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是指事實的內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客群普遍關注的素質(要素),以及其傳遞價值觀的能力,是新聞傳播主體衡量、選擇新聞事實的依據。新聞價值觀念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眾化報紙時期。在中國,最早研究新聞價值的是徐寶璜,他在1918年發表的《新聞學大意》中專列“新聞的價值”一章。被美國新聞界公認的新聞價值六要素是:真實性、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六要素的著眼點是讀者興趣。西方新聞學者往往把“讀者興趣”解釋為反常、衝突、鬥爭、死亡、犯罪、仇恨、同情、兩性關係、女人、動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聞價值
  • 外文名:news value
  • 定義: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
  • 相關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 要素:時新性
  • 最新引進人徐寶璜從美國、邵飄萍從日本引進
  • 根本:真實
定義,六要素,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實性,深度思考,傳播主體說,接受主體說,雙主體說,社會效應說,什麼是新聞價值,

定義

所謂新聞價值,就是指凝聚在新聞事實中的社會需求,就是新聞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觀理由,在我們比較固定的認識中,它包括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真實性以及趣味性等幾個基本屬性。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的總和。新聞價值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新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
進而言之,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成為新聞,然後被傳播,應該取決於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在這裡,所謂的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當然不是獵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其他定義:是指構成公共關係新聞的事實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社會公眾對公共關係新聞需要的素質.
劉建明在全面考察了新聞價值理論的來龍去脈之後,又進一步提出了” 現代新聞價值” 的說法, 他認為:” 現代新聞價值理論應當回歸價值的本義,體現對客群的有用性,對其內涵的闡述在哲理上符合認識邏輯。所謂現代新聞價值, 是指客群在接受新聞活動中滿足其需要所表現出的效應。新聞是價值的體現者,媒介是價值的載體,客群是價值的確定和受益者。客群與新聞的相互作用, 使新聞這一客體按照主體的要求為其服務, 表現出客體的有用性。所以, 有用、有益、有效是新聞價值的三個要素。脫離客群的接受過程,任何價值都無法體現出來。對價值的”作用和意義”的界定, 既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抽象的”意義王國” ,也不是把有用功效混為某些特性的東西。新聞事實的特性可能決定新聞價值,但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象。
新聞價值是新聞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觀事實是否能構成新聞的標準。新聞價值這個概念最早形成於美國。1833年9月3日美國大眾化報紙《太陽報》創刊,推動了面向全社會的“便士報”的迅速發展。在報業競爭中,各報社老闆和主編為擴大報紙發行量,十分重視對新聞事實的選擇。美國著名報人 J.普利茲要求記者採訪“與眾不同的、 有特色的、戲劇性的、浪漫的、動人心魄的、獨一無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別出心裁的”新聞,認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有價值的新聞。20世紀初,美國、日本的一些新聞學者,把新聞事實的選擇標準,統一到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上。 1903年出版的美國新聞學專著 《實用新聞學》,提出“新聞必是以動社會全體之興趣者,當注意新聞價值”。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新聞學著作對新聞價值已有較完整的論述。
在中國新聞界, 新聞價值這一概念由徐寶璜從美國、邵飄萍從日本引進。1918年,他們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上各自講述了新聞價值問題。從30年代起,這一概念在中國新聞界得到普遍套用。1957年,新聞價值曾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新聞學觀點遭到批判。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新聞界重新討論新聞價值問題;並確認按新聞價值來選擇新聞事實是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
新聞價值作為選擇報導事實的標準 ,有下列要素:
①時新性(或稱時間性、新鮮性)──報導及時,內容新鮮。事件發生和公開報導之間的時間差越短,新聞價值越大;內容越新鮮,新聞價值越大。
②重要性──對國計民生的影響越大,就越重要,新聞價值也越大。
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實,客群關心,新聞價值就大。
④顯著性──新聞報導對象 (包括人物、 團體 、地點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聞價值越大。
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實,往往有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對於採訪、製作、編輯等新聞業務有直接的作用。在採訪前,記者依據新聞價值判斷某一新聞線索有無採訪的必要;在採訪中,記者依據新聞價值估量獲得的各種事實, 以便抓住要點,深入採訪;在製作中,記者依據新聞價值選取、組織、體現材料,編輯依據新聞價值審視新聞稿,決定稿件的取捨、修改以及版面設計或節目的安排。
⑥真實性──客觀事物的反應的程度也決定了新聞價值。
新聞事實能否及時傳播出去,除了考慮事實的新聞價值外,還要受到新聞政策新聞法的制約。

六要素

時效性

雙重主體:傳者、受者
雙重客體:事實、文本
傳統新聞價值理論主要指“事實成為新聞”的標準,沒有涉及作品的新聞價值問題。
A客觀事實發生的新近性;B事實內容的新鮮性

重要性

與人們利益的相關性
A事實在客觀上對客群的影響程度,受影響的客群的數量多少
B事實對社會影響時間的長短,事實影響空間的大小

顯著性

考察事實本身的要素的知名度)
A人的顯著性:領袖、權威、精英、惡棍
B事情本身的顯著性: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C時空:時空的不均衡性,時空已經被人意義化

