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關帝廟

新鄉關帝廟

新鄉城裡十字東大街有座構築精美、氣宇恢宏的古建築,它始建於元代,名為關帝廟。關帝廟是我市年代最為久遠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先輩留給後人一份沉甸甸、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遺產。

歷經700多年的風雨侵蝕,關帝廟依然巍然屹立,盎有古意的古建築群在日出日落中續寫著“壽亭侯關羽”的傳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鄉關帝廟
  • 地理位置:新鄉市紅旗區勞動路與東大街交叉路口向東100米路北
  • 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鐘鼓樓、春秋樓
地理位置,歷史,關羽生平,追加封號,

地理位置

新鄉關帝廟位於新鄉市紅旗區勞動路與東大街交叉路口向東100米路北。

歷史

新鄉關帝廟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明·萬曆、崇禎,清·康熙、乾隆年間相繼重修。 民國初期將關羽與岳飛合祀,關帝廟又名“關岳祠”。關帝廟坐北朝南,廟內現存建築有舞樓、拜殿、正殿3座,計13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舞樓面闊3間,10.8米,進深7米。重檐歇山頂,頂覆蓋灰色小布瓦和藍色琉璃瓦。拜殿面闊5間15米,進深6.6米,懸山卷棚頂,上覆灰色筒、板瓦。正殿面闊5間15米,進深7.5米,單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
新鄉關帝廟大部分木構件仍保持元代建築風格,3座主建築基本上保留了原貌,是新鄉市現存最老的一組古代建築群。
新鄉市關帝廟是研究中國豫北元、明寺廟建築及新鄉地方建築發展的重要實證材料。由於年久失修,新鄉關帝廟內外漆皮脫落,木石裸露,神采不再;缺磚少瓦,牆體顯出破敗之象;樑柱受風雨侵蝕嚴重。在2012年由新鄉市春秋置業有限公司出資對關帝廟進行全面修繕:1、復建項目:鐘鼓樓、春秋樓、東、西廂房等。2、修繕項目:東西掖門、山門、大殿、拜殿等。修繕後的關帝廟將重現百年名廟的昔日風采。
新鄉關帝廟春秋樓夜景新鄉關帝廟春秋樓夜景
修復後的關帝廟不僅供遊人參觀學習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同時也弘揚了民俗文化和傳播宗教信仰以及發揚民間雕塑、繪畫藝術。為新鄉的旅遊事業也增添了一份色彩。 另據劉敦楨(1897年—1968年)1936年參觀考察新鄉關帝廟時記錄:
關帝廟在縣城東門內,正門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造,但門前加構走廊一列,故正面如重檐建築(如圖)。兩側夾垣上,施斗拱及夾山頂;兩端更翼以八字牆,使全體布局,參差錯落,頗富變化。
廟內建築物,以大殿年代較古,但此殿僅東西五間,而明間面闊不過三米半,次、梢諸間亦只二米餘,故面積異常狹小。據《新鄉縣誌》卷二十四:
“正殿五楹……元至正間建。萬曆、崇禎間次第重修。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克儉增修;四十七年邑人王旬公又修之。”
可是殿的梁架,現為天花所遮,無法調查,不能證實它的結構是否屬於元代。單就出檐結構來說,其手法實異常龐雜。如額枋使用狹而高的斷面;普拍枋比例,未曾加厚;一部分平身科使用真昂,及昂嘴卷殺形式等;與此一帶的元代遺構,雖大致類似;但是材栔比例,十分單薄;坐斗式樣,除訛角斗以外,或在角上刻海棠曲線,或在斗下承以蓮瓣;而昂上的互動斗,採用五角形平面,與螞蚱頭刻作龍首形;廂栱改為透空的花版(如圖),都是明或明以後的方法。它的年代,即使創建於元至正元年間,但大部分已經後代修改過多次了。

