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字

方言字

同一漢字,不同地域的人,讀音往往不同,這就是方言音。反映方言讀音的漢字,就叫方言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言字
  • 特點:不同地域的人,讀音往往不同
  • 摘要:用來書面表達漢語方言
  • 屬性:反映方言讀音的漢字
摘要,形成,發展困境,發展方式,收集方言考證古書,發展意義,

摘要

方言字,是用來書面表達漢語方言所使用的漢字。當不能用常用漢字或沒有可用漢字表意的時候,使用生僻字或新創造的字。
方言字方言字

形成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民族發展的速度不一樣,或者接受正統音的時間不一。就形成了語音的差異。
中國自古差不多都建都在中原,這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語音中心。中原音差不多一直為正統音,其它地區的語音為方音。所以,我國自古就存在方音的差異。這在揚雄的《方言》里就有清楚的記載和描述。
另外,中國方`的形成還有一個更要的原因,可以說,從中國大地有人類以來,就一直處於戰爭的動盪中,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會造成另一方的失敗,這些失敗者往往逃跑到一個更為落後、更為偏僻的地區,長期封閉的生活,他們原先的語音也因此停留在原先的狀態,沒有發展,漸漸就與中原地區形成差別,也就又形成了方言。現在各方言區的語音就是這樣形成的。 然後卻沒有一個方言字的體系。

發展困境

漢語的“言”和“文”脫節,是不同於表音文字的一大特點。中國的孩童要學會眾多形態各異的意音符號,來能夠應付讀寫。白話文以北方方言的語法辭彙為基礎,兼有古典漢語,其他現代方言和外語的辭彙。
故對那些母語不是北方方言的中國人來講,學習白話文並不是那么自然。因為白話文並非以他們各自的方言為依據。另一方面,儘管漢語每種方言的使用人數和地理面積,超過歐洲大多數語言的使用人數和地理面積。卻沒有哪一種南方方言形成自己系統實用的方言文字。
故南方方言也被稱為“不完全的語言”。其在書寫體系上,只能遷就使用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文。這就是漢語上的“遷南就北”現象。粵語、吳語和閩南語等方言雖然也有一些各自特有的漢字,但這些漢字僅限於俚語等民間文藝用語的範疇,如民歌、地方戲等。
在漢語發展史上沒有哪種方言能夠產生自己獨立的書寫體系。這在白話文取代文言之地位前,由於漢語的文言分離特點,不同於表音文字記錄語音,雖然歷朝歷代都有吸收白話(當時的口語)入文,但這並不同於忠實地記錄口語,更沒有發展出一套的記錄各地口語的書寫體系的必要,事實上這正是方言文字的功能所在。由此可見,言文分離某種意義上為幅員遼闊,方音雜多的漢民族提供了形成統一而且相對穩定的書寫體系的可行性,恰恰避免了類似西歐各國語言的林立和多變。
而在白話文這種和權威方言(國語)相統一的文字型系推行之後,甚至白話文的語彙都是靠幾代人逐漸豐富成熟起來的。在白話文推行初期,就有大量嘗試性的創作。而方言文字缺乏也無法做到這樣的積澱。這些造成了方言字的困境,目前方言字基本停留在記音符號的程度,以方言的角度,白話文亦可作為一種“新文言”來處理,再加上與之相應的國語的覆蓋,方言文字本身缺乏使用的必要性,更無從談起普遍的公眾認同和以方言文字為基礎的文學創作,這又進一步阻礙了其發展。即使在以粵語而非國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香港地區,粵語字仍是一種不夠正式的存在,在很多正式場合基本只在必要時出現。而其他廣大的缺乏地區官方語言背景的方言文字基本只是在學術上受到重視。

發展方式

語言不斷變化,文字相對固定,造方言字也是保護重慶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因為香港的報紙方言字很多,不懂粵語就看不明白。而在我們內地平時最常說的一些重慶話卻不能準確地寫下來,只能用一些類似的字來替代,但卻失去了口語表達的含義與語氣,為什麼不能自己造字保護傳統方言呢? 於是文墨軒是一個專門探討傳統文化的社團,開始了造字行動。

收集方言考證古書

“第一步就是收集更多重慶方言的表達,我們就到大學城周邊去找一些重慶老人聊天。”聊天過程中,社團的會員們收集了不少重慶特有的方言字和詞。 在此過程中查閱《古代漢語詞典》、 《詞源》、 《蜀籟》等古代漢語、方言資料,按照形聲字、象形文字等規律,並造出了第一批共5個重慶方言文字。

發展意義

網路火星文等文化已經入侵80、90後年輕一代,希望能借造字引起大家對方言文化的關注,也是對火星文的一種對抗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