接近性

距離,周圍的事物比遙遠的事情對人的影響更大,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總是從近處著手。物理距離,心理距離。

趣味性

普遍趣味,多元性,多層次
A與人們利益的相關性
B非常態的事實
C有人情味
D情趣性

真實性

具有反應客觀事實的能力
A反應客觀事物
B具有使讀者獲得真實信息的能力

深度思考

一、存在的新聞價值定義及其局限性  總結一下以往新聞價值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傳播主體說

持這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新聞價值是新聞工作者選擇新聞的標準,例如:“新聞價值是新聞記者衡量和選擇事實是否可以成為新聞的標準”①,“新聞價值是選擇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的總和,素質的級數越豐富越高,價值就越大”②,這種定義好象很好的解決了新聞工作者如何選擇新聞的選擇的問題,但是它卻根本地違背了新聞的采寫規律。因為它強調了新聞的傳者的主動地位,但是卻忽略了客群的要求,如果說它在計畫經濟時代還適合當時的新聞采寫實際的話,那么在媒體經歷了“事業單位,企業經營”和“管辦分離”後的今天,它是不符合新聞的運作實際的。如果盲目地認為新聞傳播者認為的值得采寫的事實就是新聞的話,那么很可能在客群那裡吃閉門羹。這只會使新聞工作者處在孤芳自賞的感覺中不能自拔,結果客群和新聞單位的距離越來越遠,新聞單位的經營狀況也會越來越差。在現實中往往會造成傳者本位的後果。

接受主體說

持這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新聞價值是對新聞客群的作用。例如:”新聞價值是某些事實所具有的在滿足客群新聞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現在和潛在的作用”③。這些定義很好地解決客群在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新聞單位的經營指明了方向,有利於避免新聞單位在傳播過程中不重視客群的弊端,這也與“客群中心論”相一致,但是單一地強調客群的需要會使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失去方向。會給某些新聞單位的新聞媚俗找到藉口,從而造成新聞格調的低下,不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的時候甚至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另外。客群的需要有好壞良莠之分,如果一味地滿足某些客群的低級趣味的需求,勢必會使新聞淪為社會的腐蝕劑。新聞的輿論監督和社會引導作用。

雙主體說

持這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新聞價值是新聞客體對新聞主體的作用,認為新聞傳播中傳播客體和傳播主體是地位相等的。“新聞價值就是新聞客體的屬性、功能對新聞主體的效應”④。在此新聞主體指的是新聞的接受和傳播者。這個定義很好地考慮和說明了新聞的傳播的全過程,並且避免了只強調傳播一方的弊端,但是在定義中我們很難看到新聞的對社會的積極意義。也就是說新聞的社會價值在定義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它只是單純地強調了新聞的主體的需要。而且有將新聞萬能化的傾向,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新聞同時滿足兩個新聞傳播主體的需要必然會存在“選擇性理解”的問題,即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對同一新聞的理解有時必然會存在差異,接受主體和傳播主體都認為新聞滿足了其自身的需要,但是在客觀效果上卻與兩者的意願相反。

社會效應說

持這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新聞價值就是新聞的社會效應.例如”所謂新聞價值,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激發出來的社會創新需要的能量”⑤,新聞價值是”一則新聞所產生的社會效應 ”.這個定義很好地考慮了新聞價值的社會效應,使新聞的社會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但是在這個基礎上並沒有考慮到客群的需要和傳播者自身的需要,如經濟,媒體的威望等等.這樣的新聞價值只是對社會的價值,是充分強調社會作用的價值.它是在沒有考慮傳播者和客群的利益和興趣的情況下所談的價值.所謂價值就是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但是一個只強調社會主體需要的價值在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價值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是很難得到保證的.當客群對新聞失去興趣以及新聞單位失去客群的時候,那么新聞的社會價值便成了空中樓閣了.可以說,新聞傳播中主體價值的實現是新聞社會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價值是終極目標,但是在這個定義中卻沒有提到傳播主體的價值,自然使新聞的終極價值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綜上所述,新聞價值的定義很多,但是他們大多強調新聞的一面價值,從而與實踐脫節.造成理論和實踐兩張皮.