關羽生平

關羽的生辰正史不見記載。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有立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均言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不過資料一直受到爭議。《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有嚴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編著《中國歷代名將傳》暫記為(?—219),所以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的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關羽的出生地河東郡解縣常平里,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養的農家,初名長生,後改為羽,取字雲長,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稍長娶妻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大約在關羽23歲的時候,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官府四處緝捕他,又派兵誅滅九族,關羽父母年邁,行逃不便,為免關羽在外牽腸掛肚,雙雙投井自殺(後為紀念關公父母,便在井上建塔焚香祭拜。據塔銘記,此塔創建於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重建於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塔前原建有一間大的小屋,內塑關公父母金身,現已不存。此塔叫祖宅塔,亦稱七層八角墳塋塔,常平家廟廟中)。
關羽在5年後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結識劉備張飛,三人結為異姓兄弟。時值黃巾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統治者糾集各地軍隊,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關羽即隨劉備在涿縣招募鄉勇,組織武裝,先後參加了幽州太守劉焉、中郎將盧植、校尉鄒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孫瓚的軍隊,同黃巾起義軍作戰。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備依附公孫瓚,被任為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關羽、張飛並為別部司馬,統領郡屬軍隊。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與陶謙爭奪徐州,劉備帶關羽援救陶謙,被派為豫州刺史。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攻劉備,劉備與關羽拒之於淮陰(今江蘇省盱眙縣、淮陰市)。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劉備、曹操聯合擊敗呂布,曹殺布於下邳。關羽參加是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差關羽斬殺曹之徐州刺史車胄,占領徐州。命關羽鎮守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東),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擊劉備,劉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關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戰於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關羽於千軍萬馬之中斬殺袁之大將顏良,被封為漢壽亭侯。七月,關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袁紹官渡兵敗。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南征劉備,劉備與關羽等歸附荊州劉表,駐軍於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南)達7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擊劉表。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降曹,劉備離開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關羽率水軍至江夏劉琦(劉表長子)處求援,後與備會合於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是年十一月,經諸葛亮、魯肅等人多方協商,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境內)大敗曹軍,劉備得占荊州江南4郡,關羽參加此役。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病死,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北諸郡,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次年,曹操率大軍擊吳,羽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與曹將樂進、于禁戰於青泥(今湖北省安陸縣東),擊退了曹兵的進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是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備藉故推託,吳蜀矛盾加劇,孫權派往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盡被關羽逐之。孫權道呂蒙襲取長沙、桂陽,劉備親率5萬大軍順江而下與之爭鋒,關羽亦帶3萬精銳之師進至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市西)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是年二月,曹攻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即遣使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屬孫權;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關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于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關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關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關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關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傳說關羽死後,孫權將其首級放入一匣內獻於曹操。曹操開匣觀看,只見關羽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曹操大驚失色,說:“關羽活著可怕,死而復活更可怕。”急忙命人設犧禮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並親自率百官前往拜祭。
關羽顯聖驚嚇曹操,只是後世人的誇張渲染。不過關羽死後的確頭葬在河南洛陽,身子葬在湖北當陽。洛陽、當陽各有一處關羽墓,民間盛傳,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山西。”

追加封號

關羽的一生,忠肝義膽,誠信磊落;咤叱風雲,橫掃千軍,堪稱英雄人傑,令萬民景仰。
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盡廢宋元兩朝給關羽的封號,恢復東漢之原封號“(漢)壽亭侯”,但因不知道“漢壽”是地名、“亭侯”為爵位,恢復的封號跟原封號比竟少了一個“漢”字,直到嘉靖十年(1531年)才由嘉靖皇帝考正為“漢壽亭侯”。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明武宗朱厚照賜南京關廟廟額為“忠武”,這是明朝統治者賜關廟名的開始,並下令將全國的關廟都改稱為“忠武廟”;繼北宋徽宗後,對關羽的第二次集中加封是明代的萬曆皇帝。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並改關廟名稱“忠武”為“英烈”,關羽至此晉位為帝。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次追封,我們後世熟知的“關聖帝君”稱號就是這一次追封得到的,明神宗對這次追封十分重視,派遣司禮太監恭捧九旒珍珠冠一頂、玉帶一根、四蟠龍袍服一套、黃金牌一面上書封號十六字,至北京正陽門關廟供奉,我們今天在很多宮觀祠廟看到供奉著的關公神像是身著帝裝的,就是起於這次追封。
不僅關羽得到了大帝的稱號,關羽的親屬部將也得到了皇帝的加封,關羽夫人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長子關平被封為“竭忠王”,次子關興被封為“顯忠王”,部將周倉被封為“威靈惠勇公”,此外,並賜關羽左右丞相和元帥、伽藍,分別是左丞相陸秀夫、右丞相張世傑、元帥岳飛、伽藍尉遲恭。自此,關羽“永安帝位,不在將班”,成為皇家親封的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由於關羽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他後來不但被道教徒奉其“關聖帝君”,儒教徒奉“武聖人”、“關夫子”,被佛教則稱為“伽藍菩薩”,秘密結社的團體也祀之為“盟主”,民間也有“財神”等種種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