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指導全國“十二五”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2012年1月13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4號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該《規劃》分發展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區域,重大工程,保障措施6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
  • 時 間: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 文 號:國發〔2012〕4號
  • 地 區:中國
檔案發布,檔案全文,權威解讀,

檔案發布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國發〔201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檔案全文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指導全國“十二五”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編制本規劃。
發展形勢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
(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更加堅實。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幅增加農業投入,有力推動了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糧食連續八年增產、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棉、油、糖生產穩步發展,“ 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質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科技支撐能力穩步提高。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高。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農業“走出去”取得新進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連續八年增幅超過6%。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為滿足國內需求、保持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機遇難得。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工業化快速發展,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 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時機;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 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二是政策支持將更加強化。隨著我國 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撐將更加有力。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綠色經濟、 低碳技術正在興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廣泛套用於農業領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四是外部環境將更加最佳化。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局面,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將得到進一步激發和釋放。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更加迫切。國外經驗表明,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農業面臨著容易被忽視或削弱的風險,必須倍加重視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當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但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後,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自然災害多發重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低的問題更加凸顯; 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產業化水平低,比較效益偏低的矛盾較為突出;農產品市場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 農業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能力不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任務極為艱巨;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較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明顯;全球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明顯,國際農產品市場投機炒作及傳導影響加深,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更多的外部不確定性。
“十二五”時期,必須珍惜、抓住、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著力突破瓶頸制約,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 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主攻方向,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 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著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新農村建設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確保國家 糧食安全。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保持 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前提下,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堅決防止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名強迫農民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改變土地農業用途,切實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
——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套用,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政府支持、農民主體、 社會參與。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梯次推進。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因地制宜地採取有選擇、差別化扶持政策,支持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鼓勵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等主要 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 土地產出率、 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和大型墾區等條件較好區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展望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最佳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專欄:“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指標類別指標
類,別
指,標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長(%)
農產品,供給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億噸) 糧食播種面積(億畝) 棉花總產量(萬噸) 油料總產量(萬噸) 糖料總產量(萬噸) 肉類總產量(萬噸) 禽蛋總產量(萬噸) 奶類總產量(萬噸) 水產品總產量(萬噸)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5.0 16.48 596 3230 12008 7926 2763 3748 5373 94.8
>5.4 >16.0 >700 3500 >14000 8500 2900 5000 >6000 >96
>3.27 1.62 >3.12 1.41 0.97 5.93 >2.23 >[1.2]
農業,結構
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漁業產值占 農業總產值比重(%)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
30 9.3 1.7
36 10 2.2
[0,7],[0,5]
農業物,質裝備
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 農機總動力(億千瓦) 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0.5 9.2 52
0.53 10 60
,[0,03],1,68
農業,科技
科技,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村實用人才總量(萬人)
52,820
>,55,1300
>,6,8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量(億戶) 奶牛規模化養殖(年存欄100頭以上)比重(%) 生豬規模化養殖(年出欄500頭以上)比重(%)
1.07 28 35
1,3,>,38,50
3,97,>
農業生,態環境
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33 70.2
>,50,>,80
>,>,[9,8]
農業產,值與農,民收入
農林牧漁業 增加值 年均增長率(%) 轉移 農業勞動力(萬人)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5919
>,8310
