二掌控政界的武士
三把持軍界的武士
四引領經濟界的武士
五主導文化界的武士
第二編武士的軍事統治
——以武士道為指導思想的軍事統治
第一章鎌倉時代的公武二元統治
一公武二元政治格局與幕府的政權組織
二鎌倉幕府的軍事統治
三鎌倉幕府的經濟制度
四鎌倉幕府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室町和織豐時代的武家一元化統治
一武家一元化統治的確立與幕府的政權組織
二室町和織豐時代的軍事統治
三室町和織豐時代的經濟制度
四室町和織豐時代的法律制度
五織豐政權
第三章江戶時代法制化的軍事統治
一江戶幕府的法制化統治系統
二江戶幕府的軍事統治
三江戶幕府的經濟制度
四江戶幕府的法律制度
第三編武士道
——武士的倫理道德、理想價值和統治思想
第一章武士道概述
一武士道的名稱
二武士道的定義
三武士道的德目
四武士道的類別
五武士道的起源
六武士道的分期
七武士道與日本精神
八日本社會的武士道熱
第二章平安武士道
——私兵私權的倫理道德
一武士的登場與武士道的產生
二平安武士道的主要內容
三平安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三章鎌倉、室町和織豐武士道
——從私兵私權的倫理道德到武士治國的統治思想
一武家統治與武士道的發展
二鎌倉、室町和織豐武士道的主要內容
三鎌倉、室町和織豐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四章江戶武士道
——“為政者之道”和武士政權的統治思想
一從“戰鬥者之道”向“為政者之道”的演變
二江戶武士道的主要內容
三江戶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五章明治、大正和昭和初期的武士道
——“天皇的武士道”和現代社會的理想價值
一資產階級武士政權與“天皇的武士道”
二從封建主義武士道向資本主義武士道的嬗變
三“全體國民武士化、武士道德全民化”
第六章武士道的思想淵源
——武士道與日本民族文化三大主幹的相互滲透
一神道——武命長久、戰爭勝利的武神崇拜
二禪道——勇於拚命、死中求活的戰爭心理
三儒道——治國安邦、征服民心的統治哲學
第七章武士道的理想價值
——“忠誠”的倫理道德和“武勇”的戰鬥精神
一忠誠——效忠主君的精神
二義——恪守職責的監督者
三武勇——立身存命之本
四禮——牢記身份、不忘職責
五誠信——合格武士的行為期待
六名譽——捨身求名的武士精神
七儉樸——防止武士愛財惜命
八勤學——尚武精神與書本知識相結合
九復仇和切腹——武士精神的外在表現
餘論武士、武家統治和武士精神與日本社會
一武士與大和民族
二武士政權與資產階級政權
三武士道與日本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課題,項目批准號:07xSS003)“日本武士興亡史”立項,2010年通過鑑定專家評審。此後,又用一年的時間進行了數遍修改和查缺補漏。還需指出的是,貴州師範大學楊紹先教授、朱健華教授為本課題的完成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本課題在完成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大學趙稼祥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椿年教授和湯重南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劉明翰教授、遼寧大學徐德源教授等前輩學者的鼓勵、鞭策和幫助,他們或審讀初稿並提出指導性意見,或提供研究資料。八旬高齡的徐德源教授逐字逐句審閱了全稿,就本書第一編提出了許多具體意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李卓教授對明治維新後武士身份的轉變提出了寶貴意見,還惠贈了兩冊武士的資料。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還要感謝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為本課題聘請的五位鑑定專家(雖然我到現在仍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他們尖銳而中肯的建設性意見對提高本書的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武漢大學教授梅榮政先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田文老師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在此謹致以深深的謝意!