什麼是新聞價值

那么,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新聞價值呢?一般認為“價值”是指對人的有用性。即滿足人的需要。“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意義,也就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效用”所以新聞價值就是新聞滿足某些主體的需要,但是相對於新聞來講,什麼是它的主體呢,很顯然,新聞的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是必定包括在內的,但是作為兩個主體生活的存在的環境——社會也應該是新聞價值的主體,因為沒有社會這個大的環境的好轉,任何奢談個人利益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的新聞價值的定義應該體現人的關懷和價值,也就是說,新聞的價值應該是對個人和社會價值的總和,而不是只談其中的一個方面。它的“有用性”應該是對整個主體和社會的有用性。基於這個分析,我們可以將新聞價值定義為:所謂新聞價值就是對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有益的新聞客體對社會所產生的積極效應。這裡包含以下幾個關係,首先,新聞客體必須是對傳播主體有益的,因為如果新聞對傳播主體沒有利益,那么它很難進入傳播渠道,新聞價值也就發揮不出來,這是前提,我們所要談的新聞就是要考慮到傳播主體的利益的新聞,這是一個新聞單位的立命之本。其次,新聞客體必須適合接受主體的需要。如果新聞單位孤芳自賞,報導一些客群不感興趣的新聞,那么這個新聞的生命力是值得懷疑的,它的價值也就很難實現。對於一個新聞單位來說,客群就是它的上帝。新聞單位在報導新聞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客群的興趣,只有這樣,它的利益才能實現,新聞價值才能實現。這是基礎,失去了它,新聞價值就是對傳播者的價值,是不完整的。由於失去了客群的支持,這種價值也是不長久的,最終新聞單位的價值也難以實現。再次,這個新聞必須是對社會產生積極的效應。如果一則新聞的產生的社會效應是負面的話,那么即使它為傳播主體帶來了再大的經濟效應,滿足了客群再大的個人需求,它的價值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種負面的社會效應最終會危害到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利益。並且它的危害性比單純損失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一方或兩方的利益更加大。如果整個社會的利益受到損害,後兩者的利益的也就失去了保證。所以新聞價值的關鍵是對社會的價值,這個是新聞價值的立命之本。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但是社會的發展是體現在人的發展上的。綜上所述,我們說新聞價值是對主體的效應,其主要主體是社會,但是這個主體效應的實現是通過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實現的,只要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利益實現了,那么社會價值的實現才有可能保證!而在這兩個主體中基礎是接受主體的利益!只有這個利益實現了,才能確保其他的利益實現!那么其系統中的決定因素就應該是有關廣大人民和國家利益。其應該包括新聞是否是當前社會主題的重大事件、是否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能否引起人民的興趣、是否真實與新穎、是否促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能否引導人民樹立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等等。總之是以黨和人民的一切正當需要為主。我們平常所談的趣味性、接近性、重要性、時新性與顯著性是決定新聞的要素,而不是新聞價值的包含要素,我們平常用新聞價值來判斷一條新聞是否值得采寫實際上是用新聞價值的決定要素來指導我們的新聞工作,因為這些決定要素與新聞的影響有一定聯繫,而真正的新聞價值是在新聞播出之後的社會影響。這也就能解釋我們平常新聞工作者有時憑一腔熱血采寫來的稿件客群卻反映寥寥的現象了。因為他們依據的是新聞的決定要素而不是包含要素,真正的用新聞價值來采寫新聞應該是在充分調查和了解客群的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而不是憑自己對新聞的感覺來寫新聞。那么,新聞價值到底包含哪些要素呢?學生認為,要談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馬斯洛關於人的需要的分層理論,他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再次是社交的需要,第四是心理需要,第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需要的層次是越來越高,人們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要後會依次提出較高層次的需要,也可以說人的需要是分為生理與心理需要的。那么我們可以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新聞價值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聞滿足客群的生理需要性
因為,一般只有人們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後,才會談到其他的需要。若新聞越能滿足人們急切需要的物質生存資料,那么它的新聞價值就越大,特別是在物資緊缺的年代,這種表現就更明顯。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有關有關柴米油鹽供應的新聞就,更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而在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地區,有關柴米油鹽供應的新聞就少受客群的青睞。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它與一個地區人們的文化素質和人們的心態是緊密聯繫的。若人們的基本需要已滿足,人們又不思進取,那么這種新聞便會失去它的吸引力。但是人們的基本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例如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有關房地產的新聞會更吸引客群的興趣。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基本需求各不相同,只有緊緊抓住人們的基本需求特點,才能寫出好的新聞。
其次,新聞滿足客群的安全需要性
突出表現在客群對事關自己利益的事特別關注,它於第一點是緊密相連的,但是它並沒有第一點那么關係到生存的問題。如比較關注有關權益保護的問題。新聞的階級性問題可以在這一部分得到說明,人們處於一定的階級中,為了求得一定的安全感,人們必須對於階級問題有個態度,或支持,或反對。所以,新聞的階級性也是新聞產生社會效應應該考慮的問題。
3.新聞滿足社交的需要性
表現在新聞中,人們比較關注的是歸屬感,突出表現在人們對於與自己接近性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包括心理與地理的接近。
4、新聞滿足心理的需要性
在這方面突出表現是客群對於有關滿足自己的自尊、尊重、權威與地位等的需要,如對於國家及個人榮譽的問題比較感興趣。中國地位提升的新聞會受到客群的注意。對於有關自己的榮譽的新聞,客群會更加關注。
5、新聞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性
這方面表現在新聞中就是對於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新聞的需要,如,對於培訓機會的獲得的新聞的關注等等。
所以我們所說的新聞價值就是以社會效應為中心,以傳播主體利益為前提,以客群利益為基礎的一個系統。其中我們關注的是客群利益,但是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社會利益。當然我們所說的這個新聞價值是指的在我們國家的政治體制下而言的,但是在其它的體制下,傳播者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有時候是不一致的,這個又另當別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