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龍淮

於龍淮——“長二捆”火箭的總指揮

於龍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早在莫斯科留學時,他那鏗鏘激揚的男高音就蜚聲校內。但是,他說最讓他揪心、最讓他激動的,還是“長二捆”火箭。為了這枚火箭,他幾乎付出了全部心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龍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長二捆”火箭的總指揮
事業的起點,良好的開端,嚴峻的考驗,圓滿的成功,

事業的起點

1931年2月,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於龍淮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在一家七口人中,於龍淮排行老四。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畢業於南開大學,母親則畢業於師範學院。迫於時局的動盪與生活的壓力,1931年到1933年,於龍淮一家開始了艱難的流亡生活。一家人從東北走到北京,父母一路上靠輾轉做教員來掙取微薄的收入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侵入華北。已是共產黨員的於龍淮的舅舅組織兩家人一起去延安。由於戰爭的阻礙,他們被迫在綏遠滯留了一年。在這一年中,全家人種地備糧。終於在1937年,兩家人到達了延安,那一年於龍淮6歲。到延安後,兩個哥哥參加了劇團,於龍淮則到距離延安約45公里的安塞縣延安保育學校去上國小,小小年紀的他每次放假都要在漫長的小路上走回家去。1944年,他升入了延安中學。離鄉背井多年,直到1946年初,於龍淮一家才隨共產黨幹部團回到東北,而他則在牡丹江繼續完成他的中學學業。
1947年,於龍淮中學畢業後,哥哥介紹他到哈爾濱外語學校學習了兩年俄語。1949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空軍瀋陽第四航校做翻譯。那時候中國的空軍力量很薄弱,於是蘇聯派了一個空軍團來支援保衛大上海。於龍淮憑藉著熟練的外語被選中,在1950年去了上海,成為上海空一師翻譯。
抗美援朝時,於龍淮成為青島第十四師翻譯,之後隨大部隊去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由於國家需要,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學習,1958年回國時正趕上建設老五院一分院,從此他投身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剛開始建一分院的時候,只是在雲崗建立了幾個研究室,專門研究仿製由蘇聯提供的兩枚P-2近程飛彈及一些設計、工藝等資料,於龍淮作為翻譯來到了這裡。來到南苑開始建設現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沒有辦公的地方,大家都在大機庫里工作。此時,於龍淮不僅是一名翻譯,還成為了一名設計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大家在發動機室主任任新民的帶領下,開始了仿製“1059”的歷程。
1959年,於龍淮去了瀋陽,到工廠試製“1059”發動機。
1961年,於龍淮任東風二號發動機主任設計師。“東風二號”於1962年發射成功。
1962年3月21日,於龍淮任試驗隊發動機處處長,帶隊去了發射場。第一次發射失敗了,飛彈在發射出幾十米後掉了下來,大家心裡非常難受,都哭了。這時候,聶榮臻元帥前來慰問大家,他說失敗並不可怕,科學試驗失敗是難免的,他鼓勵大家不要氣餒,繼續奮鬥。根據這次失敗,大家得出一條結論,即一切試驗必須先要通過地面試驗,地面試驗成功後才可以進行上天試驗。從此,這條結論成為航天型號研製的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東風二號”取得了發發成功的喜人成績。而就在1965年,於龍淮從設計部調到研究院科技部。在此期間他參與了很多型號工作,主要做指揮、計畫、生產、調度等工作。

