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規

方維規

方維規,男,上海人,研究生學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維規
  • 出生地:上海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大學
  • 學位/學歷:研究生
  • 專業方向:德語
  • 職稱:教授、研究員
  • 任職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著作,編著,研究課題,學術評論,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77級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中德聯合培養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國學習和工作, 獲哲學博士學位和德國教授學位,先後在特里爾大學、哥廷根大學、紐倫堡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西比較詩學、比較文學、概念史、文學社會學、海外漢學研究。

研究成果

德文專著五部,中文專著四部,英文專著、編著各一部,中文編著五種,譯作四部(中譯德,德譯中),論文百餘篇。

著作

《中國近現代文明、文化概念》(英文版:Modern No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中華思想文化核心概念叢書”(Key Concept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之一,王維東譯,倫敦:Palgrave Macmillan,2019年,XII+125頁。
《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8+444頁。
《文學話語與歷史意識》(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284頁。
《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411頁。
《西方與中國─西學在晚清中國的傳播》(德文版:Der Westen und das Reich der Mitte - Die Verbreitung westlichen Wissens im spätkaiserlichen China),威斯巴登、紐約:Harrassowitz,《漢學文庫》之二十七,2013年,476頁。
《覺醒與反抗時代的自我認識:中國現代文學1919-1949》(德國教授論文,德文版:Selbstreflexion in der Zeit des Erwachens und des Widerstands - Moderne Chinesische Literatur 1919-1949),威斯巴登、紐約:Harrassowitz,《中國思想史與文學論叢》之七,2006年,671頁。
《網際網路與中國─數位化生存》(德文版:Das Internet und China–Digital sein, digitales Sein im Reich der Mitte),漢諾瓦:Heinz Heise,2004年,184頁。
《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1871-1933: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德文版、博士論文:Das Chinabild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1871-1933. Ein Beitrag zu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法蘭克福、伯爾尼、維也納、巴黎、紐約:Peter Lang,1992年,433頁。
《布萊希特與魯迅─論“陌生化效果”》(德文版:Brecht und Lu Xun. Eine Studie zum Verfremdungseffekt),斯圖加特:Centaurus,1991年,116頁。
《布萊希特》,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143頁。

編著

《世界文學中的張力》(主編)(英文版:Tensions in World Literature: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Universal),倫敦:Palgrave Macmillan,2018年,398頁。
《思想與方法:地方性與普世性之間的世界文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270頁+39頁(“敘言:何謂世界文學?”)。
《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426頁。
《思想與方法:全球化時代中西對話的可能》(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306頁。
《文學社會學新編》(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448頁。

研究課題

1.參加“毛澤東後時代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項目(德國特里爾大學)
2.參加“近現代漢語學術用語”研究項目(德國哥廷根大學)
3.參加“網際網路與中國——全球媒體的地域與文化特色”研究項目(德國特里爾大學)
4.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世紀外國文學思想史”子課題(負責德國部分)
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子課題負責人之一(負責“中國文論在歐洲”部分)
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經典英譯本匯釋匯校”(中國人民大學)子課題負責人之一(負責《中庸》英譯本的匯釋匯校)
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發展道路中的價值理念及國際傳播研究”子課題成員(項目總主持人: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
8.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世紀西方的中國文化研究與中國形象”
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西方與中國——西學在晚清中國的傳播”(德語,獨立承擔)
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西方早期中國文學史纂及其影響研究”首席專家

學術評論

《“中國”意識何以生成——勘測“新清史”的學術地層及其周邊構造》,載《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6期,頁63-68。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載《讀書》2018年第3期,第13-23頁。
《歐洲“沙龍”小史》,費冬梅著《沙龍:一種新都市文化與文學生產(1917-1937)》“代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7-15;另載《中國圖書評論》,3/2016,頁63-69。
《有“僑”必“易”——以清末中西文化接觸為說》,載《跨文化對話》第33輯,樂黛雲、(法)李比雄主編,北京:三聯書店,2015,頁173-178。
《關於“跨文化”的思考》,載《讀書》,2015年第7期,頁67-73。
《舊睡袍與狄德羅效應》,載《社會科學報》2014年5月29日,第6版。
《西方“文學”概念考略及訂誤》,載《讀書》,2014年第5期,頁9-15。
《“陌生化”及“梅蘭芳表演體系”的解構:評鄒元江著〈中西戲劇美學陌生化思維研究〉》,載《中國圖書評論》,4/2013,頁62-66。
《“全球化”始於何時?——“現代世界的誕生”和“世界之變”》,載《中國圖書評論》,3/2012,頁45-54。
《“漢學”和“漢學主義”芻議》,載《讀書》,2012年第2期,頁8-14。
《中國翻譯重災區》,《中國圖書評論》,10/2011,頁99-103。
《普魯斯特的“閱讀的日子”:〈論閱讀〉》,載《文景》,2011年第5期,頁69-71。
《〈剝洋蔥〉與文學自述的困境》,載《讀書》,2011年第1期,頁136-140。
《“她”字的文化史》序言,黃興濤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10。(另文《“叫我如何不想她”》,載《讀書》,2010年第1期,頁146-151)
《誰造就了“史密斯熱”?─就〈中國人的特性〉與諸學者商榷》,載《中國圖書評論》,3/2009,頁64-76。
《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評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載《二十一世紀》,2/2009,頁101-108。
《形象、幻象、想像及其他》,載《跨文化對話》第22輯(2007),頁252-257。
《歷史語義學與概念史——關於定義和方法以及相關問題的若干思考》,載《語義的文化變遷》,馮天瑜等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頁12-19。
《時代與創新——簡論十八卷本〈中國文學編年史〉的體例》,載《人民日報》,2007年3月12日。
《關於形象學的若干思考——讀〈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有感》,載《博覽群書》,3/2007,頁49-55。
《一個概念一本書─評馮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論〉》,載《中國圖書評論》9/2006,頁62-65。
《愛情的故事——德語國家情詩三百首》“譯者的話”,方維規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年,頁1-6。

論文

《“形成的”和“做成的”:重評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載《南國學術》2019年第2期,頁328-341。
《何謂世界文學?》,載《文藝研究》,2017年第1期,頁5-18。
《理不勝辭的“世界情懷”:世界文學的中國聲音及其表達困境》,載《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1期,頁54-58。
《文學的潮汐》 ,載《中國文學批評》,2016年第3期,頁103-108。
《愛蘭諾思傳奇——布迪厄“文化資本”和“象徵資本”概念的極佳注釋》,載葉雋主編《僑易》第二輯(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3-75。
《“跨文化”述解》,載《文藝研究》,9/2015,頁5-13。
《何為啟蒙?哪一種文化?——為紀念新文化運動百年而作》,載《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6期,頁4-11。
《兩個人和兩本書——榮格、衛禮賢與兩部中國典籍》,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116-129。
《“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馬斯·曼論藝術與疾病和死亡的關係》,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2期(2015/3),頁57-66。
《“觀念史,概念史,關鍵字”專題導言》,載《東亞觀念史集刊》第四期(2014),頁91-100等。

獲獎記錄

1.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方維規主編《文學社會學新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448頁。
2.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方維規著《西方與中國:西學在晚清中國的傳播》(德文版),威斯巴登、紐約:Harrassowitz,2013年,476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