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

於永正

於永正1941年生於山東萊陽,中共黨員。1962年從徐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從事國小教育教學工作,曾任鼓樓區教研室主任。

於永正老師於2017年12月8日上午6時02分逝世,享年7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永正
  • 外文名:Yu Yongzheng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萊陽
  • 出生日期:1941年
  • 逝世日期:2017年12月8日 
  • 職業徐州師範學校鼓樓區教研室主任
  • 畢業院校徐州師範學校
  • 代表作品:《於永正文集》
主要著作,主要事跡,基本特點,教育生涯,學藝生涯,走進師範,走上崗位,逐漸成名,評上特級,五重教學,備課觀點,個人貢獻,社會評價,教學指導,

主要著作

1995年出版《於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
於永正於永正
1999年出版《教海漫記》;
2002年12月出版《於永正文集》,在全國、省級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百餘篇。

主要事跡

1985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中國教育電視台拍了三集報導於永正的“言語交際表達訓練”作文教改實驗的電視片,並向全國播出;
於永正於永正
1991年初《人民教育》發表了報告文學《徐州有個於永正》;全國小語會會刊《國小語文教學》和《江蘇教育》、《國小教學》等刊物先後報導了於永正的教改事跡。
1992年12月14日-16日,國家教育部在南京專門召開了"於永正語文教學研討會",推廣於老師的"五重"教學法。這是建國以來教育部為個人召開的第一個教學研討會;
1995年8月,於老師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1年被評為江蘇省教育模範;

基本特點

座右銘:“以人為鏡。”——唐太宗
於永正於永正
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教育理想:和諧發展。
個性特徵:幽默開朗、沉著自信、輕鬆興奮。
興趣愛好:京劇、書法、繪畫、文學
成功的關鍵因素:好奇、思考。

教育生涯

學藝生涯

於永正於永正
藝術教育豐富了於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強的感受力、想像力,使他頗有靈氣。於永正的家鄉是"京劇之鄉"膠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父老鄉親都懂京劇,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這樣的環境和氛圍極大地影響了於永正,他愛聽戲、愛唱戲,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國小三年級時,於永正師從張敬齋老師學習拉京胡,唱京戲,十幾個窮孩子,一人一把京胡,張老師逐個指點。於永正天資聰穎,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張老師特別喜歡他,便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教他,在張老師的栽培下,於永正學會了唱戲拉胡琴,小小年紀,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稱他是"小梅蘭芳"。上中學時,學校里有一批喜歡京劇的老師和同學,大家常聚在一起談戲,唱戲,有時還到廣播室里唱,於永正大嗓小嗓都有,這期間學了不少唱段。半個多世紀以來,於永正一直以戲為伴,以琴為伴,一把刻有"民國三十一年,楊寶忠監製"的京胡和他同庚,是有力的見證。
於永正在語文教學上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藝術教育。正如於永正所說:"每學一段京劇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禮,都會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積澱,京劇使我懂得了愛,懂得了恨。京劇教會了我喜,教會了我怒,教會了我悲,教會了我樂。總之,京劇使我懂得了人世間最重要的一個字——情。感謝張老師教會我唱戲拉胡琴,引我走進藝術殿堂。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藝術給人帶來的想像是無限的……"

走進師範

於永正為何選擇教師這一職業,是不是從小就立志當一個老師呢?很簡單,就是因為師範不要錢,不收學費,管飯吃。家裡很困難,就選擇上了師範。有空就到學校圖書室去,凡是魯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葉聖陶。我邊看邊做摘抄,只抄寫感受深的句子和優美語句。從這位名教師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誠。

走上崗位

於永正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搬運國小待了兩年,65年調到大馬路國小,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擔任教導主任,83年底調到教研室。有四個習慣一個愛好,四個習慣是:讀的習慣、看和聽的習慣、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操筆為文的習慣,一個愛好是唱京戲。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孔子、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葉聖陶等教育家對他影響最大,對他啟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詩》、《論語》、《給教師的建議》等等。他每天報紙必讀,訂的刊物必讀,好書必讀,而且恪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古訓,讀到精彩處必記。於永正還是一位愛思考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叫愛"琢磨。讀書看報愛琢磨,備課愛琢磨,上完了課愛琢磨,聽別人講話愛琢磨,聽別人上課也愛琢磨,有時真是思得食不甘味,臥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於永正有操筆為文的習慣,天天記日記,堅持了好多年,每年保存7、8本。從一節課寫起,從點滴小事寫起。認真寫三年教案,未必成為一個優秀教師;認真寫三年教學札記,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說不定還寫出一個教育專家來。
於永正於永正

逐漸成名

於永正最早上出名的是《燕子》,84年區里搞活動,開區研討會,聽課的是區裡的老師和全省名校的名教師,當時上課的還有徐善俊、張冠瓏等老師,於永正上了《燕子》一課,引起很大轟動。他在引導學生學習最後一段時,巧妙地將課文與音樂相結合,使學生受到了語言藝術和音樂藝術的雙重薰陶。課文最後一段寫得很有詩情畫意:"有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啊!"這個環節,老師彈奏鋼琴,學生和唱《小燕子》之歌,使課文與歌曲相得益彰,學生語言得到發展,感情得到陶冶,取得了完美的教學藝術效果。後來,常州的老師邀請於永正到常州的鐘鼓樓國小上課,在這所實驗國小的階梯教室里,有100多人來聽課。後來又到蘇州上了《草》一課,聽課的有300多人,《草》是於永正執教的一堂十分經典的課,藉助簡筆畫,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理解古詩,表現出了高超的教學藝術。於永正把簡筆畫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至",學生讀讀、畫畫、看看、說說、議議、評評,於永正引導學生在動眼、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全面啟動學生的感官,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從而達到了讓學生自讀自悟的語文教學新境界。80年代以後,於永正應邀到各地授課、講學,深受各地師生的歡迎,反響強烈。凡是聽過於永正上課的人都說於永正的課上得真好,設計新穎,具有豐富而充沛的教學情感,教師教得自由,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教學效果極好,確有一種藝術的魅力。