5,,>,7
注:1.[ ]內為五年累計數; 2. 820萬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為2008年底數; 3.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絕對數按2010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 可比價格計算。
重點任務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八個方面建設。
(一)完善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 糧食安全。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將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積極推進南方稻區“單改雙”,擴大東北優勢區粳稻種植面積,穩步推進 江淮等粳稻生產適宜區“秈改粳”。穩定小麥面積,發展優質專用品種。穩定增加玉米播種面積,積極恢復和穩定大豆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單產水平。積極開發和選育馬鈴薯優質專用高產品種,提高脫毒種薯供給能力。繼續加強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發展油糖生產,多油並舉穩定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基本滿足國內棉花消費需求,實現糖料基本自給。
積極發展“ 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強蔬菜水果、肉蛋奶、水產品等產品優勢產區建設,擴大大中城市郊區“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建設海南冬季瓜菜生產基地等國家南菜北運重點生產基地。推動蘋果、柑橘等優勢園藝產品生產,穩定發展生豬和蛋禽,加快發展肉禽和奶牛,穩定增加水產品養殖總量,扶持和壯大遠洋漁業。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加強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加工基地建設,引導 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集中。啟動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廣產後貯藏、保鮮等初加工技術與裝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業集團。強化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銷信息引導,升級改造 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優勢產區現代化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大力發展 冷鏈體系和生鮮農產品配送。發展新型流通業態,推進訂單生產和“ 農超對接”,落實 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規範和完善 農產品期貨市場。
(二)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
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明確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地位,加強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強化技術集成配套,著力解決一批影響現代農業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農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步伐,加強農業科技領域國際合作。改善農業科研條件,調整最佳化農業科研布局,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工程。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完善農業科技評價機制,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
大力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整合種業資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前景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 集約化、機械化的良種繁育和生產基地,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 市場行銷網路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現代種業集團。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 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 市場監管能力。實施好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加快發展 生物育種 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轉化套用。加快優質 超級稻、專用小麥、 高油大豆、耐密玉米、 雙低油菜、雜交棉花、高產高糖 甘蔗等新品種推廣,加強小麥“ 一噴三防”(噴施葉面肥,防病蟲害、防早衰、防 乾熱風)、水稻大棚和工廠化 育秧、玉米 地膜覆蓋、棉花輕簡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種苗、機械化深松 整地、 膜下滴灌、 水肥一體化、 測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秸稈綜合利用、快速診斷檢測等穩產增產和抗災減災關鍵技術的集成套用。推進聯合育種,加快畜禽水產遺傳改良進程。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在有條件地區實行整鄉整縣(場)推進,力爭實現優勢產區和主要品種全覆蓋。大力推動精準作業、智慧型控制、遠程診斷、遙感監測、災害預警、地理信息服務及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的套用。
壯大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以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畫為抓手,大力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幹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圍繞農業生產服務、農村社會管理和涉農企業用工等需求,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實施力度。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一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 新型農民。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建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
(三)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
大規模開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拓寬資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規模改造 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快大中型灌區、 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區,大力開展小型 農田水利建設,增加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加強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 田間工程建設,開展農田整治,完善機耕道、 農田防護林等設施,推廣土壤有機質提升、 測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術。完善 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長各類設施使用年限,確保農田綜合生產能力長期持續穩定提升。
改善養殖業生產條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設施完備、技術先進、質量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養殖場。加快實施畜禽良種工程,支持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開展標準化改造和建設。加大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區草原 畜牧業生產建設投入,加快 草原圍欄、棚圈和牧區水利建設,配套發展 節水高效灌溉飼草基地。健全水產原良種體系,開展池塘標準化改造,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加強漁港和漁政執法能力建設。
加快 農業機械化。全面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定,加強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減排、生產急需的農業機械研發推廣,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推進水稻栽插收穫和玉米收穫機械化,重點突破棉花、油菜、 甘蔗收穫機械化瓶頸,大力發展高效植保機械,積極推進養殖業、 園藝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農用航空。加快實施 保護性耕作工程。大力發展 設施農業。支持農用工業發展,提高大型農機具和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生產水平。
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後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防洪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開展應對與適應 氣候變化、 氣候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術研發套用,強化氣象災害、 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加快國家 人工影響天氣綜合基地和重點地區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設。加強種子、飼草料等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調運條件建設,推廣相應的生產技術和防災減災措施,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