良好的開端

1985年,中國航天在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後,向世界鄭重宣布:將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這意味著一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國家將向強手如林的高科技競爭領域挺進。這個訊息迅速傳遍了全世界。由於長征系列火箭令人信賴的可靠性、較低的發射費用及保險等方面的原因,許多公司對我國長征火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1986年,被視為世界航天的災難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72秒鐘就發生了大爆炸,震驚了全世界;緊接著,美國的大力神火箭和德爾它火箭也相繼失事,美國航天活動幾乎陷入癱瘓。同年5月31日,已經贏得世界半數以上衛星發射契約的歐洲空間局阿里安火箭,又因第三級未及時點火而失敗。接連發生的失敗,使一次性運載火箭市場出現了用戶排隊等待發射衛星的局面。
就在這一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醞釀了一個大膽的方案:為適應國際衛星市場的新形勢,決定研製運載大噸位衛星的捆綁火箭。他們畫出了3張原理草圖——在發射成功率很高的長征二號火箭的基礎上,加長箭體作為芯級,再在原有的一級箭體上捆綁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構成一個新的兩級液體火箭。
1984年,澳大利亞擬花巨資建立新一代衛星通信系統,包括澳星A1、A2、A3三顆衛星。這三顆衛星分別用於轉播電視、廣播及語音和數據通信。
1987年9月,澳大利亞奧賽特公司向美國休斯公司購買了兩顆商業通信衛星。這種衛星是最新研製的高容量、大噸位、長壽命的新一代通信衛星,代表著當今世界通信衛星的先進水平。這次澳大利亞向休斯公司購買的澳星B1、B2,將使澳大利亞的電視、廣播、語音、數據、海外市場、移動通信(含電話、電報、專業網路)等業務得到進一步滿足。
衛星成交後,奧賽特公司在悉尼進行發射招標。當時世界航天界有四大集團參加投標。美國開價7000萬美元,法國開價5600萬美元,日本開價5000萬美元,而中國長城公司開價3600萬美元。當時,考慮到長征火箭在國際上尚未建立較高的威信,要與實力雄厚的美國、法國火箭競爭不太有利,而且在這四個實力雄厚的宇航集團中,只有休斯公司在運載方案中列入了中國尚無實物的“長二捆”火箭。為了打入國際航天市場,實現全體航天人的心聲,因此我國開價較低。
1986年,中國航天代表團赴美,與20多家衛星公司進行了廣泛的接觸、洽談。十多天的活動掀起了一個中國航天熱。衛星老闆爭先恐後與中國代表團簽訂了多份發射意向書,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對於澳大利亞衛星公司來說,這么便宜的發射服務費,當然不會放棄。為使競爭公平,奧賽特公司要求各集團必須同時列入中國運載火箭進行第二輪招標。競爭結果,奧賽特公司選擇了中國“長二捆”火箭。這令西方人大吃一驚。
1988年,於龍淮帶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代表團和長城工業總公司以黃作義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赴美,與美國休斯公司進行談判,過程非常艱苦。發射“澳星”必須擁有高可靠的大推力火箭,然而當時我國的運載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只有1.45噸。要使中國航天跨上一個台階,必須儘快拿出大推力火箭來。在談判的時候,於龍淮他們還只是拿著一張圖紙去談。面對此種情況,美國人一直表示懷疑,談判局面始終僵持不下。有一天,談判中,看到局面僵持不下,於龍淮對美國代表說:“我們今天先談到這吧,下午我們還要去和其他公司談談。”聽到這話,本來一直不鬆口的美國人終於鬆口了。因為他們擔心中國人真的不和他們合作了,中國開出的低價位與可靠的航天基礎對他們的誘惑實在很大。
1988年11月1日,中國長城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正式簽署了發射澳星的服務契約。但是契約文本要求繁雜,條件苛刻:中方必須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飛行試驗。否則,他們認為中國不能發射或沒有充分理由表明自己能夠按時發射。用戶有權終止契約並罰款100萬美元。
中國航天人面臨的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於龍淮一行回國後,談判結果被上報國務院,得到了批准。自批准日計算只有18個月,要研製出一枚具有世界水平的大推力火箭,這在中國航天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沒有先例。為此,國務院還專門發了紅頭檔案,要全國支持這項工作。得到了祖國的全力支持,航天人一定要研製出適合市場需要的大推力捆綁火箭。