評上特級

1985年,44歲的於永正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此時的於永正已經在教研室工作近兩年了,按說,他應該可以休息一下,放鬆一下了。沒想到,他又有了新的決定:一邊負責全區的語文教學,一邊在徐州市鼓樓國小帶作文實驗班。認為,當特級教師不是句號,應該是分號。 要負責全區的語文教學,要下到學校聽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課。尤其聽骨幹教師和有困難的教師的課。但是我每周至少一天在鼓樓上課,主要帶作文、閱讀課。藝術教育能豐富人的情感,使人感受力強,產生靈性,開發想像力。席勒說:最終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國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開藝術之泉,通過藝術之泉的灌溉,才能養育出有道德的人,通過創造和欣賞美好的事物和藝術品,人的情感就會結晶成美好的形式,這一美好的形式對人的行為起規範作用,使之成為一種有道德的行為。事實證明,於永正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是累累碩果,於永正所帶的實驗班的學生成績相當優異,在國小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1990年中國教育電視台、山西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吉林教育電視台將有關教學實況拍成電視片向全國發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五重教學

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召開了"於永正語文教學研討會",推廣其"五重"教學;2000年5月原江蘇省教委基礎教育辦公室和江蘇省中國小教研室在徐州聯合召開了"於永正教學經驗研討會",會上集中研究討論了於永正老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概括總結了於永正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對於永正教學觀的研究達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學的提出,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語文教育的一次回歸,標誌著於永正老師語文教學藝術風格的成熟和進一步完善。於永正"教無定法"的閱讀教學、生動活潑的作文教學對陳舊的教育理念、封閉的教學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衝擊,他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

備課觀點

觀點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
於永正於永正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蒐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蒐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隱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鑽研教材、查閱資料、蒐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字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聽別人朗讀,聽錄音。平時,我特別喜歡聽廣播電台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鑑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飛機》一課,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課文中是這樣寫的:“小海鷗決心去問個究竟。”這裡“究竟”當“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但詞典里講,“究竟”還當“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如:“這種冰櫃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後,心裡一亮,便有了底兒了,於是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上邊說了,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麼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朗讀好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有人請教一位台灣的教授怎樣教語文,該教授說:“跟我讀。”這話真是說到根本上了。
觀點四:教案一定要寫
隱形實際上並不隱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備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於形式。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字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的句子,我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於心”和“備課於書”。教案往往只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在書上。
觀點五:討論與自讀尤為重要
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論,特別是上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別人一句話點破。聽別人上課,也有助於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

個人貢獻

於永正老師勇於革新,敢為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為國小素質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縷清新的風。他把如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形成了“以學生為本,以讀書為本,以創新為本”,“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在國小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中國教育電視台、山西教育電視製作中心、吉林教育電視台將有關教學實況拍成電視片向全國發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於永正老師多次應邀赴外省、市講學,他的足跡踏遍了除台灣以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送課到大西北貧困山區,他的課和報告受到專家、老師們的讚譽。

社會評價

作為教育部在“跨世紀園丁工程”中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於永正的名師歷程始終蘊藏著這樣一個主題——愛的智慧。
於永正對學生的愛,隨著歲月的增長,已經一點一滴地滲透到了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他在課堂上全無一點師道尊嚴的架子,十足一個大孩子,這位七十多歲的老頭又翩翩起舞。只曉得他京劇唱得好,誰料他還有這個本領?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和“老頑童”一樣,全亂了套了。可是,孩子們偏喜歡他這樣把他們帶入神奇的語文藝術殿堂。他不僅深諳語文教學的真諦,還洞悉學生的心靈世界,對學生傾注了滿腔的愛。他了解兒童,研究兒童,與學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好朋友。 為寫一篇教學論文。因有一個數據拿不準,9點過後,他來到教研主任家詢問。無論教哪一屆學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時間記住全班每個學生的名字;一說起語文教學方面的事,他隨口就能說出課文中的內容。原來,他滿腦袋天天都在琢磨語文課該怎么上。為此,他的朋友張慶為他撰寫了一副對聯。上聯:這也忘那也忘惟上課不忘,下聯是:此亦長彼亦長數語文最長。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學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多年來,在許多語文老師都津津樂道於中心思想、段落層次這樣煩瑣的分析時,於永正的課堂卻總是用活教材,在字詞句段篇上精心構思,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快樂學習。人們常用“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比喻技能上極高的境界。有人說,將於永正比喻為語文教學的“庖丁”,絕非言過其實。
有人問於永正:“你當了特級教師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他說:“最大的感受是覺得——我應該是一本寫著一個大大的‘人’字的教科書。” 在他看來,當學生用稚嫩的小手輕輕翻開語文書的第一頁時,也就翻開了“老師”這本書的第一頁。所以,他總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斷為自己寫上新的內容,一方面不斷修改過去已經寫的那一部分。可見,“老師”這本書,多點知識性、趣味性,學生讀起來就會有味道。 但是,在於永正看來,一本書光有知識性還不夠。中國人更看重的是“道”。所謂“文以載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每次班裡大掃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勞動;發現學生的桌子下面有紙屑,他總是不聲不響地走過去,彎腰撿起來。他時刻從“學”和“身”這兩個方面寫好自己這本書。

教學指導

2014年元月7日,馬年伊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及其弟子、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研室主任査曉紅蒞臨徐州市星源國小指導語文教學,並參加星源國小語文教師讀書沙龍活動暨星源國小語文教師受聘“讀書導師”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