(四)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進 農業標準化。以農獸藥殘留標準為重點,加快健全農業標準體系。以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為重點,推行統一的標準、操作規程和技術規範。集中創建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加強國家級農業標準化整建制推進示範縣(場)建設。加快發展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國家、省、市(地)、縣(場)四級 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 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投入品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和市場監督等管理制度,完善 農產品質量安全 風險評估、產地準出、 市場準入、 質量追溯、退市銷毀等監管制度,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協調配合、檢打聯動、聯防聯控、應急處置機制。實行 農產品產地安全分級管理。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建立誠信制度。
(五)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
推進 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制定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發展行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選擇一批經營水平好、經濟效益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依託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各類農業園區,選建一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推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兼併、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鼓勵龍頭企業採取參股、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係。
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能力。廣泛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 規範化管理,開展 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加大合作社 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培養力度,加強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與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以及學校、酒店、大企業等直接對接,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在自願基礎上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倉儲、冷藏、初加工等設施。
發展多種形式的 適度規模經營。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引導 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嚴格規範管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實施“ 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發展 農業社會化服務。
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工作經費, 創新運行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大力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在糧食主產區、 農作物病蟲害重災區和源頭區實現全覆蓋。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完善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網路和應急處理機制,強化執法能力建設,切實控制 重大動物疫情,努力減輕 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 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行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強 農業社會化服務 市場管理,規範服務行為,維護服務組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
(七)加強 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繼續實行最嚴格的 耕地保護制度,加強 耕地質量建設,確保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基本農田不低於15.6億畝。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水資源,大力發展 節水增效農業,繼續建設國家級旱作農業示範區。堅持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推行 禁牧、 休牧和 劃區輪牧,實施 草原保護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擴大 增殖放流規模,強化水生 生態修復和建設。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鼓勵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料,回收再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加快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治理和控制農業 面源污染。加快開發以農作物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肥料、飼料、工業原料和 生物質燃料,培育門類豐富、層次齊全的綜合利用產業,建立 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繼續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清潔水源、田園和家園。
大力推進農業節能減排。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推廣節地、 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能和循環農業技術,淘汰報廢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加快老舊漁船更新改造,推進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 再生資源”的 循環農業方式,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創建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加大示範區建設力度。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創建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以糧棉油糖、畜禽、水產、蔬菜等大宗農產品及部分地區特色農產品生產為重點,加大示範項目建設投入力度,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創新經營體制機制,強化物質裝備,培養新型農民,推廣良種良法,加快農機農藝融合,大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 集約化,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
發揮示範區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建設模式。通過產業拉動、技術輻射和人員培訓等,帶動周邊地區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引導各地借鑑示範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好做法和好經驗,推動創建不同層次、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示範區,擴大示範帶動範圍,形成各級各類示範區互為借鑑、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重點區域
綜合考慮各地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發展基礎等因素,按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的思路,以“ 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為核心,著力建設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類區域,引領全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一)重點推進區域。包括 東北平原、 黃淮海平原、 長江流域、 汾渭平原、 河套灌區、華南、甘肅新疆等“七區二十三帶”的主要區域。該區域地勢平坦,水土資源匹配,農業生產技術較為成熟,農業生產條件具有良好基礎,是我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和棉油糖、畜禽、水產、蔬菜、水果、蠶繭等其他農產品主產區,承擔著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的主體功能。加快推進該區域現代農業建設,事關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國家糧食安全大局。
——糧食生產核心區。主要指《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24個省(區、市)80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場)。“十二五”期間,繼續發揮該區域糧食安全基礎保障作用,調動各方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性,以建設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優勢 產業帶為重點,深入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加強農田水利和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機裝備和作業水平,大力開展高產創建和科技指導服務,推廣防災減災增產關鍵技術,加快選育套用優良品種,大幅度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生產水平。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及倉儲物流業,完善糧食倉儲運輸設施,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促進就地加工轉化,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