序言

婁貴書教授的這部《日本武士興亡史》學術專著,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與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見面了。對本書的出版,我作為婁教授的學界摯友,表示真誠的熱烈祝賀。貴書囑我作序已歷數年,苦思長久,讀讀,想想,寫寫,停停,卻總不得要領。已開印在即,情急之下,姑以四句話內有八個可字,即“四句八可”(絕無仿李冶“八至”詩之意)記之,以表我心。
第一句是,“可喜可賀出版”。《日本武士興亡史》的出版,確實是件可喜可賀之事。可喜,是因為本書所具有的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理論意義,體現了我國日本史學術界對日本歷史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入和拓展,也標誌著我國日本史研究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怎能不令人欣喜。
本書三編,共十六章,前有引論,後有餘論,40餘萬字。第一編闡述了日本武士興起的歷史足跡:其起源、產生、演變的歷程和作為一個階級衰亡的過程。第二編從對武家政權——三個幕府的軍事統治,以及政治、經濟等各項制度的歷史再現,深刻說明了日本武士政權產生、演變的原因、特點及其作用、影響。第三編集中對武士道作了鞭辟人里的論述。不僅對武士道的形成發展及作用影響作了歸納、概括,而且具體闡述、分析了武士道的名稱、起源、類別、德目及理想價值。在引論中準確概述了中外學術界對武士、武士道問題的研究史,說明了這一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在餘論中則圍繞武士、武士道與日本社會的關係,闡述了武士與大和民族、幕府與資產階級政權、武士道與日本文化這三個重要兩極的關係及其互動。
概括這些編、章可以看出,本書重點研究了日本武士的歷史足跡、武士的軍事統治和武士的戰爭精神,的確是我國對武士及武士道問題進行的系統、全面的綜合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在我國武士、武士道學術研究方面具有奠基、開拓作用,具有彌補國內學術界該項研究空缺的學術意義。
對日本武士、武家政權產生、興起、發展演變及走向衰落、滅亡這一長達八九百年興亡史的具體研究,我國學界雖較為關注,但多為論文,且往往局限於德川幕府時期,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日本歷史研究的薄弱環節;日本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極多,但或糾結於瑣碎細節,或史觀不正確,存在不少缺欠和不足。本書對中外學術界的這一空缺和不足的彌補,確實可喜!特別是對武士道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其對日本社會的巨大、深刻的影響,更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日本武士、武士道,特別是武士道是日本歷史上頗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武士雖在明治維新後作為一個階級已不復存在,但武士道文化和武士精神卻有了更大的擴散、普及和提升。隨著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形成、發展和對外擴張的升級,武士道轉化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近代日本國民精神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和成分。
正如萬峰先生所指出的:日本武士道從中世紀產生後,“一直發展、演變至今”;經歷了四個階段,即“中世紀的武士道”,“近代武士道”,“現代武士道”,戰後“作為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傳統要素的諸德目”的武士道。“武士道至今對日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單純的武士道各德目亦無不具有正反兩面的東西”,“要善於繼承其精神,而揚棄其糟粕”(萬峰:《台灣學者的日本武士道觀》,《世界歷史》1994年第3期)。本書明確的歷史記述,充分、完滿地闡釋了萬先生的思想,自然提升了本書的現實、理論價值。本書能具有如此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又怎能不令我欣喜。
可賀,則指本書是由貴書教授主持,楊紹先、朱健華教授參加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項目的最終成果。從準備、計畫到2007年申報獲得批准立項,再經過研究、撰稿修改,於2010年定稿、結項,又經過貴書的精心修改、加工,現在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和領導的大力支持,終於正式出版,確實是一件值得祝福慶賀之喜事。在此,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領導及相關人士表示衷心的熱烈祝賀和深深的謝意,祝賀他們慧眼識珠,向社會推出了一部好書;謝謝他們為推進我國日本史研究進一步發展、提高我國日本史研究水平做了一件公德之事!更要發自內心的向貴書教授表示熱誠的祝賀!
