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業

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業

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業是由傅治平,趙小艷所著,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講訴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業
  • 作者:傅治平,趙小艷
  • ISBN:9787508725918
  • 類別:圖書 > 經濟 > 行業經濟
  • 頁數:186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5-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叢 書 名:新農村建設叢書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業》主要講述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局勢,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譜寫出了農業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農村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廢除了人民公社,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應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二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增加到2007年的10032億斤,總產量增長了64.6%,畝產量增長了,88.7%,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三是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繁榮興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長到。2007年的4140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平均增長,7.1%,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四是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公共事業加速發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增強,免費義務教育在農村優先實施,廣大農民民眾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覆蓋絕大多數農村,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顯著提高;五是農村黨的建設不斷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全面推進,有效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目錄

序 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一章 完善土地制度:守住農業的根基
一、土地問題:“三農”問題的聚焦
二、“包老爺”最近身體可好
三、農村土地流轉別玩“擊鼓傳花”
四、小心翼翼端好“泥飯碗”
第二章 產業化:玩活農業一條龍
一、農業產業化是一條什麼“龍
二、結合地方特色打造“龍頭”
三、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四、合作化,再來一次又何妨
第三章 市場與科技:農業插上兩隻翅膀
一、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二、科技興農業,必須乘“市”而上
三、科技、市場兩翼齊飛
第四章 農業結構調整:立好三根產業柱子
一、農業結構現狀及調整目標與措施
二、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放鬆不得
三、跳出農業抓農業,做好多種經營文章
第五章 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一、不種子孫地,不斷子孫糧
二、從沼氣的使用看循環農業經濟
三、既要招財進寶,更要青山綠水
第六章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一、抓住“命脈”,打牢基礎的基礎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不樂觀
三、環環扣緊,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前言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範圍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是從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如美國、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憑藉發達的現代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用機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過擴大單位農場種植面積和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總產量。二是如日本、荷蘭等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科建設、增加化肥和農藥施用量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三是如法國、德國等土地、勞動力比例適中的國家,它們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的推廣套用。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史表明,已開發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國國情,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唯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