——其他主要農產品優勢區。主要指《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確定的棉花、油菜、 甘蔗、天然橡膠、蘋果、柑橘、馬鈴薯、生豬、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產品等12種農產品優勢區,以及蔬菜、蠶繭等農產品生產的主體區域。“十二五”期間,以建設區域內各類農產品優勢 產業帶為重點,推動規模化種養、 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強化質量 安全監管,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加工 轉化率。繼續鞏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產品供給保障地位,著力強化技術裝備支撐,突破瓶頸制約,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繼續鞏固生豬、牛奶等大宗畜產品供給保障區的主體地位,強化出口水產品生產基地功能,加快現代養殖業發展。
(二)率先實現區域。包括 環渤海、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等發達地區,以及沿海地區以外的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郊區和大型集團化墾區。該區域交通、區位、市場和人力資源優勢明顯,資本、技術等現代化生產要素 集約化程度高,是我國 集約化農業、規模化農業和多功能農業發展較好地區。加快該區域現代農業建設,對於引領全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東部沿海先導農業區。主要指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等發達地區。“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保持 耕地面積不減少,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發展以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為重點的 高效農業、 精品農業、 外向型農業和生態休閒農業,探索企業化、集團化發展模式,大力推進 標準化生產和 集約化經營,提高信息化、優質化和 品牌化水平,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
——大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區。主要指沿海地區以外的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郊區。“十二五”期間,統籌推進新一輪“ 菜籃子”工程建設,合理確定大城市郊區“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保有數量,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園藝產業和畜禽 水產業,提高大城市“菜籃子”產品的自給率。在穩定城市副食品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農業的生態涵養、觀光休閒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提高 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農墾規模化農業區。主要指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黑龍江農墾、 廣東農墾等19個大型集團化墾區。“十二五”期間,繼續發揮規模優勢,全面推進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裝備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商品糧供給重點保障區,建設天然橡膠、棉花、糖料、牛奶、種子等大型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提升墾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示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並在農業“走出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穩步發展區域。主要指草原生態經濟區,包括北方乾旱半乾旱草原地區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區,涉及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3個省(區)。加快該區域現代農業建設,對於保障全國 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十二五”期間,牢固樹立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加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穩步推進退牧還草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加強以節水灌溉飼草地為重點的牧區水利建設,建立草原增加 碳匯和 生態補償機制。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最佳化 生產布局和 畜群結構,提高科學飼養和經營水平,加強農牧互補、牧養結合,促進草畜平衡,發展 生態畜牧業。
重大工程
圍繞重點建設任務,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旱澇保收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完善田間灌排溝渠及機井、 節水、小型集雨蓄水、積肥設施、機耕道路及橋涵、農田林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開展 土地平整,落實 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進適用耕作技術推廣套用,新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4億畝。
(二)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在全國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統籌實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間工程、良種繁育、防災減災、倉儲物流和糧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設成為田間設施齊備、服務體系健全、倉儲條件配套、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
(三)棉油糖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加強新疆、 黃淮海地區、 長江流域棉花生產基地建設,強化長江流域“ 雙低油菜”和黃淮海地區 花生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南方 甘蔗和北方 甜菜生產基地建設,著力改善田間基礎設施、良種科研繁育設施等生產條件。
(四)新一輪“ 菜籃子”建設工程。加強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擴大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規模,強化質量安全措施。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大型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引導建設優質農產品 物流配送中心,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五)現代種業工程。健全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保存體系,建設動植物基因信息庫,研發 生物育種技術,建立 轉基因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國家級農作物育制種基地,完善農作物品種試驗和種子檢測設施條件。支持畜禽育種場、原良種場、種公畜站、新品種培育場建設。建設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和原良種場。
(六)漁政漁港建設工程。改擴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漁港、一級漁港、二級漁港、避風錨地和內陸重點漁港,建設一批大型 漁政船,加強漁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漁政執法能力。
(七)動植物保護工程。健全六級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健全獸藥質量安全監管和動物防疫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四級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防控體系,完善監測、防控、監管等設施設備。
(八)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工程。改擴建檢驗檢測實驗室,建設部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中心,補充建設一批部級專業質檢中心,全方位建設市(地)級綜合質檢中心和縣(場)級綜合質檢站,構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預警平台。
(九)鄉鎮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在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基礎上,按照整合資源、注重實效、填平補齊、因地制宜、標準適當原則,改善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控、農產品檢驗檢測、農民培訓等設施設備條件。
(十) 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重點支持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大型複式和高性能農機具,加大對 秸稈機械化還田和收集打捆機具配套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機化技術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試驗鑑定等公共服務機構條件,完善農業、氣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業起降點基礎設施,扶持農機服務 組織發展。
(十一)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建設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範基地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立共享化農業信息綜合資料庫和 網路化信息服務支持系統,開展 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