第二句是,“可圈可點華章”。《日本武士興亡史》有很多閃光的亮點,可圈可點之處,隨處可見。要而言之,至少有以下四點:一是本書的框架結構很有新意。本書是一部專門著作,但又不完全是敘述性的史書。而是以武士縱向發展的歷史順序為主線,與以武士專題研究橫向結合的闡述方式架構成的華章。以實求名,如書名改為“日本武士興亡研究”可能會更為準確。二是本書有新的視角。作者既注意了普遍性,又從對特殊性角度的具體考察人手,著重深人探索日本尚武、尚武精神的由來和發展。著眼於闡述武士、武士道與軍國主義及其流毒的關連;著重闡述了當代日本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倫理文化遺產的兩重性。三是新意多多,隨處可見。如本書對武家政治的闡述,大不同於專論武士的著作(日本的不少著作就是如此),而是有開闊的視野和深入的分析,關注其與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關係;本書對武士、武士道在日本國內外、集團內外奉行不同的雙重標準及其顯示出的道德標準的相對性、矛盾性的分析論證,更是大別於日本的不少相關著作,確實應該圈點;本書對武士、武士道是日本雙刃劍文化的敘述、論證和分析,十分精彩,等等。四是本書運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本書以歷史學、社會學理論、方法為主,也廣泛運用了經濟學、文化學、民族學和倫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第三句是,“可思可品意境”。《日本武士興亡史》充滿了豐富的內涵,有不少深邃的思想。對日本歷史,我從1962年開始學習、研究,已逾半個多世紀,但至今也不敢說我讀懂了日本。閱讀這本書,其許多觀點和認識,引導我思考,甚至使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如作者對日本武士起源和特點的闡述,作者對明治維新後雖然日本武士已滅亡、戰後也已摧毀了有形的武士道,但對武士道的流毒,特別是其融入日本民族傳統中的因素,決不可輕視、忽視的思路、觀點,當我悟出其真髓時,不由得令我拍案叫好!又如作者對日本武士起源及武家政權的闡述,發人思考。其中的意蘊、深義,值得慢慢地、好好地思考、品味,方能釋解其意。如果我們聯想到馬克思說的一段經典論述:“日本有純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組織和發達的小農經濟……它為歐洲的中世紀提供了一幅更真實得多的圖畫。”再能將日本武士與中世紀時西歐的騎士加以比較,聯想當今地處東方的諸多國家中,唯有日本是“西方七國”成員……的確值得人們認真地、好好地思考思考、品味品味。
第四句是,“可敬可佩精神”。《日本武士興亡史》的作者婁貴書教授,課題組成員楊紹先教授、朱健華教授,都在貴州師範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他們也都是我的同仁和好朋友。我與楊教授從結識至今已近30年,特別是1999年時,我作為《世界歷史》編輯部編委,推薦他的大作《武士道與日本軍國主義》在當年第4期上發表後,更有了深入的思想、學術交往,友誼延至今日愈加深厚。而與婁貴書教授,從認識、相知到深交也已十多年,在他參加日本軍國主義史研究課題組研究工作、到北京參加國際會議,以及在《日本軍國主義論》(蔣立峰、湯重南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一書中撰寫第二章“武士道的形成與作用”過程中,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紹先教授能在中國較早地發表關於武士道問題的學術論文,並與日本軍國主義相聯繫,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為學界認可、贊同的觀點,令我佩服;貴書教授在2002年5月出版了其研究武士與武士道的第一部學術專著《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與武士道》(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將貴州師範大學在研究日本武士、武士道獲得了新成果這一喜訊傳遞至中國日本史學界和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界。學術界許多同仁都為之欣喜振奮,亦令我十分敬重、佩服。本書是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研究條件下,不畏艱難、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新成果。為收集資料,他們不畏酷暑嚴冬,多次往返於貴陽、上海、北京,以及東北地區。他們潛心鑽研,熟讀深思,辛勤筆耕,付出雙倍於北京的同仁們的辛勞和時間,用“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言之,亦不為過。正是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治學精神,才寫就了這部厚重的學術專著。“淘盡泥沙始見金”,功夫的確不負有心人。今天,貴書的這部《日本武士興亡史》專著,歷經11年鍥而不捨的刻苦研究、上下求索,出版發行了。本書的出版,的確令我敬佩,自然會說些肯定的話,貴書卻總是十分謙虛。當我將序言初稿發他後,他一再要我刪去許許多多積極、評價本書的話,也真讓我為難,不得不刪了一些,最後,我不再聽他的了。對他一向的低調和自謙,我也常告訴他:不必過謙、客氣。我贊成“學問無大小,能者為尊”的古訓。在對日本武士、武士道問題的研究上,你就是能人、尊者!這確實是發自我內心的真話,也是我心懷敬佩之意想說的真話。
作為同仁與朋友,願在寫畢“四句八可”之後,坦率地表示,《日本武士興亡史》也還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在理論分析方面還不夠透徹;在資料運用方面,原始的、第一手的資料也不夠豐富,等等。誠懇地期望貴書能繼續努力,使自己對武士、武士道的研究日臻完善,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作為同仁與朋友,更願意在由衷祝賀這部新著出版,以及向廣大讀者傾心推薦這部著作時,提出自己誠摯的希望:希望貴書教授能堅持不懈地繼續深化日本武士、武士道的研究,並殷切期待貴書教授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湯重南
2013年3月18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