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譯名室

新華社譯名室(又稱參考訊息報社譯名室)是當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官方新聞譯名審定機構,它承擔著在中國大陸媒體出版的世界重要或常用人名、地名、組織機構、軍事科技稱名稱等的翻譯工作,是全國外文譯名的權威機構,堪稱新華社的一塊“金字招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華社譯名室
  • 又稱:參考訊息報社譯名室
總理作指示,成立譯名組,

總理作指示

上世紀五十年代,針對全國的外文譯名很不統一的情況,周總理作出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於新華社。周總理還親自提出整理改革了幾個常用舊譯,包括把“怯尼亞”改為“肯亞”,把“莫三鼻給”改為“莫三比克”等。
周總理作出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於新華社。周總理作出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於新華社。
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新華社外交部軍委機關、教育部中聯部等10多個單位派人舉行會議討論統一譯名問題。新華社派國際部李慎之(曾任周恩來秘書、中科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2003年去世)、外文翻譯部(參編部前身)段昭麟(高級編輯,被評為第一批全國資深翻譯家,2012年去世)兩人參加。會議商定,首先由新華社制訂譯音表,並且確立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約定俗成”的原則,為全國譯名統一邁出了第一步。

成立譯名組

碩果纍纍
1956年7月24日,新華社黨組決定成立譯名組(後更名為譯名室),由段昭麟、吳鐘靈和蘇德民3人組成。譯名組根據各單位參加的會議精神,接連制訂了英漢譯音表、法漢譯音表等各國譯音表。隨後,外文翻譯部決定集中十來個同志製作譯名手冊。
當時,譯名組的同志把現有的譯名卡片、英語大字典中的外國人名以及各種工具書上的外國人名收集起來,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打成草稿資料,後經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為《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俗稱為“英語百家姓”,這是譯名走向統一的重要成果。該書於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後來又歷經修改、補充,多次再版,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
《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出版後,譯名組又陸續出版了西、意、葡、羅、俄、法、德、日等多國姓名譯名手冊,為統一外國人名翻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3年10月,譯名室在對各國人名譯名手冊進行了歸納和整理之後,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了多達65萬條詞目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詞典》第一版,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權威性的常用工具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國內形勢的巨大變化,2007年4月,譯名室又委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了《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修訂版,修訂版比第一版新增加了4萬多條新詞條。
譯名室跟《參考訊息》這張報紙一樣,曾經非常輝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國際人物和組織機構,如克格勃、歐佩克、葉爾欽、赫魯雪夫等等,都是出自譯名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