嚴峻的考驗

為了能在18個月內拿出新研製的、高質量的“長二捆”,當時在研究院裡,隨處可見航天人忘我攻關的情景,於龍淮感動不已。
那時候,於龍淮每天都連續工作到晚上才回家,在1年多的時間裡他從沒有在9點以前吃過晚飯。他的精神始終都是高度集中的,因為他深深知道,火箭研製是絕不能出任何錯誤的,任何一個小錯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上由於一點點的瑕疵造成火箭事故的例子很多:1978年,美國大力神飛彈試驗時由於一個小彈簧失靈而造成了災難;1983年,美國三叉戟飛彈,因黃豆大小一塊絕熱層剝落未進行修補,高溫火焰燒穿金屬壁造成發動機爆炸;1982年,歐洲發射阿里安火箭時,由於渦輪泵齒輪箱中一個齒輪潤滑不良,間隙變小,造成火箭墜毀。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都說明火箭研製承擔著高風險,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尤其是正在研製的“長二捆”頂著巨大的壓力立了軍令狀,這個挑戰是非常嚴酷的。
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全國各方面的支持、幫助下,中國航天人經過努力拚搏,奇蹟真的出現了。1990年的6月底,人們盼望已久的時刻終於來了。在昔日碎石遍地、雜草叢生的山溝低谷,聳立起了一座高達97米的活動勤務塔和70多米的固定發射塔。昔日僅僅是草圖一張的“長二捆”火箭,比契約規定的苛刻時間竟提前了一天,真真切切地屹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塔架上。這是多么激動人心啊!美國休斯公司技術顧問史密斯先生在西昌衛星發射場說:“這次在西昌,我終於看到了奇蹟!”
1990年7月16日9時10分,隨著“點火”、“起飛”口令的下達,“長二捆”火箭首飛成功啦!它把搭載的巴基斯坦的一顆科學實驗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中國航天是有實力進入國際市場的,技術先進的長征三號火箭和發射成功率很高的長征二號丙火箭,曾把十多顆各種類型的衛星送入不同的軌道。“長二捆”火箭發射成功,又使中國的火箭技術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更可貴的是,中國有一支思想過硬、技術過硬、作風過硬的航天技術隊伍,這是值得國人自豪的。
“長二捆”火箭發射成功,成為當時中國火箭家族中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實現了從串聯組合的多級火箭向串聯並聯組合捆綁火箭的轉變,為大幅度提高運載能力開闢了新的途徑。理想受挫
1992年3月22日,那是個星期天,“長二捆”火箭將要托舉第一顆澳星上天。人們凝神注視著火箭頂部的那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火箭整流罩上印著的中、美、澳三國國旗,有著特殊的意義。美國休斯公司負責人曾說過休斯公司在以往的任何發射中,從不將國旗印在整流罩上,但這次破例。為什麼?首次啟用的大型火箭如將首次研製的新一代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將成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因而,美方認為,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
人們仰望著五星紅旗,靜靜地等待著這一輝煌時刻的到來。群山蒼翠,野花吐香的大涼山也在凝神等待著這一莊嚴而神聖的時刻。
進入80分鐘準備,發射場上的活動塔徐徐開走了,乳白色的巨型火箭“長二捆”露出了它的雄姿。它像整裝待發的勇士,威武地挺立在那裡。下午3點多,曾為這枚火箭付出巨大心血的人們早早來到了發射場對面的山溝,心在激烈地跳動,他們期待著那輝煌的一刻。
於龍淮望著衛星整流罩,腦海中又出現了航天人拼搏的情景。這整流罩高10.5米,直徑4.2米,像一座塔。承擔研製任務的研究所,當時要求工期至少給4個月。但能分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0天。這又是多么苛刻的要求。為了揚國威,研製人員家也不回,有人生病了也不上醫院,晝夜不停地拚命乾。一天,貼軟木隔熱層,原材料剛到火車站,他們一邊派車去提貨,一邊在大罩上塗了膠,軟木一到,開箱就貼,沒誤一分鐘,最後提前一天交貨。
18點40分,牽動億萬人心弦的巨型火箭點火後卻出人意料地沒有上天,依舊留在原地。看到底部冒著火焰,紋絲不動的火箭,於龍淮恨不得用雙手把它托舉起來。他站在離火箭僅幾百米的地方,腦海里一片空白。最後,傷心地哭了。他說,那次,眼淚是往肚子裡流啊!
在場的領導臉色都變了。這刻骨銘心的一剎那,給他們的打擊是何等巨大啊!這個難以想像又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無情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不少人在啜泣。整個指揮大廳籠罩在悲涼的氣氛里。
發射塔下仍冒著濃煙,幾分鐘後,幾位領導一起急速趕到發射現場。顧不上空氣中還瀰漫著濃濃魚腥味的有害氣體,顧不上隨時有可能爆炸的危險,只有一個念頭,要保住衛星,保住發射設施!
搶險隊迅速趕赴現場,合攏固定塔平台,斷掉箭上電源,取下引爆器,消防滅火。
經過39個小時的緊張搶險,終於保住了澳星,保住了火箭,保住了發射塔台。
經過17個日夜的故障分析、試驗和故障復現,終於真相大白。專家評審組認定:導致發射失敗的“禍首”是一根像頭髮絲粗細的鋁質多餘物。多么慘痛的教訓啊,這在廣大航天工作者中引起了強烈震動。為了這次發射,參加火箭設計、研究、生產、試驗和發射的航天人幾乎傾注了全部心血,苦自不必說。然而,科學是無情的,一枚火箭由幾十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導致整個發射的失敗。
這次事故之所以沒有造成災難,是由於火箭本身自動緊急關機系統的作用,點火後7秒鐘全部發動機關機。事後查知這時火箭起飛觸點已接通,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了約1.5度,4個支點中的3個已離開原位,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1992年3月24日,奧賽特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聯合發表新聞公報,指出澳星計畫不會受實質性的影響。他們對中國的長征火箭仍充滿信心,無意使用其他火箭。

