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消化道出血

新生兒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重症之一。可發生於應激性潰瘍、胃穿孔、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消化道全程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及直腸,這些腸段均可能因各種原因導致出血。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小兒內科
  • 常見病因:因消化道本身的病變、全身系統性的病變等引起。
  • 常見症狀:腹脹、腹腔內游離氣體、休克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新生兒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病變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腸炎、壞死性腸炎、急性胃黏膜病變、腸梗阻、牛奶或乳糖不耐受症、機械性損傷、應激性潰瘍、息肉、血管畸形等因素引起;也可因全身系統性的病變,如血液病、新生兒出血症、缺氧、嚴重感染、硬腫症、出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此外尚可因吞入母血、鼻咽部或氣管出血被吞咽至消化道所致。常見誘發因素有窒息缺氧、感染、餵養不當等。

臨床表現

根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各異。可見腹脹、腹腔內游離氣體、休克等症狀和體徵。
小量、短期慢性出血多無明顯症狀。急性、大量出血時出現冷汗、疲乏無力、皮膚蒼白等症狀,甚或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脈搏和血壓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時止血或補充血容量,出現休克狀態則脈搏微弱,甚至捫不清。休克早期血壓可以代償性升高,隨著出血量增加,血壓逐漸下降,進入失血性休克狀態。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尿便常規、糞隱血(便潛血)、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
2.影像學檢查
X線攝片、消化道彩超和造影、內鏡檢查和放射性核素顯像等。

診斷

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診斷難點在於出血的病因和部位的診斷。
1.出血量和部位的判斷
結合出血的方式、性狀,全身表現,治療過程中的體徵變化等可以判斷是否繼續出血或惡化,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
2.病因判斷
根據出血的伴隨症狀和原發病的有無初步判斷,如新生兒缺氧缺血、重症肺炎、寒冷刺激的有無,有無伴隨膽汁性嘔吐、有無重症感染、有無腹脹等進行分析原因。
3.特殊診斷方法
包括根據X線攝片、消化道彩超和造影、內鏡檢查和放射性核素顯像等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鑑別診斷

1.應激性潰瘍
為新生兒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常見的高危因素有胎兒宮內窘迫及出生時窒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重症肺炎和重症感染、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硬腫和休克等。以胃黏膜廣泛出血為主,量可多可少。
2.新生兒出血症
新生兒出生2~5天內,因暫時性凝血障礙引起的自然出血。新生兒肝臟功能尚未成熟以及腸道內缺乏正常菌群,使腸道維生素K合成不足所致。補充維生素K並對症治療可以治癒。
3.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目前認為感染在發病過程中起主要作用,多見於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以腹脹、腹瀉、嘔吐和便血為主要表現,感染中毒症狀嚴重,重者常並發敗血症、休克、腹膜炎、腸穿孔等。X線平片檢查可見腸道普遍脹氣、腸管外形僵硬、腸壁囊樣積氣、門靜脈積氣等特徵徵象。近年認為超聲檢查對門靜脈積氣、肝內血管積氣、腹腔積液、氣腹等都比X線敏感,為本病的重要診斷手段。

治療

新生兒出現消化道出血之後一定要先暫停進食,儘量使嬰兒保持安靜和呼吸道的通暢,監測生命體徵,注意血壓、循環等。
1. 病因治療
包括減少應激因素,手術糾正消化道畸形等。
2.常規治療
在密切監測生命體徵的基礎上積極對症止血,包括禁食減輕胃腸刺激、冷0.9%的氯化鈉溶液洗胃、給予高效抗酸藥物維持胃酸的水平,套用維生素K1、甲氰咪呱、凝血酶、立止血等藥物,必要時可輸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