(十二)農村沼氣工程。加快戶用沼氣、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完善 沼氣服務和科技支撐體系。
(十三)草原保護與建設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加強京津風沙源區草地治理,繼續加強 三江源等地區草原生態建設,開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南方草地綜合治理,加快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億畝,人工種草1.5億畝。
(十四)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改善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職業院校、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農業職業技能鑑定機構的設施條件,提高培訓服務能力。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的經營和管理骨幹、 農民經紀人、農產品行銷大戶的 經營管理培訓,加強對種養能手、農機手、農民信息員和涉農企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
保障措施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從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強化措施,綜合施策,建立健全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為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 三農”投入。中央和縣級以上 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的總投入 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其 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 固定資產投資要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 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 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 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 土地整理的規定。積極推動 土地出讓收益用於 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充分發揮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 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發展 村鎮銀行等農村 中小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縣域內法人 銀行業金融機構新 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落實和完善 涉農貸款稅收優惠、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和 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發放農業 中長期貸款,加強考核評價。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辦法,支持其開展信用合作,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 農村金融有關 稅收優惠政策。扶持 農業信貸擔保 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範圍。加快發展 農業保險,完善 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健全農業 再保險體系,探索完善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各部門要主動服務“ 三農”,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切實向農業農村傾斜。積極推動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係,鼓勵和促進工業與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配置。進一步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調動農民參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通過組織動員和政策引導等多種途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與鄉村 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堅持和完善 農業補貼政策。強化農業補貼對調動農民積極性、穩定農業生產的導向作用,建立農業補貼政策後評估機制,完善補貼辦法,增強補貼實效。繼續實施種糧直補。落實 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研究逐步擴大 良種補貼品種和範圍,擴大馬鈴薯原種和花生良種繁育補貼規模;擴大生豬、奶牛、肉牛、氂牛、綿羊、山羊等良種補貼規模。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加大農機化薄弱環節生產機械補貼力度。加大動物強制免疫補貼力度,研究將 布魯氏菌病、 狂犬病和包蟲病等人畜共患病納入免疫補助範圍。逐步完善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套用與服務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堅持和完善漁用柴油補貼政策。繼續實施農業種子種苗種畜種禽免稅進口優惠政策。
建立完善農業生產獎補制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高中央財政對糧食、油料生產大縣 轉移支付水平,繼續加大對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力度,規範糧食主產縣涉農投資項目地方資金配套,全面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資金配套。穩步提高糧食主產區縣級人均財力水平。全面實施和完善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擴大草原生態保護、 面源污染防控生態獎補範圍和規模,探索實施生物農藥、低毒農藥使用補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舊農業機械報廢回收制度,探索實施報廢更新補助。
加大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繼續實施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農業重大科研項目;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加大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等在農業領域實施力度,選擇部分農業科研院所予以穩定支持。將鄉鎮或區域性 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履行職責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按照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工作經費,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啟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特設崗位計畫。加大動物疫病防控經費投入,完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貼制度。建立和完善 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政策。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園藝作物和畜牧水產養殖 產品標準化創建以及 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項目規模。繼續向農民免費提供 測土配方施肥服務,擴大 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範圍和規模。繼續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力度,對大學生涉農創業按規定給予相關政策扶持。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穩步提高 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完善主要農產品吞吐和調節機制,健全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發揮骨幹企業穩定市場的作用。繼續加強生豬、蔬菜等主要“ 菜籃子”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生豬、棉花、食糖、邊銷茶等調控預案,制定 鮮活農產品調控辦法。探索建立以目標價格為核心的反周期補貼制度。
(三)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促進農業對外合作。提高農業“引進來”質量和水平。藉助多雙邊和 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資引智力度,提高農業利用外資水平。繼續用好國外優惠貸款和贈款,加大先進 適用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間合作交流平台,拓寬農業“走出去”渠道。
加強農產品國際貿易。強化多雙邊和區域農業磋商談判和貿易促進,做好涉農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工作。進一步強化貿易促進公共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支持行業協會為企業維護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農業 產業損害監測預警機制。運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相關措施,靈活有效調控農產品進出口。
(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推動種業、農墾等方面改革。加強對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新形勢下 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指導和支持,發揮先行先試作用。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制定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的鼓勵政策,落實和完善有關稅收政策。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健全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和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平穩有序外出務工就業、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統籌城鄉社會管理,積極穩妥推進 戶籍制度改革。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範圍。
