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政策

新農村建設政策

根本任務放在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基礎,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核心是要增加農民收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農村建設政策
  • 外文名: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olicies
  • 目標:經濟體制、現代農業建設
  • 原則: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
  • 鄉村旅遊:以農民為經營主體
發展回顧,目標和原則,與鄉村旅遊,

發展回顧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及初步探索1956年一屆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該章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規(參見《人民日報》1956年6月24日第5版)。這是中央領導人中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1960年4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為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而奮鬥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共中央制訂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是高速度發展我國社會主義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綱領。”1963年12月,中央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提出,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要動員和組織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目的是要求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城鄉差別越來越大。二、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1981年11月,國務院領導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後經濟建設的方針》的報告中,號召全黨帶領和團結億萬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運而生,為新農村建設鋪開了新的篇章。1982年-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關注“三農”的“中央一號檔案”,以促進農村改革和新農村的建設。1996年10月,胡錦濤在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農村幹部隊伍的培育提出了要求,並先後開展了“三講”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頁)。中央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始實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並規定了到2010年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接著又提出改革農村管理體制,搞活農村經濟。2003年初,把農村改革列入四項改革之首,並把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項。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癥結仍在於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沒有得到根本調整。 三、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探索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卻不斷拉大,我黨針對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索。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概念,並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了“五個統籌”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2005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免除農業稅,廢止《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走入歷史。2004-2008年,中共中央連續出台5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共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

目標和原則

一、 農村改革發展的六個目標任務——、經濟體制、現代農業建設農民人均純收入、基層組織建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農業生產體系 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二、 五項重大原則——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黨管農村工作 全會強調,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三、 三大部署——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全會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做出了部署,強調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1.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全會提出,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最佳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2.發展現代農業的七項部署全會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係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3.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八大舉措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四、 三個要求——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是主線 全會強調,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加強對農村改革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調查研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再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專家梳理這一脈絡後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是我們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8億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鬥目標。

與鄉村旅遊

一般來說,鄉村旅遊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鄉村民俗文化為靈魂,城市居民為目標的一種休閒旅遊形式,筆者認為,鄉村旅遊不應該局限在農民身上,而是以鄉村田園風光為依託,與當地農民生產生活、鄉風民俗和諧相融的多種旅遊形式,其經營者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集體和企業。鄉村旅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緊密的聯繫――新農村的“新”主要體現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五個方面上,而這些方面都和鄉村旅遊關係密切。總得來說,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能夠極大地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鄉村旅遊的發展又能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兩者之間有效的結合和互動,能夠形成新農村建設一種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即以旅遊產業為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