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潔

施士潔(1856—1922),字沄舫,諱應嘉,號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施士潔是施瓊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華,從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現石獅市永寧鎮西岑村]“移居台南”。

基本介紹

  • 本名:施士潔
  • 別稱:晚署定惠老人
  • 字號:字沄舫,諱應嘉,號耐公
  • 出生時間:1856
  • 去世時間:1922
  • 主要作品:《同許蘊白兵部募軍感迭前韻》
  • 主要成就:他二十一歲,赴省參加秋試,中了舉人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施士潔(1856—1922),字沄舫,諱應嘉,號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施士潔是施瓊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華,由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現石獅市永寧鎮西岑村]“移居台南”。
施士潔生於清鹹豐五年乙卯(1856年)。六歲能屬對,有觸類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時,便舉秀才。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歲,赴省參加秋試,中了舉人;翌年,二十二歲,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參加春試,中了三甲進士,欽點內閣中書。因為他無意仕途經濟,不久使辭官回歸。這時,正逢唐景崧巡撫台清道,對文教事業頗為重視,施士潔便受延聘在一所遠近聞名的“海東書院"任山長(院長),“丘逢甲與新竹鄭朋、安平汪春源”等都入院就讀(見《台灣通史·丘逢甲傳》)。

人物生平

施士潔思想開明,在書院中實行教學改革,於“制義試帖外,倡為詩古文詞之學。有人說,清季“提倡教育改革者多為官紳及商人卻很少教育專業人員(諸如書院山長、分校、教諭、訓導、塾師等)……(見《台清清史研究文摘》第344頁,蘇雲峰《近代中國教育思想之演變》。這個結論並不客觀,施士潔父於兩人在書院教學上都進行過改革!施士潔還主講於彰化“白沙書院”和“崇文書院”氣在教學上,誨人不倦,培養大批人才,對台灣學風的振興起了一定的作用。光緒四年戊寅(1878年),施士潔與陳省三、汪春源等參加許南英(許地山的父親)發起的舊詩社團組織“崇正社",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年〕又參加唐景崧巡撫創設的舊詩社團組織"斐亭吟社”.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年),唐景崧再另創"牡丹詩杜",施士潔被立為當事人。於是拈韻吟詩,教學課事對台灣文學活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施士潔應台灣巡撫劉銘傳之聘請,入幕參贊政事。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全國人民投入杭日救國陣線,施士潔也全力以赴,與台南團練局統領許南英積極進行寡招義勇,走上抗日第一線。井發揮他的詩的戰鬥作用,寫了《同許蘊白兵部募軍感迭前韻》和《瀛南軍次再迭前韻禾同事諸子》等詩篇,藉以號召民軍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由於清庭政府無能,苟安偷生,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末(1895年),以李鴻章為代表,與日方簽訂“割台”媾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詩人無比痛憤,寫了:“尚方願賜微臣劍,先斬和戎老檜頭”的激昂詩篇。這年,施士潔已經四十一歲了。由於形勢急轉直下,呆不下去,可是他“誓不做日本國子民",寫了《別台作》,然後自己先回到廈門小住,後挈家眷轉回晉江。對此,施士潔在《避地鷺門,骨肉離異數月矣,歲暮始復團聚.舉家乘小船赴梅林澳〔晉江——筆者注),風逆浪惡,不得渡,晚宿吳煲(即晉江伍堡——筆者注),感事書懷》作了詳細的記載.就是說,他在這年“歲暮”“歸晉江西岑故里”的.以後,施士潔又寄居廈門鼓浪嶼林叔臧(菽莊主人)家,並參加“福建晉江商會”。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施士潔為鄭毓臣(鵬雲)所輯錄的《師友風義錄》作《序》。這部巨著共收詩作者127家,詩歌270首,可以說是台灣近代詩人的詩歌總括。從施士潔的《序》中知道這部“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的近代詠台詩歌彙編,有許多反映“戊戌政變"和"庚子之變"即的重大歷史事件。
宣統三年辛亥(1911午),施士潔出任福建同安馬尾廳長,民國六年丁巳(1917年)受聘入福建修志局。正當施士潔六十歲的時候,也就是民國三年甲寅(1914年),菽莊主人林叔臧舉行四十壽辰,施士潔寫了一幅窩意深沉的長聯恭賀。
上聯曰——
平津侯四十賢良公乃懸車不仕然洞天
千嶼林逋仙眷至樂自在家庭斯人齒德
稱尊五福供疇堪忭額
其下聯日——
孟嘗君三千賓客誰為彈鋏能詩獨觴詠
菽莊裴令門材勝會常陪杖履今日瓣香
祝嘏萬間廣廈盡歡顏
這幅長聯,縱橫開拓,情韻並勝,雖屬應制,不無蘊含那個時候許多知識分子報國無門的種種不幸和苦況。正如黃典權在許南英所著的《窺園留草》的《後記》所說:“一個台灣名進士家破國危,幽忍淒切的心聲,交織著很多地方掌故以及當時文人風稚際會言行的紀錄……”道出這個時期愛國台灣詩人共同的心境。的確,施士潔在為許南英《窺園留草》的《序》上就這祥說過“予與允白〔“允白”即許南英號——筆者)生同歲,長同里,處同筆硯。出同袍澤,凡所遭際,科名仕宦,兵革羈旅,舉一生優患蓋未嘗不同。”
施士潔晚年寄居鼓浪嶼林菠莊主人象,與許多憂國優民的詩人"以歌當哭”。他的詩歌題材涉獵廣泛,詩意深沉,詩的風格幽婉沉鬱,尤以晚年更甚。他在為晉江家鄉頭名狀元吳魯的《正氣研齋匯稿》和《吳且園先生百哀詩》刊行出版時作《白華庵主遺像》古風詩一首,正是借題“遺像",氣抒發時政紛亂。“何處乾淨有寸土,但見劫灰漆黑塵腥紅的世境。這位海峽兩岸的愛國詩人,就是這樣在抑鬱之中而終於鷺江鼓浪嶼,時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五月,年六十八歲。
施士潔著有《後蘇龕詩抄》十一冊,《後蘇龕詞草》一冊,《後蘇龕文稿》二冊。這些著述於1965年經黃典權校訂,將上述三種書合而為一,作三冊出版。還有與邱逸甲、唐景崧、羅大佑酬唱的《四進士同詠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