(五)強化農業法制保障。完善以農業法為基礎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研究起草農業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農業 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深入開展農業普法宣傳教育。
(六)加強組織領導。堅持“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 政績觀要求的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 耕地保護作為考核地方特別是縣(市)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圍繞規劃目標任務, 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完善工作機制,研究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統籌協調推動重大工程的實施,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努力開創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局面。

權威解讀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日前公布,這是國務院發布的第一部指導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的《規劃》, 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 陳萌山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雖然取得明顯成績,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農業科技貢獻率還相差約20個百分點,農業生產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農業發展依賴水土資源消耗、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現代化已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短腿,必須儘快補齊,以實現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平穩協調發展。
“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更加充盈、豐富、安全
陳萌山表示,《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首次在國務院檔案中明確從定性定量兩方面提出了現代農業建設“5年取得明顯進展、1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階段目標,並將有關現代農業發展目標細化量化為農產品供給、農業結構、農業物質裝備、農業科技等7個方面27個發展指標。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15年達到5.4億噸,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310元等。
“到時候,我們國家的現代農業建設將得到全面推進,老百姓的‘ 米袋子’、‘ 菜籃子’、‘油瓶子’將更加充盈、豐富、安全,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得到較大改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普及,新型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 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 土地產出率、 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 陳萌山說。
為了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規劃》提出的任務目標,今後幾年我國將保證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強化農業法制保障、加強組織領導。《規劃》進一步明確國家農業投入總量要持續增加、比例要穩步提高,縣級以上財政每年對農業的總投入 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其 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 固定資產投資要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 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今後繼續實施農業“四補貼”政策,增加補貼規模、擴大補貼品種、完善補貼辦法、增強補貼時效。加大動物強制免疫補貼力度,逐步完善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套用與服務支持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全面實施和完善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農業農村改革將繼續深化,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制定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的鼓勵政策。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等。
著力解決明天“誰來種田”、“誰來養豬”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陳萌山表示,解決“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需要在發展 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 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規劃》將“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從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兩方面進行了部署,致力於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
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面,《規劃》在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
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方面,現代化農業必須要有現代化的農民,《規劃》在重點任務中就“壯大農業農村人才隊伍”進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一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 新型農民”,鼓勵和支持新一代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在農村或者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的現代化經營。
在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方面,《規劃》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補貼力度、落實 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等方面做了明確部署,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不搞一刀切,加強示範區建設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 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文化習俗各不相同,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基於這種情況,《規劃》沒有要求各地現代農業建設齊步走、一刀切,而是創造性地把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劃分為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類不同區域。
重點推進區域包括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其他主要農產品優勢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供給保障功能;率先實現區域包括東部沿海先導農業區、大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區和農墾規模化農業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引領功能;穩步發展區域主要指草原生態經濟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保障功能。
陳萌山表示,這些區域劃分充分考慮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區域性特點,既突出了主產區地位,與國家主題功能區“ 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和《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58個農產品優勢區一脈相承,又進一步充分考慮了包括自然條件在內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其他各種因素,更加便於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統籌推進全國現代農業發展。
針對各地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不明、急需示範引領等問題,《規劃》把創建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作為一項重點任務提出,從“加大示範區建設力度”和“發揮示範區引領作用”兩方面進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點上尋求突破、進而示範帶動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目前全國已認定了15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十二五”期間總體上要“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創建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