圓滿的成功

失敗沒有壓垮中國的航天人,他們深深地知道我們不能再輸了,否則就要被別人擠出世界衛星商業發射市場。
1992年的5月4日,我方專家組赴美國洛杉磯向休斯公司通報了故障分析結果。美方表示滿意。根據對方的要求,第二次發射的時間定在8月中旬。
於是中國航天人立即擺開了趕製一枚新“長二捆”火箭的戰場。研製人員又投入到100天重新造一枚火箭的拼搏中去了。
8月14日晨,西昌衛星發射場,涼風習習,朝霞燦爛,火箭整流罩上的五星紅旗更加鮮艷奪目。人們期待著“長二捆”雄風的展現。
可是臨發射前兩個小時,一個意外的情況又發生了。細心的中國技術人員發現,休斯公司的技術人員從整流罩視窗進去作最後檢查,已近一個小時仍未出來。原來,他們將資料夾落在裡面了,卻怎么也找不著,急得團團轉。最後還是中方派了一名老工人進艙,很快就找到了那隻資料夾。休斯公司技術人員連聲稱讚“OK!OK!”並當場把這隻夾子送給了老工人作留念。這一小插曲,使於龍淮他們又緊張了一陣子。
早上7點,“長二捆”火箭攜帶著澳大利亞通信衛星騰空而起,直刺蒼穹。
“成功啦!成功啦!”這激動人心的喜訊從指揮大廳傳來。剎那間,整個大涼山沸騰起來了,人們跳躍著,歡呼著,揮舞著雙手,讓幸福的淚水盡情流淌。
壓抑了幾個月的沉重的心終於輕鬆了,於龍淮高興得哭了起來,總設計師王德臣也不住地用手擦去臉上歡笑的淚水。抑制不住心頭激動的人們把於龍淮、王德臣等人抬了起來,一起高聲呼喊:“長二捆!長二捆!”
指揮大廳外,“長二捆”技術總顧問屠守鍔與老戰友黃緯祿長時間緊握雙手,喜淚濕潤眼眶。
在場的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專家們則放著鞭炮大大地慶賀一番。
澳星發射成功,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兩個“最”,即1992年3月22日發射失利是最理想的失敗;1992年8月14日澳星入軌精度最高,它創造了世界一流的技術水平。
美國的火箭專家稱譽說:這次成功,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香港《文匯報》稱:在重型運載火箭技術方面,中國僅次於美國、蘇聯,與法國並列第三。這是中國人頂著巨大壓力完成的一個偉大壯舉。
4年多的合作,美國一流的火箭技術專家對中國航天專家有四點評價:一、技術水平高,難不倒;二、工作效率高,有能力;三、經驗豐富,處事果斷;四、修養好,有耐心,容易合作。他們對中國的航天“布衣”們更是大加讚賞:謙虛,肯吃苦。
美好的展望
“澳星”發射成功後,老院長錢學森給研究院寄來一封信,向乾“長二捆”的同志們表示了衷心祝賀。當錢老看到《解放軍報》的報導中介紹於龍淮業餘愛好音樂、唱歌,還翻譯過俄羅斯民歌時,他在信中寫到:“對於龍淮同志我要道歉!這么多年來,我還不知道他還是一位音樂家、藝術家!而我一直在提倡科技工作者要有文藝修養!將來他離休了,又可以在音樂領域大幹一場了!”字裡行間充滿著詼諧,充滿著感情,流露著一個師長對晚輩才能的讚譽。
錢老院長的信讓於龍淮、王德臣等欣喜萬分,激動無比。作為中國火箭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的風範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航天人。
中國航天的成長曆經坎坷曲折,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用航天專家梁思禮的話來說就是“一無設備、二無資料,簡直是兩手空空,一張白紙。”但這是一顆生機勃勃的種子,中國的航天事業正是因為有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奮力拚搏、奉獻才在這顆種子的基礎上生根、發芽、成長起來。
如今已經白髮叢生的於龍淮仍心繫航天,說起中國航天,他期望很多,雖然前方道路依然漫長,但他堅信,頑強的中國航天人會在未來不斷地去創造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