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藝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勞倫斯性愛小說

新文藝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勞倫斯性愛小說

《勞倫斯性愛小說》包括勞倫斯的三個中篇《白色長筒襪》、《馬販子的女兒》和《孤》。《白色長筒襪》講述少婦埃爾茜的婚外戀,《孤》中主人公瑪奇則是個雙性戀者,小說揭示的就是下層女孩兒的道德、貞操觀。《勞倫斯性愛小說》包括勞倫斯的三個中篇《白色長筒襪》、《馬販子的女兒》和《孤》。《白色長筒襪》講述少婦埃爾茜的婚外戀,《孤》中主人公瑪奇則是個雙性戀者,小說揭示的就是下層女孩兒的道德、貞操觀。

基本介紹

  • 書名:新文藝外國文學大師讀本:勞倫斯性愛小說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趙少偉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143678, 97875321436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趙少偉編著的《勞倫斯性愛小說》是勞倫斯的小說選集,列為“新文藝外國文學大師讀本”之一。以勞倫斯的性愛小說這一題材的作品為角度進行編選,選入勞倫斯最優秀的作品。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適當也選收一點中篇小說。

圖書目錄

代序
白色長統襪
普魯士軍官
馬販子的女兒

序言

畢冰賓
文學大抵總離不開寫人,寫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與人的相互關係。這一點,性愛文學也不例外。1890年恩格斯曾就歐洲文學的源流寫道:“性愛特別是在最近八百年間獲得了這樣的意義和地位,竟成了這個時期中一切詩歌必須環繞旋轉的軸心了。”八百年的歐洲詩歌里,該飽浸著多少人生體驗,多少內心波瀾!由此可見,性愛文學採擷之豐富,涵蓋之廣泛。
D·H·勞倫斯的文學創作白有其堅持社會批判、善寫下層和中間偏下層人民生活的特色(他筆下的上層知識分子角色也是要么脫穎於勞動階段、要么與勞動階級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但他之所以有別於二十世紀前半葉英國文壇巨匠們而獨樹一幟,是因為他有一個執拗的信念,這就是:他認為性愛的凋殘導致了英人的精神空虛、文明枯萎;而只有使性愛回到自然活潑的正常狀態,英國才有恢復生機的希望。
勞倫斯的這種理念在他的一篇文藝隨筆《為(恰特里夫人的情人)一辯》中達到了極致:
“天呀!可憐的英國,她得先讓年輕人的性得到再生,然後他們才能做點什麼讓她得到再生。需要再生的不是英國,倒是她的年輕一代人。
“一個失去性的英格蘭似乎教我感覺不到任何希望。沒有幾個人對它寄予希望。我堅持說性可以使之復活,這樣似乎有點愚不可及。眼下這種性既不是我意中的也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無法寄希望於它,無法相信純粹的無性可以使英格蘭復活。一個無性的英格蘭!對我來說它沒什麼希望可言。”
這種將一管之見誇大為真理的說法確有其空想荒謬之處,但之於勞倫斯,這是一種信念,一種真誠,它紮根於他的血液之中’,可稱之為血的信念與知識。這位被阿爾都斯·赫胥黎稱之為“神秘物質主義者”的曠世奇才一生推崇“血與肉的信仰”,首創“血的意識(blood—consciousness)”這一個人語型(ideolect)用於廣泛的文學與心理學之研究與批評中。勞倫斯把“血的意識”解釋為“頭腦的前導,冥冥中感知之強大的生命流,本能、直覺。”他甚至號稱:“我們的理智可能犯錯誤,但我們的血液所感、所信和所言永遠是正確的,理智不過是一具枷鎖。”
正是出於這樣堅定不移的血的信念,勞倫斯才執拗地“咬定青山不放鬆”,對性意識和兩性關係作了長時間的反思並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用文學藝術手段表現性愛。也正因此他才被稱為“性宗教”的創始人和“愛的牧師”。
嚴格地講,勞倫斯性愛文學的代表作應首推其幾部長篇巨構如《恰特里夫人的情人》、《虹》、《戀愛中的女人》和《兒子與情人》,亦包括早期小說《白孔雀》。其中短篇小說中亦不乏激情描寫。趙少偉先生生前選定這三篇收入本集,以我的理解,是著眼於性意識之覺醒這一方面的。否則還可以選《公主》、《太陽》、《可愛的貴婦》或《牧師的女兒們》等。
《白色長統襪》起源於勞倫斯的母親年輕時參加舞會的一件軼事:在一次舞會上她信手從衣袋中拈出一塊白手帕,可卻尷尬地發現那是一條白色長統襪。勞倫斯僅僅採用了這一個小小的有趣情節,卻苦心經營出一篇精緻的短篇小說來。
……
以上文字權作一家之言,聊以代序。這篇序言的寫作,緣於我敬愛的趙少偉先生猝然仙逝。趙先生是帶著兩頁序言的草稿住進醫院的,打算在檢查病情和養病期間改定他的文章。趙夫人沈寧先生後來複印了趙先生的遺墨,奉讀那久違的筆跡,不禁心生景仰與深憾。
我與趙先生交往不頻,卻不知何故印象頗深:學識淵博、一派儒雅的謙謙君子,一見如故,頓生親切。年輕朋友們見到趙先生都會情不自禁圍繞他身邊聆聽他和風細雨的閒談,從尋常語中獲得真知。我則因為研究勞倫斯出身,請教的問題更具體些。在試譯《戀愛中的女人》時,遇上文中出現的非英語的西文,便不揣冒昧,寫了兩頁問題討教。趙先生通過電話一字一句把答案念給我記錄下來,雖吉光片羽,卻解燃眉之急。更難能可貴的是,以社科院大學者的身分,垂教於一個小小文學青年,令我終生難忘。
面容清癯、身板硬朗的趙先生,一生歷經坎坷,到晚年才回到他青年時代酷愛的文學事業上來,卻在幾日內被病魔纏走,病榻上留下了兩頁為這本書寫下的序。沈寧先生鼓勵小生完成這件工作,雖不敏,但覺責無旁貸,斗膽試之。
本文第一段全部抄錄趙先生的開場白,後二段時有采借,以示誠服趙先生的理念。以後文字全為拙作,不當處全歸咎於筆者才疏學淺。謹作此短憶,以志鴻雪。
[後記]
由於筆者學識有限,趙先生所引恩格斯語錄一直查不到出處。承蒙沈寧先生查出並連夜打電話告之,慚愧之餘,深表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